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7 11:43 來源: 國研室
【字體: 打印本頁

 

第一部分2013年工作回顧

1.年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哪些重大挑戰?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3年我國面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自然災害頻發、多重矛盾交織的複雜形勢。2013年年初,形勢的複雜性表現尤為突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一系列重大挑戰,困難比預料的多。

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一是國際環境嚴峻複雜。國際金融危機進入第6個年頭,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美國經濟2013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3%,雖然就“財政懸崖”問題達成初步方案,但債務上限問題仍舊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每月再增加購買450億美元長期國債。歐元區經濟連續6個季度負增長,失業率持續攀升、3月份創下12.1%的歷史新高。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時有反復,塞浦路斯銀行業又爆發危機,斯洛文尼亞不良貸款快速上升,意大利大選導致國內政治陷入僵局。日本自2012年年底開始實施一系列激進的財政貨幣政策,一季度經濟增長0.1%,4月初,日本央行宣佈提前實施原定於2014年才實行的“量化和質化寬鬆貨幣政策”。新興市場國家增速明顯放緩,一季度俄羅斯經濟增長僅為1.6%、巴西1.8%、南非1.6%、印度4.8%。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持續加碼,負面溢出效應加大,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加劇,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也有新的表現。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紛紛調低對2013年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預測。二是國內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13年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降至7.5%,從季度看,已經到了快要跌出全年預期目標的邊緣,國際上出現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聲音。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季度同比增長12.4%,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值。製造業投資前兩個月增長17%,比2012年全年放緩5個百分點。出口則出現大幅波動,1—6月份增速分別是25.0%、21.8%、10.0%、14.6%、1.0%、-3.1%。年初出口異常快速增長中含有“水分”,真實情況不容樂觀。經貿摩擦明顯增多,一季度,涉華反傾銷、反補貼案件22起,同比增長22.2%;特別是光伏産品出口遭遇嚴重挑戰,出口量增長62%,出口價格大幅下降54%,出口額下降25%,可以説是“賠本賺吆喝”。三是一些經濟指標相互不配套、不協調,甚至相互矛盾。例如,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7%,但鐵路貨運量、週轉量分別下降1.1%和1.3%,工業用電量僅增長3.68%,煤炭産量下降2%,呈反向變化,短期內出現這樣的反差是不正常的。這些情況也凸顯了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嚴峻性。四是微觀經濟主體活力不足。企業生産成本上升較快,效益水平不高,生産經營總體比較艱難,小型微型企業尤其困難。2013年年初,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同比持續下降且降幅擴大,1—2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中型和小型企業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下降並持續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9%,比2012年同期回落3個百分點。

二、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

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嚴重。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傳統行業,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産業均出現明顯的産能過剩。2013年3月末,全國主要鋼材市場五種鋼材(中板、冷軋薄板、熱軋薄板、線材和螺紋鋼)社會庫存量比2012年末增加了1005萬噸,增幅達84.6%;全社會煤炭庫存2.92億噸,顯著超出合理庫存水平。電解鋁價格環比持續下降,水泥、平板玻璃價格一直低迷,鋼材、煤炭價格3月以來也呈回落走勢。二是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成為焦點。僅在2013年1月份,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中東部地區就先後出現四次嚴重霧霾天氣,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以及發生強度之大,是歷史少見的,對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和身體健康産生不利影響,也再次凸顯了我國大氣污染形勢的嚴峻性。一些地區的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飲用水安全問題,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嚴重污染問題也集中暴露,社會反映強烈。

三、財政金融領域問題顯現

一是財政收入增幅大幅下滑,收支壓力有所加大。2013年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僅增長6.9%,較2002—2011年20.3%的平均增幅大幅下降,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0.2%。如果扣除房地産相關稅收,地方財政增幅也明顯減緩。3、4月份,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分別下降5.2%、2.2%;5月份也僅增長2.6%,這種情況十分嚴峻,是多年來少見的。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2.1%,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增長5.3%,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貨幣信貸擴張壓力大,金融風險不斷積聚。2013年1—4月,廣義貨幣M2同比分別增長15.9%、15.2%、15.7%、16.1%,明顯高於13%的預期目標和2012年同期的增幅,3月末M2存量已突破百萬億元。社會融資總規模大幅膨脹,前4個月達到7.91萬億元,比2012年同期多3.06萬億元。資本流入壓力較大,新增外匯佔款大幅增長,一季度累計高達1.2萬億元,同比增加3.2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和比率呈上升之勢,2月末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上升0.03個百分點。地方債務明顯增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陸續迎來償債高峰,局部區域和個別項目貸款按期償還壓力不容忽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集中炒作我國金融風險,4月份,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6月下旬,還曾出現所謂“錢荒”,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達到年化13.44%的歷史高點,7天期銀行間回購利率曾達到年化11%的歷史高點。三是宏觀調控難度增大。隨著對國內經濟前景的擔憂增多,要求增赤字、發貨幣的呼聲加大,但財政貨幣政策的運作空間都有限。靠短期刺激政策拉動經濟增長,效率不高,也難以持續。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咬緊牙關、頂住壓力,創新宏觀調控思路。

四、民生領域也有一些挑戰和困難

主要包括:一是房地産市場出現較大波動。2013年一季度,房地産市場成交量持續放大,部分重點城市需求激增,出現火爆局面。1—2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55.2%和87.2%;住建部監測的4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長100.2%,二手住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長164.0%。3月份全國多地二手住房成交面積創歷史新高。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産領域,房地産開發投資的增速明顯加快。部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積壓,房價下跌風險加大。二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人,創歷史新高。但據調查,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下降,大學生就業憂慮情緒較濃,並在向社會蔓延。另外,假羊肉、毒生薑、嬰兒奶粉造假等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依然較多,安全生産事故時有發生,醫療、養老、教育、收入分配、徵地拆遷、社會治安等方面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還比較多。

