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7 11:43 來源: 國研室
【字體: 打印本頁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寧吉喆

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總結了過去一年政府工作,明確部署了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熱點難點問題的關切。《報告》主題鮮明、思路清晰、舉措有力、催人奮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和操作性,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動綱領。我們要準確把握,深刻領會,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這裡,談一些個人的認識和體會。

穩中向好來之不易

201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也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的開局之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而繁重。如何開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也引人關注。國際上,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達國家經濟略有好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又面臨新的問題。在國內,出口增幅大幅下滑,煤電運等實體經濟指標忽上忽下,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增多,財政金融運行波動較大,中央財政一度出現負增長,銀行間拆放市場利率一度異常升高,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宏觀調控面臨艱難抉擇。面對極為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從容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圓滿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

在全球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繼續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大亮點。《報告》列舉了一些具有標誌意義的成績:一是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增長7.6%,躍居全球首位。相比世界經濟2.4%、發達國家1.3%、發展中國家4.7%的平均速度,中國保持了較高增長,相比新興經濟體平均6%以上的通脹指數,中國物價指數控制在較低水平,這“一高一低”的搭配表現十分搶眼。二是居民收入和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農民收入增長連續4年快於城鎮,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650萬人,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綜合來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8.1%,略快於經濟增長率,實現了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的同步增長。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2.2%,財政收入增長10.1%,這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反映了經濟效益提升。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糧食産量實現“十連增”,躍上1.2萬億斤大關;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中西部地區生産總值所佔比重繼續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全社會用電量增長7.5%,貨運量增長9.9%,主要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長相互匹配,有助於消除人們對增長是否有水分的疑慮。四是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呈現蓬勃發展好勢頭。正如《報告》所説,過去一年,困難比預料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經濟社會發展既有量的擴大,更有質的提升。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更為今後發展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礎,必將進一步激勵我們乘勢而上,砥礪前行,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事非經過不知難。過去一年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關鍵在於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正確處理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關係,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有機統一,探索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實施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舉措,做到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穩中有進,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開門紅”。

《報告》從五個主要方面,實事求是而又提綱挈領總結了2013年各項行之有效的工作。(一)以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新一屆政府上任伊始,在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宏觀調控抉擇兩難的情況下,我們把改革作為促進發展的根本之策,更多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政府首先從自身改起,把簡政放權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序實施,重點放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上,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重新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各地也相應推進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打響了改革的“當頭炮”。同時,“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全國,加上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共減少企業稅負1500多億元。還推出了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開展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試點、啟動不動産統一登記等改革。這些都起到了為市場和企業鬆綁助力的作用,去年全國新註冊企業增長27.6%,其中民營企業增長30%左右,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一項重大舉措就是,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還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在國際國內引起積極響應。我國與東盟就打造自貿區升級版達成共識,與瑞士、冰島等簽署自貿協定,實施自貿區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及時出臺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成功應對光伏“雙反”等重大貿易摩擦。開展經濟務實外交,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去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增長16.8%。出境旅遊9819萬人次,增長18%。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激發了市場內在活力、發展內生動力和社會的創造力。

(二)以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穩定經濟增長。去年上半年,伴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上出現了中國經濟“硬著陸”的疑慮。當時情況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採取短期刺激政策拉動增長,這在發達國家是慣常做法。但我國目前貨幣池子裏的水已經很多,財政政策操作空間也有限,不是不能為,而是不宜為。政策刺激雖可解一時之危,長遠而言則會前功盡棄,甚至留下後遺症。另一種選擇是,不超發貨幣,不擴大赤字,而是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根據年初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明確提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即經濟增速不低於7.5%左右,物價漲幅不高於3.5%左右。只要經濟運行處在這個合理區間,就集中精力轉方式調結構不放鬆,保持宏觀政策取向的基本穩定,主要依靠市場力量調整調節。沉著應對短期市場波動,著力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同時,強調財政、貨幣資金都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強金融監管和流動性管理,摸清全國政府性債務底數。去年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一律壓減5%,騰出的資金轉入調節基金,用於改善民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全年財政赤字1.2萬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3.6%,符合調控目標要求。實踐證明,穩政策讓市場吃了“定心丸”,成為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起到了穩預期、穩信心從而穩增長的作用。這些創造性的思路和做法,顯示了新一屆政府應對複雜局面的高超駕馭能力。