五、自然災害易發多發

2013年3月下旬,爆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至4月上旬,華東四省市先後確診33例,其中9人死亡,死亡率較高,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活禽業也受到明顯衝擊。西南大部分地區自2012年年底以來降水偏少、氣溫偏高,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出現嚴重旱情,小春作物減産,春播受到影響,群眾生産生活出現較大困難,3月28日國家啟動四級救災應急響應,開展救災工作。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約13公里,破壞性強,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大量房屋損毀。截至21日0時40分,已有160人死亡。根據國家抗震救災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抗震救災一級響應,各方面緊急行動起來,規範有序地開展救災行動。(李江冰)

2.201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哪些新的重大成就?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既有量的擴大,又有質的提升,呈現了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效益持續提高、結構不斷優化、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繼續改善的良好態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1.經濟增長平穩。

從增速看,全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與上年持平,超過年初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

從結構看,第一産業增加值5.7萬億元,增長4%;第二産業增加值25萬億元,增長7.8%;第三産業增加值26.2萬億元,增長8.3%。

從實物指標看,全社會用電量增長7.5%,貨運量增長10%。主要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長相互匹配。

從基數和增量看,7.7%的增速對應的是49375億元人民幣增量,按2013年末匯率折算,超過8000億美元。這個增量略小于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16位的印尼,但大於排名第17位的土耳其,大體上相當於金磚國家中兩個南非的經濟總量。

2.就業持續增加。

2013年末,我國總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68萬人,而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人數比上年末減少244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創歷史新高。全年就業人員7.7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8億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略低於上年末的4.09%。

3.物價基本穩定。

堅持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範圍內,廣義貨幣M2增長13.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6%,低於預期目標,漲幅與上年持平。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下降1.9%。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下降2%。農産品生産者價格上漲3.2%。

4.國際收支改善。

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6%,第一次超越美國3.88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首次成為世界進出口第一大國。其中進口1.95萬億美元,增長7.3%,比上年加快3個百分點;出口2.2萬億美元,增長7.9%,與上年持平。全年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4.7萬億美元,保持全球貨物和服務第一齣口大國,順差1407億美元。經常項目餘額佔國內生産總值2.1%,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繼續改善。

二、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1.産業結構繼續優化。

糧食産量超過1.2萬億斤,比上年增長2.1%,再上一個千億斤臺階,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十連增”。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6.8億畝,比上年增長0.7%;單位面積産量達到358.5公斤/畝,增長1.4%,再創歷史新高。

第三産業比重實現歷史性突破。服務業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高出第二産業2.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速快於第二産業0.5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同時上升。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9.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如期完工。新建鐵路投産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672公里。鐵路、高速公路運營里程均超過10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新增公路里程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10個,新增吞吐能力3.3億噸。新增民航通航機場10個。新增光纜線路長度266萬公里。

2.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

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從需求構成看,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0%,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4.4%,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是-4.4%。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43.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萬億元,增長13.1%。內需對增長貢獻率超過10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從投資和消費結構看,第一、三産業比重提高,佔全部投資比重分別為2.1%和55.5%,各提高0.2和0.6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投資快於第二産業3.6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比重提高,佔比63%,提高1.8個百分點。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增長25%以上。

3.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中西部地區生産總值所佔比重達到44.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4.5%和16.5%,各提高0.2和0.1個百分點;中、西部固定資産投資均超過10萬億元,佔全國比重分別為28.5%和24.3%,各提高0.5和0.6個百分點。

4.城鎮化水平繼續提高。

2013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7.3億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929萬人;鄉村人口為6.3億人,減少了1261萬人。城鎮化率為53.73%,提高1.16個百分點。

三、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1.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2.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增長10.1%;其中稅收收入11萬億元,增加9883億元,增長9.8%。

2.企業效益有所改善。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股份制企業3.7萬億元,增長11%,私營企業2萬億元,增長14.8%。小微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3.勞動生産率穩步提高。

全年勞動生産率即國內生産總值與全部就業人員的比率為66199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提高7.3%。

4.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

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3.7%和4.36%。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121立方米,下降6.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22.3%。

四、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科技創新能力提高。

全年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2%,達到11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施首次繞飛交會試驗,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登月。全年成功發射衛星14次。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現從深潛海試到科學應用的跨越。超級計算、智慧機器人、超級雜交稻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2.教育事業紮實推進。

全年研究生招生61.1萬人,畢業生51.4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699.8萬人,畢業生638.7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98.3萬人,畢業生678.1萬人。農村義務教育營養餐改善計劃惠及3200多萬學生,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增長8.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2.3%。

3.醫藥衛生穩步發展。

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7.36萬個,其中醫院24720個,衛生技術人員718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9萬人,註冊護士27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618萬張,其中醫院458萬張。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55張,增長7.3%。基本醫保總體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藥物制度覆蓋80%以上的村衛生室。28個省份開展大病醫療保險試點。農村免費孕前檢查使600萬家庭受益。

4.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文化産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全國公共圖書館3073個,有線電視用戶2.24億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17億戶,年末達到12.3億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超過4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6.18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

5.抗震救災和安全生産等工作有序有力。

2013年發生四川蘆山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出現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健全分級負責、相互協同的抗災救災應急機制,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重特大事故下降16.9%。億元國內生産總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24人,比上年下降12.7%。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修訂法律34件,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議案,制定修訂或廢止行政法規47件。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減少35%,31個省份本級公務接待費減少26%。

五、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

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為7907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名義增長9.7%,實際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4200元,增長10.1%。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2.3個百分點,增速連續4年快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即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上年的3.10縮小為3.03。

3.居民消費結構繼續改善。

恩格爾系數(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持續下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和37.7%,分別比上年下降1.2和1.6個百分點。

發展享受型消費佔比提高。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0892萬輛,增長17%,其中私人轎車6410萬輛,增長20.8%。全年國內遊客32.6億人次,國內居民出境旅遊9819萬人次,增長18%,其中因私出境9197萬人次,增長19.3%。

4.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應屆高校畢業生絕大部分實現就業。城鎮、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3.1%和17.7%。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10%。

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78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增加138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增加368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增加119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增加88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增加968萬人。

按照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標準計算,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1650萬人。

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66萬套(戶),基本建成544萬套。上千萬住房困難群眾喬遷新居。(王軍)

3.一年來是如何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

2013年,面對跌宕起伏的經濟形勢,我們保持定力,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確保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圓滿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明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

經濟運行出現一定的波動具有客觀必然性,但為了防止過度波動,需要明確一個合理區間,包括下限和上限。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通脹。年度經濟運行的上下限指標值,會根據當年的情況來確定,可能會有小幅度變化,但在一段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不會有大的變化。2013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上限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把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定為下限,這除考慮了我國現階段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客觀規律和國內生産總值基數明顯增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考慮了經濟增長與就業直接相關,穩增長實際上就是要保就業。2008—2009年,實際上相當於接受過一次“壓力測試”,當時國內生産總值增速一度降到7%以下,城鎮就業出現了嚴重問題,有一兩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

確定這樣一個下限目標值,也是為了保持發展的連續性,給市場和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目標是從歷史演化而來的,前些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兩位數,2011年為9.3%,2012年為7.7%,平穩過渡到2013年7.5%左右的預期目標,這是一個既不低也不是無法實現的增長目標。因為我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的時期,有機遇、有條件、也有能力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保持合適的增長速度。

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定為上限,也是考慮了很多實際情況,包括上年翹尾、當年價格改革等因素。價格問題不可小視,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以及虛擬經濟發展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頻繁波動,加上近年來主要國家持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對我國的影響不得不防,控制通脹更顯重要。當然在經濟發展中,還可能會出現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通縮”或者物價上漲和增長放慢並存的“滯脹”等現象,也需要有政策組合去應對。

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

我國正處於體制轉軌和經濟轉型的發展階段,宏觀調控有著多重目標,需要遠近結合、標本兼顧。宏觀經濟政策框架不僅要有經濟總量政策,還必須要有調結構措施和促改革舉措。同時,把宏觀經濟政策框架與經濟運行合理區間配合起來運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既不能因宏觀經濟指標的一時小幅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成效甚至失去機遇,也不能對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這樣,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時,宏觀經濟政策框架中的總量政策保持基本穩定,主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是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力是釋放改革紅利,更好地把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結合起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增強市場活力、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後勁。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時,由於沒有滑出下限,合理區間內的政策組合和基本取向堅持不變,同時注重發揮調結構措施、促改革舉措對穩增長、保就業的促進作用。

2013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動,經濟持續下行,中央財政收入出現多年少有的負增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一度異常升高,國際上出現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聲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採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而是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沉著應對市場短期波動,保障經濟運行不滑出合理區間,讓市場吃了“定心丸”,成為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2013年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範圍內,廣義貨幣M2增長13.6%,符合調控要求。

當經濟運行越出合理區間時,宏觀經濟政策更多地側重於穩增長或防通脹,對經濟總量政策進行適時適度調整,同時更有力地把調結構措施、促改革舉措落在穩增長或防通脹上,但也要防止過度使用行政手段進行市場干預。一旦經濟運行超出預期,出現大幅波動,則要果斷採取措施,對經濟總量政策做重大調整,包括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讓經濟運行回到合理區間,避免發生“硬著陸”或經濟過熱。

三、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

經濟發展既要完成年度主要任務,還要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這就需要配套用好經濟總量政策、調結構措施、促改革舉措,努力形成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相互融合、協同推進的局面。

1.財政和貨幣政策注重用好增量、盤活存量。2013年,在保持經濟總量政策穩定的同時,財政政策優化了支出結構、加快了支出進度、擴大了結構性減稅範圍。整合壓縮了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壓減了一般性支出,對小微企業實行了稅收優惠,摸清了全國政府性債務底數。貨幣政策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加大了對“三農”和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過剩産能並購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了對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大宗耐用消費品、教育、旅遊等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發展實體經濟,助推消費升級。

2.調結構措施著重在大結構調整上下功夫。2013年,繼續把擴大內需作為調結構的主攻方向,增加投資的重點是加強環保、鐵路、地下管網等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消費的重點是培育信息等新的消費熱點。同時,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實施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發揮區域和城鄉結構調整的一舉多得效果,進一步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支持東部地區推動産業層次向高端邁進,鼓勵地區之間産業合理轉移,促進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在形成共識的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實施了五年改造1000萬戶棚戶區的計劃,放開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口限制,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6萬套。通過發展服務業和創新驅動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出臺了促進養老、健康等服務業發展以及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繼續推進了科學體制改革,實施知識、技術創新等工程,一批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3.依靠改革開放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2013年,抓緊推動了看得準、具備條件、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措施。國務院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作為第一件大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這些改革的紅利已經顯現。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全面放開鐵路建設市場,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和市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所有權和經營權。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減輕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稅負,助推産業專業化分工和産業結構升級。出臺了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放開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推動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改革,出臺了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設立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探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路徑。

總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就是為了處理好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短期政策和長期戰略、政策取向與市場預期的關係,保持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穩定,不斷增強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孫國君)

4.2013年我國是如何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的?