(三)以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注重運用差別化政策和市場手段,在優化結構中穩增長,在創新驅動中促轉型,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發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既拉動當前增長,又為長遠發展鋪路搭橋。在産業結構方面,穩定農業基礎,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支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經濟發展、物價穩定打下重要基礎。增量調節和存量調整雙管齊下,既大力發展服務業,支持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新興産業發展;又促進光伏、軟體産業健康發展,積極化解鋼鐵、水泥等行業産能嚴重過剩矛盾,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去年能源消耗強度下降3.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3.5%、2.9%、4.7%、3.1%。在需求結構方面,把培育消費熱點和改善消費環境結合起來。一手抓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一手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了促進信息、養老、健康等消費和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城市地下管網設施、中西部鐵路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力度。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如期完成,可再生能源比重繼續提高,油氣、電力、民航、水運、信息、郵政等網絡得到加強,高速公路運營里程超過10萬公里,鐵路運營里程超過10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1.1萬公里,遙居世界第一。在科技創新方面,實施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神舟十號遨遊太空,嫦娥三號成功登月,蛟龍深潛再創紀錄,超級計算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增長減速、財政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制度建設,兜住民生底線,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去年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我們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幫扶困難群眾就業,保持了高校畢業生和全社會就業總體穩定。在社保方面,推進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建設,加快建立大病醫保,提高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繼續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在補“短板”上又紮實推進了一步。在住房方面,高度重視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全年新開工666萬套,基本建成544萬套,上千萬住房困難群眾喬遷了新居。在教育方面,啟動教育扶貧工程,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對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00多萬個孩子,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增長8.5%。在衛生方面,基本醫保總體上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報銷比例繼續提高,縣級公立醫院和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繼續擴大。28個省份開展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同時,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取得新進步。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的新舉措,讓人民對未來充滿新期待。

(五)以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去年,我國相繼發生地震、洪澇、高溫乾旱、強颱風等重大自然災害,出現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面對這些突發事件,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依法依規、科學應對,探索了抗災救災應急工作新機制。健全分級負責、相互協同的應急機制,中央根據災區的需要統籌及時給予幫助;搶險救援和應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為主,便於就近統一指揮、提高效率,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加強安全生産,嚴肅查處重大安全事故,重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變“多龍治水”局面,用管藥品的辦法來管嬰幼兒乳粉,加大對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力度,促進了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和市場監管水平穩步提升。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提出法律議案、制定修訂行政法規81件,包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廢止勞動教養制度議案。全面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反對“四風”,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依法嚴懲違法違紀分子,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信訪和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政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增強了全國人民奔小康的正能量。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國上下團結奮鬥的結果。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過去一年經濟工作探索形成了遠近結合、綜合施策一些思路和做法,主要是:深處著力,注重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保持定力,注重通過穩定政策引導社會預期;精準發力,注重通過優化供給促進結構調整;竭誠盡力,注重通過創新機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有力,注重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效率。這些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堅持、不斷完善。同時,《報告》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剖析,強調一定要牢記責任使命,增強憂患意識,敢於擔當,毫不懈怠,紮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絕不辜負人民的厚望,努力向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

201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第一年,也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根據中央的要求,結合政府工作實際,《報告》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實施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概括地説,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總要求。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正確判斷形勢。《報告》指出,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複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從全球範圍看,世界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增速下滑、通脹上升、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等困難和挑戰,主要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帶來不少變數。同時,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新的國際産業分工和國際經濟秩序正在加快調整。主要國家都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發達國家謀求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依然明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同質競爭所帶來的雙重影響加大。從國內看,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迴旋餘地;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具有良好基礎。但也要看到,目前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拉動難以為繼,增長的動力亟待增強,一些行業産能嚴重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土地、勞動力等低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我國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深層矛盾凸顯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我們既要防微慮遠,趨利避害,始終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又要奮發有為、增強信心,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統籌平衡各項目標。《報告》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要加強對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目標的統籌平衡。《報告》著重就兩個目標進行了説明。一是關於經濟增長。我國仍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對當前中國發展而言,速度太快資源環境難以承載,沒有一定速度又解決不了就業,還可能帶來諸多其他問題。經過反復權衡、多方比較,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目標相銜接,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根本上是為了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實現這個目標有不少積極因素,但達到目標必須付出艱辛努力。二是關於價格水平。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考慮了去年漲價翹尾影響和今年新漲價因素,也表明了政府抑制通脹、保障民生的決心和信心。今年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但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做好物價調控,切實防止對群眾生活造成大的影響。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準確把握原則取向。《報告》強調,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原則和政策取向。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也是最大的動力。過去30多年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今後實現更大的發展,依然要靠改革。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結構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破除束縛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過去一年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經驗彌足珍貴,今年要堅持和完善宏觀政策框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切實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擴大而有所增加,赤字率穩定在2.1%,這體現了財政政策的連續性和積極面。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防止經濟整體負債水平過快上升,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同時,要加強政策協同配合,運用底線思維,做好政策儲備,掌握“撒手锏”,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努力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三是推動提質增效升級、持續改善民生。要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傳統比較優勢向更多發揮綜合競爭優勢轉換,從國際産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從城鄉和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發展邁進。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切實把各方面積極性引導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科學發展上來。這些原則和政策取向是基於當前形勢和著眼全局提出的,是做好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