物價問題涉及民生,關係全局,影響穩定。2013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積極配合,綜合施策,全年物價保持總體穩定,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6%,順利實現年度預期調控目標。分月看,除少數月份受氣候、節假日等因素影響同比漲幅略高於3%,其餘月份漲幅均在3%或以內,漲勢比較溫和。

一、創新宏觀調控,管好貨幣條件

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根據經濟發展潛力和當前實際,科學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明確提出,把防通脹作為“上限”,穩增長、保就業作為“下限”,制定與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相配套的宏觀政策框架。去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沒有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而是保持定力,穩定宏觀政策,這對於穩定物價水平、穩定通脹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財政政策方面,堅持不擴大赤字,而是調整支出結構,特別是壓縮行政開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流動性總閘門的調節作用,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上半年,針對外匯流入增加較多、貨幣信貸擴張壓力加大的形勢變化,前瞻性地進行預調微調。雙向靈活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進一步完善流動性管理機制,合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及常備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創新組合,繼續發揮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工具的逆週期調節作用,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對年中發生的短期資金波動沉著應對,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重點通過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著力增強政策的針對性、系統性,靈活調整流動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把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兩種操作結合起來。截至2013年年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3.6%,較2012年末低0.2個百分點,符合調控要求。

二、大力發展生産,保障有效供給

食品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裏的權重較高,穩定農産品價格,對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至關重要,保障供給重在發展農業生産。千方百計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整合優化使用存量支農資金,年初及早預撥農業“四補貼”資金,2013年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分別比上年提高9.8%和8.3%,首次提前發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並提高收儲價格,安排近4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小麥“一噴三防”等防災增産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分區農業生産技術指導,制定實施科技抗災技術方案,強化病蟲防控,增強糧食生産的科技支撐。推進高産創建,抓好12500個糧棉油糖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5個整市(地)、50個整縣(市)、500個整鄉(鎮)整建制推進試點,全面啟動糧食增産模式攻關。儘快恢復四川蘆山地震災區農業生産。加強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監測和防控,實施穩定發展家禽業的措施,保護種禽生産能力。繼續落實生豬規模化生産扶持政策,針對年初生豬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適時啟動調控預案,分批收儲凍豬肉,適時組織投放,促進生豬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穩定大宗農産品和蔬菜産品生産供應。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黑龍江省先行開展,支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支持主産區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産經營主體。搞好重要商品的産運銷銜接,及時做好儲備吞吐和進出口調節,合理安排糧油棉糖肉的儲備和投放。去年全年收購糧食6889億斤,投放政策性糧食696億斤。硬化細化“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2013年三季糧食季季豐收,夏糧、早稻、秋糧産量分別比上年增加39.1億斤、15.7億斤和192億斤,全年糧食産量達到12038.7億斤,比上年增産247.1億斤,實現建國以來首次連續十年增産。市場糧源充裕、供應正常,糧食市場價格除小麥比上年有所上漲外,其他品種糧價保持基本穩定。經濟作物穩定發展,畜牧業等形勢總體穩定,蔬菜生産基本實現均衡供應。

三、搞活市場流通,強化價格監管

切實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産業發展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努力降低流通費用,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農産品生産流通環節用水電價格和運營費用,規範和降低農産品市場收費。利用價格調節基金,支持降低農産品生産流通成本。保障必要的流通行業用地,完善農産品增值稅政策,繼續對鮮活農産品實施從生産到消費的全環節低稅收政策,將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産品。免徵農産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産稅。落實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徵點政策,減輕流通業小型微型企業稅收負擔。完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辦法,降低交通運輸業稅收負擔。便利物流配送,完善公路收費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加快農村市場和農産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糧油棉糖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啟動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提升糧食收儲和供應保障能力,糧食流通能力建設明顯加強,全國糧食應急供應網點達到4.27萬個,在東北試點開通白城—蚌埠、松原—岳陽2條散糧鐵路運輸線路,集裝箱散糧運輸試點進展順利。繼續推進農副産品平價商店建設,各地已累計建成約1.5萬家。強化零售商供應商交易監管,加強重點行業價格和收費監管。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壟斷監管力度,著力清費治亂減負,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取消、降低30余個中央部門50多項收費,取消314項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開展全國旅遊市場價格、涉及收費專項檢查,推動1400余家景區節假日期間門票價格平均優惠約20%。對商業銀行、教育、醫藥等重點領域亂收費進行了嚴肅查處,落實優化和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方案,平均降低手續費20%以上。持續組織開展房地産、電子商務和大型超市等市場價格監管,查處並公開曝光液晶面板、白酒、乳粉企業以及黃金飾品等價格壟斷的大案要案,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修訂《價格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價格違法行為舉報處理規定》,出臺《價格行政處罰證據規定》,制定《價格行政處罰案件審理審查規則》,出臺《關於建立完善價格監管機制的意見》,建立預警防範、舉報處理、反價格壟斷、專項治理、經營者自律、部門協作聯動等制度體系。全年查處各類價格違法案件3.44萬件,實施經濟制裁31.25億元,沒收違法所得9.07億元,罰款15.8億元。

四、多管齊下,統籌做好相關工作

主要包括:加強價格的監測預警,編制發佈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分析形勢,預警變化,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做好調控政策儲備和應對預案。加強輿論引導,全面闡釋價格政策,防止媒體過度炒作,合理引導社會預期。積極穩妥,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在成品油、天然氣、電力、煤炭、鐵路運輸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規範啟動條件,明確補貼標準,各地已累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0多億元,有效保障了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水平。(李江冰)

5.城鎮新增就業為什麼能創出新高?

201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44萬人,創歷史新高;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6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80萬人,比上一年減少2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左右的較低水平,就業局勢保持基本穩定,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1—2013年全國就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見下表:

年 份 </?xml:namespace>

城鎮新增就業(萬人)

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萬人)

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

2011

1221

553

180

4.1

2012

1266

552

182

4.1

2013

1310

566

180

4.1

 

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之所以創出新高,這是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一、黨和政府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

始終把促進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深刻論述了做好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國務院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就業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目標責任制度,統籌考慮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的就業工作,注重化解産能過剩、企業兼併重組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工作,注重把增加就業崗位、培訓從業人員貫穿到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之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全力以赴抓就業工作落實,加強工作調度和督促檢查,確保了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

二、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對就業的拉動

一是穩增長帶動了就業總量擴大。2013年國內生産總值(GDP)比上年增長7.7%,雖然增長速度比前幾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中高速增長階段,特別是隨著GDP總量的擴大,每增長1個百分點所能實現的GDP增量大不相同了,對就業的拉動能力也相應增強了。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拓展了就業空間。從産業結構看,第三産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更強。近年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産業比重的不斷上升,有力拉動了就業增長。從企業結構看,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特別是新一屆政府推行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等舉措,釋放了改革紅利,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蓬勃發展,吸納了大量就業。三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助推了就業增長。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進,東部地區經濟企穩回升,帶動城鎮新增就業連續12個月同比增長。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産業的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也在穩步增長。這些穩增長和調結構的舉措與擴大就業形成良性互動。

三、制定出臺了進一步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

在著力抓好就業政策落實的基礎上,針對2013年就業工作特點,新出臺了促進就業特別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從落實就業政策、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就業公平等八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就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發放、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銜接等工作,制定了具體政策措施。統籌實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大學生自願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服務,確保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不降低、有提高目標的實現。為統籌推進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就業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就業援助制度和職業技能培訓政策,保持了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四、就業服務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同有關部門一道,廣泛開展了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及季度網絡招聘等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專項活動,集中為各類群體和用人單位提供政策支持和就業服務。積極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規範實名制管理和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監測和全國就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中開展誠信服務主題創建活動,推進人力資源市場整合,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進一步提高了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維護了勞動者權益。(李月田)

6.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是如何推進的?

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新一屆政府成立以後,把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作為開門的第一件大事,緊緊抓住不放,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

一、把政府轉變職能和簡政放權作為激發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的創新舉措

新一屆政府履職伊始,在面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嚴峻複雜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權衡利弊,頂住壓力,迎難而上,從既利當前、更惠長遠考慮,採取了一系列促改革、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立足更大釋放改革紅利,把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作為贏得主動、搞活全盤的“先手棋”,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公平競爭中煥發活力,激發社會創造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二、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突出特點是把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有機結合起來,以職能轉變為核心,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和抓手。到此次機構改革前,國務院部門仍有行政審批事項1700多項。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出,本屆政府要下決心把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為此,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研究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任務分工,將《方案》內容分解細化為72項任務,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全年涉及研究簡政放權等事項的國務院常務會就有10多次;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和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也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並分別召開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專門部署。行政審批改革有序有效推進。

這次改革充分借鑒了以往的經驗和做法,審核論證的各個環節都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經過了深入論證、專家評估、國務院審議等慎重研究決策的過程。到2013年底,國務院先後分四批公佈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加上清理取消評比達標等事項,共計416項。各地也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總體上看,政府職能轉變的進展和成效超出預期,社會和人民群眾給予較高評價,在國際上也引起較大反響。去年前三季度,全國企業登記數增長25%,其中民營和個體企業增長37%,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的速度增長,明顯超過政府性投資增速。全年新註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簡政放權等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成為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這次改革的重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幅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這是社會各界和企業、基層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認為審批範圍仍然過寬、權力過於集中、程序繁瑣、週期太長,嚴重束縛了投資創業的積極性。這次改革明確對於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強,可以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産業政策、技術標準、信息引導等實現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對於現階段仍需由政府通過發展規劃、總量控制目標、準入標準和産業、用地、環保、稅收、信貸等政策實現有效調控的項目主要交由地方政府核準,並明確相應責任。通過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準、備案範圍,切實落實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對確需審批、核準、備案的項目要簡化程序、限時辦結。有關部門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由中央核準的項目數量減少60%。

2.大幅減少和下放生産經營活動審批事項。生産經營活動是微觀事項,這次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産經營活動和産品物品的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等非許可審批,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凡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或由地方實施更方便有效的生産經營活動審批一律下放地方。

3.進一步清理取消評比達標表彰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這次改革先後兩批取消86個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並強調要做到“四個一律”: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中央文件規定的,一律不得開展;與政府職能無關、對推動工作沒有實際意義的,一律不得進行;已取消的,一律不得變相保留或恢復,防止“割韭菜”現象;已轉交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承擔的一律不得使用財政資金和向企業或社會攤派費用。

4.加大非行政許可審批領域改革力度。重點是認真清理一些部門和地方利用“紅頭文件”、規章等對公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提出的要求和限制性規定,對那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按法定程序設定的登記、備案、年檢、監製、認定、審定以及準銷證、準運證等管理措施一律取消。明確今後政府一般不再新設行政審批事項,確需新設的必須加強合法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審查論證。公開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促進規範管理,接受社會監督,切實防止邊減邊增、明減暗增。除公開的事項外,各部門不得擅自新設行政審批事項,逐步向“負面清單”管理邁進。

三、著眼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

按照便捷高效、規範統一、寬進嚴管的原則創新公司登記制度,降低準入門檻,強化市場主體責任,促進形成誠信、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

這項改革先期在廣東深圳、珠海、東莞、順德及上海自貿區、北京中關村、福建平潭等地先行先試試點,取得了顯著效果。

2013年10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推進這項改革作出部署:(1)進一步放寬註冊資本登記條件。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2)將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使企業相關信息透明化。(3)按照方便註冊和規範有序的原則,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由地方政府具體規定。(4)大力推進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完善信用約束機制,將有違規行為的市場主體列入經營異常的“黑名錄”,向社會公佈,使其“一處違規、處處受限”,提高企業“失信成本”。(5)推進註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降低開辦公司成本。201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印發《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司法》進行修訂。3月1日開始,這項改革全面實施。

四、堅持“放”“管”結合和管理方式創新

這次改革一開始就強調,放和管是這次改革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都做圓了,改革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重點推進了以下工作:一是創新監管方式。要求政府主要職能由原來的事前審批管理轉向加強事中和事後日常性監管,實行“寬進嚴管”,強化信用監管,提高監管效能。二是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強調監管要重規則、重機制,規範自由裁量權,防止缺位失位或選擇性監管,努力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加強市縣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和力量,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逐步做到疏而不漏。三是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強調政府要騰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觀,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全國市場統一開放,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強調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維護中央在宏觀調控上的權威性,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四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根據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加快配套制度和法規建設,對涉及現行法律需要修訂的,及時提出了修訂議案,對需要修改的行政法規,及時進行了修改,促進了依法管理和法治政府建設。(喬尚奎)

7.我國重要領域改革取得哪些新進展?