統籌兼顧舉措有力

政府工作千頭萬緒。《報告》在部署今年政府重點工作時強調,各項工作要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兼顧抓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這條主線。重點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把改革作為今年第一項重點工作來部署,凸顯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今年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報告》強調,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的重點。要區分不同情況,對已經有成熟方案的改革要抓緊推進,需要試點的改革加快試點,對暫時沒有形成方案的改革要儘快拿出時間表、路線圖,分類推進,抓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舉措,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更多釋放改革紅利。一是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並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審批事項。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落實認繳登記制,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讓個人創業和企業經營放得更開、搞得更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堅持放管結合,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管理機制,實現責任和權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還要基本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二是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要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逐步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要儘快公開,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打造陽光財政,讓群眾看明白、能監督。專項轉移支付將減少1/3,今後將繼續歸併和減少。要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把“營改增”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電信等行業;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加快房地産稅和環境保護稅立法進程,拓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要抓緊研究調整中央和地方財力與支出責任,保持中央和地方現有財力格局的基本穩定。要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實行分類管理和規模控制,納入預算管理,開正門、堵偏門,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防範和化解債務風險。三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擴大匯率雙向浮動區間,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參股、投資金融機構及融資仲介服務機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改革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對金融機構各類風險的監管,切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著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讓民間資本在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強調進一步完善産權保護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必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與動力。

(二)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開放也是改革。《報告》高揚改革開放大旗,提出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在國際市場的汪洋大海中搏擊風浪,倒逼國內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有四方面任務和舉措:一是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維護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展內陸沿邊開放。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體制機制,並適時推出新的試點。二是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左右。要穩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關便利化改革,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實施鼓勵進口政策。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發展服務貿易和承接服務外包。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三是在走出去中提升競爭力。推進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以備案制為主,大幅下放審批權限,健全金融、法律、領事等服務保障,規範走出去秩序,促進産品出口、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要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四是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與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促進服務貿易協定、政府採購協定、信息技術協定和環保、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合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動,將有力推動中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三)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擴大內需是我們的長期戰略方針,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重大的結構調整。《報告》提出,一要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擴大服務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服務機構,重點發展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維護網絡安全。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二要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優化投資結構,創新投融資體制,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在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等領域再推出一批民間投資示範項目,保持固定資産投資合理增長。中央預算內投資適度增加,重點投向保障性住房和配套設施、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三要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梯度發展。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以海陸重點口岸為支點,形成與沿海連接的西南中南、東北、西北等區域經濟支撐帶。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完善差別化政策,推動産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打造區域發展新亮點。四要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大力建設海洋強國。擴內需舉措和區域發展的謀勢佈局,為走活全國經濟這盤大棋增添了更多力量和勝算。

(四)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農業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和産業。《報告》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堅守耕地紅線,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一要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格,繼續執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探索建立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農業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産區傾斜。增加對糧油豬等生産大縣的獎勵補助,扶持牛羊肉生産。發揮深松整地對增産的促進作用,今年啟動1億畝試點。統籌整合涉農資金,不管財力多麼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二要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今年將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大投入支持引水調水、骨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各地要加強中小型水利項目建設,解決好用水“最後一公里”問題。加快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抓緊培育一批重要優良品種,研發推廣一批新型高效農業機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今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改建農村公路,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空心村”問題。三要積極推進農村改革。關鍵是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要保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農牧林場改革,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農村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試點先行,切實尊重農民意願,堅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四要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國家加大對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絕不讓貧困代代相傳。