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過去一年,各部門各地區在推進重要領域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進展。行政體制改革取得實質進展。國務院機構改革穩步推進。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式開始市場化運營。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組國家海洋局和國家能源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投資項目審批、生産經營活動和資質資格許可等領域。地方政府轉變職能和機構改革等工作也全面推開。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修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由中央核準的項目數量減少60%。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註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

財稅體制改革紮實推進。將“營改增”試點推向全國,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對小微企業實行稅收減免,600多萬戶企業受益。在湖南、湖北兩省實施部分資源品目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試點。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組織中央部門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積極推動地方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清理規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壓減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約680億元,涉及17個項目,支持黑龍江開展“兩大平原”涉農資金整合,遼寧、江蘇等地清理整合了省對下轉移支付項目。各省區市本級及部分市縣試編了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地方自行發債試點擴大到上海、浙江等6省市。

金融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立健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民間資本投資金融業的準入條件進一步放寬。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試點範圍覆蓋全國。增加江蘇等7省開展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人民幣跨境使用進一步擴大。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推進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使用試點。研究設計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穩步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研究推動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制度。修訂並公佈《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完善大規模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存款保險制度出臺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正式啟動中國上海自貿區,初步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新模式,對負面清單之外的外商投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進一步縮小需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項目範圍,簡化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管理程序,加強對招商引資活動的監督管理。支持深圳前海現代服務業示範區、珠海橫琴新區、廣州南沙新區、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繼續在擴大開放方面先行先試。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開展境外投資核準制度改革,改進對走出去的指導和服務。創新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了服務購付匯核準。人民幣對澳大利亞元直接交易啟動實施。

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進展順利。出臺成品油價格形成新機制,調價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取消挂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新機制運轉順利。出臺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係逐步理順。進一步完善核電上網電價、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與環保電價機制。發佈實施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改革方案。重點電煤價格與市場煤價格完全並軌,脫硝電價實施範圍由14個省份擴大到全國所有燃煤機組。

此外,農業農村改革深入實施,黑龍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開始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穩步推進。《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發佈實施,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取得實質進展。積極推進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等領域的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寬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

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研究制定修訂《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文件。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流程。加快推動形成“兩報告一系統”建設制度。發佈《國家科技計劃科技報告管理辦法》。制定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工作方案。對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方案進行完善,組織國家科技計劃進行新一輪需求對接。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構建了55個國家試點聯盟,依託企業建立9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1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啟動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改善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超過2萬多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超過300多億元。以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為重點,深入推進激勵企業創新的財稅改革、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管理改革等試點。

教育改革深入推進。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26個省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4440名考生參加高考。構建多樣化高職入學方式,推廣“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辦法,高職分類考試招生144萬名。進一步規範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拔錄取,探索普通本科綜合評價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多位一體的人才選拔綜合評價體系。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研究制定《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建成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全國範圍內學籍管理的無縫連接和互聯共享。基本實現中小學校掛牌督導全覆蓋,293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職業教育産教融合深入推進。落實和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全面啟動高校章程制定,教育部首批核準公佈6所高校章程,推動高等學校招生信息公開和財務信息公開。研究制定教育滿意度測評工作方案和教育現代化進程檢測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綜合改革。首批認定14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一是全民醫保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基本醫保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280元。新農合參加人數達到8.02億。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報,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與9個省級平臺和部分大型醫療機構試點聯通。28個省份開展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啟動疾病應急救助試點。二是基層醫改成果得到鞏固完善。出臺《關於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正式實施,涵蓋藥品520種,基本藥物制度覆蓋80%以上的村衛生室。改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考核制度,全面推行績效工資。在安徽、湖南、四川、雲南4省啟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出臺《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開展鄉村醫生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三是公立醫院改革力度加大。積極探索建立科學補償機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多家。四是社會辦醫取得新進展。民營醫院超過1.13萬家,診療服務量同比增長13.6%。五是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科學謀劃國家衛生計生委“三定”方案和機構設置。六是計生改革實現突破。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單獨兩孩政策依法啟動實施。七是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農村免費孕前檢查使600多萬家庭受益。

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設立國家藝術基金。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立省級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30個、市縣兩級1766個,省級綜合執法機構10個、市縣兩級綜合執法機構2875個。(李偉)

8.對外開放取得哪些新成績?

2013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沿海、內陸和沿邊開放協同推進,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取得新成績。

著力穩定對外貿易增長,貨物貿易躍居全球首位。針對進出口年初下行壓力增大、年中一度出現負增長的嚴峻形勢,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包括調整出口法檢費用和目錄、加大出口退稅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改善融資服務、擴大信用保險支持、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多項政策措施。妥善解決我國對外貿易史上金額最大的中歐光伏産品貿易摩擦案,成功應對美國對華暖水蝦反補貼案等一批貿易摩擦重大案件,為外貿企業營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隨著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見效,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勢頭有所好轉,我國對外貿易逐步止跌企穩,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1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在穩定增長速度的同時,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發展趨於協調,商品結構持續改善,企業主體更具活力。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快速發展,全年服務貿易總額53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執行金額4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

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2013年,我們進一步取消和下放外商投資審批事項,取消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對外合作合同的審批,縮小需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項目範圍,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維護外商合法權益,利用外資規模穩中有升。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1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規模連續22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著力優化外商投資産業結構和區域佈局,利用外資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全年服務業利用外資佔比達到52.3%,首次超過一半,一些高新技術製造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中部、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分別增長8.8%和7%,均高於東部地區的4.7%。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發展水平,促進開發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升級3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促進當地經濟集約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規範招商引資活動,著力解決境外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奢、濫、假”問題,取得明顯成效。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積極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090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總額9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8%,涵蓋了租賃和商務服務、採礦、批發和零售、製造業、建築業等諸多行業。一批大企業積極通過跨國並購方式加快海外佈局,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成為迄今為止我國企業最大的海外並購項目。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371億美元,增長17.6%,新簽合同額1716億美元,增長9.6%。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85.3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0.3萬人。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協同推進。面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亟待轉型升級和對外開放海強陸弱、東快西慢的局面,積極採取措施,深化沿海開放,擴大內陸和沿邊開放。在深化沿海開放方面,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與此同時,積極支持東部沿海地區建設科技研發基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深圳前海現代服務業示範區、珠海橫琴新區、廣東南沙新區、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在擴大服務業開放方面先行先試。在擴大內陸和沿邊開放方面,暢通國際貿易物流通道,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産業,支持內陸地區提高吸納國際國內産業轉移的能力,積極培育國際加工製造基地和服務外包基地;推進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實施,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建設,著力打造沿邊開放開發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發展面向周邊市場的優勢特色産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構想,這是我國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發揮沿線國家的比較優勢、促進各國合作互利共贏的重大舉措,引起相關國家強烈共鳴,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李克強總理提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的倡議,這是我國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又一重要舉措,相關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全面深化多雙邊合作,對外經貿關係取得新進展。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取得新突破,與冰島和瑞士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內地與香港和澳門分別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第十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中韓自貿區進入實質談判,《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日韓、中澳自貿區談判紮實推進,特別是李克強總理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倡議得到廣泛認同。雙邊經貿合作得到加強,中美成功舉行第五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24屆商貿聯委會,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中歐成功舉行第四次經貿高層對話,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宣佈啟動;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積極推進;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務實合作深入開展,對外援助的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多邊經貿合作取得新成果,我們與相關各方一道,推動達成多哈回合“早期收穫”協議,為多哈回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務實推進世貿組織《信息技術協定》擴圍談判,宣佈參加《服務貿易協定》談判,與美國、歐盟等世貿組織成員共同宣佈啟動環境産品談判進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新成效,習近平主席先後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二十國集團聖彼得堡峰會、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開展務實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和倡議,得到各國普遍接受和歡迎。(宋立洪)

9.我國糧食生産是如何實現“十連增”的?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60194萬噸,比上年增産1236萬噸,增長2.1%,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個“十連增”,連續三年保持在5.5億噸以上。在連續九年增産的高起點、高基數上,在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持續下降、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在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約束和嚴重的旱澇災害面前,糧食生産再創歷史新高,既非同尋常也來之不易。這一巨大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於五個方面:

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推動重農“抓”糧

這是糧食生産實現“十連增”的重要保障。面對我國糧食連年增産和進口持續增加並存的複雜局面,中央在客觀總結過去一個時期我國農産品供求關係、科學把握未來農産品供求趨勢的基礎上,作出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求仍然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重大判斷,明確要求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生産。新一屆國務院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持續發展經濟,必須穩住農業;繼續加大“三農”投入,把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到位,鼓勵和引導農民擴大糧食、油料、蔬菜等農作物種植面積。此後,針對東北主産區嚴重春澇和夏秋洪災、南方稻穀主産區持續高溫乾旱等影響農業生産的突出問題,國務院先後多次召開常務會議和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産政策措施,啟動實施黑龍江“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各地區認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産、保障農産品供給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首要任務不動搖,全面加強“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落實,扎紮實實重農抓糧。各有關部門積極轉變職能,加快清理、下放和取消不合理的涉農審批事項,及時強化對農業生産的服務和指導,大力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

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大,有力調動農民“種”糧

這是糧食生産實現“十連增”的重要基礎。在國內外糧食市場價格嚴重倒挂的情況下,為保障種糧農民的合理收益,保護和調動農民從事糧食生産的積極性,國家對小麥、稻穀等重要糧食品種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根據生産成本上升情況提高最低收購價格。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上年提高9.8%;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分別132元、135元和150元,分別比上年提高10%、8%和7.1%。對玉米、大豆等繼續執行臨時收儲政策,擴大收購範圍、加快收購進度。加強對糧食進口的管理,加大對糧食走私行為的打擊力度,著力維護國內糧食市場穩定。除繼續增加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農業“四補貼”資金規模,加大糧油大縣財政獎補力度外,中央財政還將新增農業補貼向主産區和優勢産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並在糧食生産的關鍵時節及時追加資金用於支持水稻集中育秧、“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關鍵技術推廣。同時,把清理取消涉農行政審批事項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財政涉農資金和項目統籌整合,加快盤活結余資金,最大限度挖掘資金潛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6.79億畝、比上年增長0.7%。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不斷夯實根基“穩”糧

這是糧食生産實現“十連增”的重要條件。2013年,圍繞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生産能力,黨和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措施,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許多新的進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深入實施,耕地保護補償試點和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保護提升土壤肥力項目實施範圍進一步擴大,耕地持續增産能力進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高效節水澆灌、雨水資源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設力度加大,農業防汛抗旱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繼續增加,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及時程度和到位程度明顯提高,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的政策加快落實,農田水利設施産權改革和運行管護機制創新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業生産條件的加快改善,有力支撐了糧食和農業生産的穩定發展。

四、科技服務及時到位,有效促進科技“興”糧

這是糧食生産實現“十連增”的重要依靠。黨和政府針對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過程中呈現出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增産難度加大的階段性特徵,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糧食和農業發展從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現代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服務,新的優良品種選育進程明顯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明顯提速。科研機構與農業示範園區結對活動深入開展,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健全,農業生産技術分區域、分品種的指導更加具體。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開展糧食高産創建,高産高效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基本實現了糧食主産縣的全覆蓋,輻射帶動了大面積糧食均衡增産。以更大力度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集成推廣了一大批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良種良法配套、關鍵技術集成、農機農藝融合應用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各地積極總結推廣適合各自實際的農業增産技術體系和生産模式,加快探索打通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推廣和服務模式,組織農技人員因時、因地、因人開展農技服務,讓農民用上更多的新品種、新技術。2013年,全國糧食單産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58.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5公斤/畝,單産增加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到67.9%。五、抗災救災紮實有效,通過防災減災“保”糧