(五)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託。《報告》強調,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著力提升質量。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把有能力、有意願並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建立居住證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教育,在30個省份實現隨遷子女異地升學。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二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支持。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和城鎮發展後勁。優化東部地區城鎮結構,進一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三要加強城鎮化管理創新和機制建設。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要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為指導,做好發展、城市、環保、土地等規劃統籌銜接。加強小城鎮和村莊規劃管理。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多元化城鎮建設投融資等機制。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根本上就是要富裕農民、造福全體人民。

(六)以創新驅動支撐和引領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是中國經濟飛得更高、更遠的強大翅膀。《報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推進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産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首先,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措施。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改革等試點政策,擴大到更多科技園區和科教單位。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完善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機制,改進與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鼓勵科研人員創辦企業。加強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深入實施人才發展規劃,鼓勵企業及機構建立研發人員報酬與市場業績挂鉤機制,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要依靠改革,進退並舉,促進産業結構調整。進,要更加積極有為。優先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示範建設,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保險、商務、科技等服務業。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完善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增強傳統産業競爭力。要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産業發展。退,要更加主動有序。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對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報告》提出了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後産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完成。

(七)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發展仍是“短腿”。《報告》指出,促進社會公正,增進人民福祉,要深化社會領域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措施,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繼續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營養狀況,採取措施促進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增長10%以上。發展學前教育,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並加強監督。積極穩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落實並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要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鞏固全民基本醫保,以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醫保籌資機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在全國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加強城鄉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由去年的300個縣擴大到1000個縣,同時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創新社會資本辦醫機制。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增加到35元,提高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和職業病、地方病防治能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落實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三要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文化産業發展水平,培育和規範文化市場。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體育産業。四要穩步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注重運用法治方式完善社會治理,實行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健全村務公開、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及時就地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暴力恐怖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共同建設平安中國。

(八)統籌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大力改善民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突出亮點。《報告》強調,要堅持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一是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創歷史新高。不能讓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成為“斷線的風箏”。要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實施不間斷的就業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比例。加大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保證“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做好淘汰落後産能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就業工作。二是持續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縮小收入差距。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在事業單位逐步推行績效工資,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讓城鄉居民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水漲船高。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是推進改革社會救助制度,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全面實施臨時救助政策。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完善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水平挂鉤聯動機制。發展老齡事業,保障婦女權益,關心青少年發展,加強兒童保護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和殘疾預防,支持慈善事業發展。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民生改善。四是完善住房保障機制。以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目標,堅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級負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努力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今年新開工保障房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安置住房470萬套以上,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運行,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確保年內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對各地保障房建設缺乏穩定資金來源的問題,《報告》提出,要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和工具,運用市場運作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各級政府都要增加財政投入,提高建設質量,保證公平分配,完善準入退出機制。《報告》強調,針對不同城市情況分類調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産權住房供應,滿足群眾對住房的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五是促進安全發展。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和問責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建立從生産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機制、社會共治制度和可追溯體系,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確保群眾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九)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環境污染嚴重是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報告》直面問題實質,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指出霧霾天氣範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要求我們加大生態環保力度,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一要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燃煤、尾氣、揚塵等關鍵環節,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新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報告》提出,像對貧困宣戰那樣向污染宣戰。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鍋爐、推進燃煤電廠脫硫改造、脫硝改造、除塵改造和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的目標任務,在全國供應國四標準車用柴油。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重點流域等污染治理,實施土壤修復工程。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美麗鄉村。二要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方式變革。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今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減少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別減少5%、2%。繼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發展智慧電網和分佈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加強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勘探開採與應用。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實施建築能效提升、節能産品惠民等工程,發展清潔生産、綠色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把節能環保産業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朝陽産業。三要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濕地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保。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推動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沒有退路,只有全民行動起來,才能呵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報告》是本屆政府總理作的第一個施政報告,對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建設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要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努力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要創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當好廉潔奉公、勤勉盡責的人民公僕。強調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嚴格執行“約法三章”: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擴建,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加大審計和審計結果公告力度。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堅決查處腐敗案件。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這樣才能在政府工作中落實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機制,充分體現人民政府為人民的本質要求。

《報告》還就民族宗教僑務、港澳和對臺工作、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交工作進行了部署,我們必須認真抓好落實。

“好風憑藉力,風正一帆懸”。重任已然在肩,新的征程開啟。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齊心協力,開拓進取,實幹苦幹,為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作者: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書記、主任)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