這是實現糧食生産“十連增”的重要保證。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氣象條件複雜的大國而言,糧食能不能實現穩産增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防災減災工作水平。2013年,面對地震、乾旱、洪澇等嚴重自然災害,黨和政府在堅持不懈地加大防災減災投入力度、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的同時,積極創新防災減災工作方式,建立起以地方為主、中央各部門和有關方面統一對口省裏的一體化應對機制,為發揮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統籌協調的優勢和提高抗災救災工作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的部署,牢固樹立避災、減災、救災就是增産的理念,切實把農業防災減災工作貫穿于農業生産全過程,積極避災、科學減災、主動救災,努力做到防在災害前面、抗在關鍵時點、救在第一時間,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在南北糧食重要主産區分別遭受嚴重旱、澇災害的情況下,13個糧食主産區除安徽、湖南兩省略有減産外,其他省區都有不同程度增産,佔全國糧食産量的比重還比2012年增加了0.3個百分點、達到76%。(張順喜)

10.結構調整取得哪些積極成效?

2013年,針對阻礙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中央綜合施策,精準發力,運用市場手段和差別化政策,在優化結構中穩定經濟增長,在創新驅動中促進産業轉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調整和優化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區域和城鄉結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擴大消費穩定投資,內需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年來,在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出口增長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注重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過去的一年,內需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4.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為50%,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54.4%。

1.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13年,國家採取多方面政策措施,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促進了消費平穩較快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5%。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住行消費穩定增長,住房銷售持續較旺,全年住宅銷售面積11.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5%。汽車消費繼續較快增長,全年銷售2198萬輛,比上年增長13.9%,已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服務消費加快發展,出臺了促進信息消費、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繼續組織一批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頒布實施《旅遊法》和《國民旅遊休閒綱要》,信息、養老、健康、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環境繼續優化,城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深入開展。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範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方式。支付體系和個人徵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2.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投資增長制約因素較多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投資管理,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投向,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發展,著力促進投資平穩增長和結構優化。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47074億元,比上年增長19.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9%。投資內生增長動力持續增強,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三農”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欠發達地區等領域。大力推動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地方積極性。重新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民間投資積極性不斷提高,全年增長23.1%,快於整體投資增速,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63%,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運輸能力持續增強,全年新建鐵路投産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672公里;新建公路里程702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提高到22.3%。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民生領域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年民生領域投資佔中央預算內投資的比重超過6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得到加強。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

二、産業結構調整紮實推進,節能環保進一步加強

一年來,三次産業發展更趨協調。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為10:43.9:46.1,其中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比重分別下降0.1個、1.4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提高1.5個百分點。1.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切實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支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繼續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重大水利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糧食産量首次超過1.2萬億斤,實現“十連增”。

2.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較快增長。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進一步完善,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産品和服務指導目錄》《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衛星導航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關於金融支持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規劃和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8%,快於規模以上工業2.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軟體産業業務收入增長24.6%。互聯網上網人數6.18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3.服務業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産業。2013年,第三産業增加值262204億元,增長8.3%,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信息、養老、健康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年新增3G移動電話用戶1.69億戶,是上年凈增數的1.6倍以上。截至2013年底,3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40161萬戶。全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約10萬億元,增長25%。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85萬億元,增長32%。全國共有養老服務機構4.3萬個,床位474.6萬張,較上年增加58.1萬張。全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有望超過4萬億元。

4.化解産能過剩矛盾取得積極進展。出臺了關於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堅決遏制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指導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在各項政策作用下,化解産能過剩工作階段性效果逐步顯現。2013年工業企業産能利用率逐季回升,19個工業行業1569家企業的落後生産線已實現關停;鋼鐵、平板玻璃行業效益狀況有所改善,船舶行業訂單大幅增長。

5.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制定並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污染行業新增産能、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以及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等十條措施,各項目標任務和相關配套政策正在抓緊落實。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紮實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加快實施。全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7.9%,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2.93%、3.48%、3.14%、4.72%。生態建設力度加大,全國森林覆蓋率上升到21.6%。

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城鄉發展一體化有序推進

一年來,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區域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區域規劃和區域性政策文件更加實化,分類指導特徵更加明顯。同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1.區域發展政策繼續完善。2013年,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修訂完善西部地區鼓勵類産業目錄,支持特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試點啟動實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出臺。中部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東部地區産業轉型升級加快。主體功能區規劃深入實施。欠發達地區發展條件逐步改善。

2.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進展。強化平臺和機制建設,推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産業轉移,連雲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前海、橫琴、平潭、南沙四大平臺開發建設成效明顯,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進一步深化。與周邊國家區域合作不斷提升。積極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

3.城鄉發展一體化穩步推進。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96元,實際增長9.3%,增幅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個百分點,增速連續4年快於城鎮,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上年的3.10縮小為3.0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城鄉低保制度進一步規範,26個省份建立了臨時救助制度。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每年30元。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繼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實施了一批水電路氣房等農村民生工程。同時,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穩妥推進。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編制基本完成。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2013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年勇)

11.我國加強生態環保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013年,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在創造亮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應對熱點上狠下功夫,較好地完成了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的對生態環保工作的部署。

第一,制定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9月國務院正式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之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有關部門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與31個省(區、市)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完善監測預警應急體系,組織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二階段監測實施方案》,推進環保重點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PM2.5監測點建設。加強大氣環境執法監管,僅去年11月份全國就出動執法人員7.14萬人次,檢查企業2.9萬餘家、施工場地近9200個;發現涉及環境違法的企業9377家、環保不達標施工場地719個,取締關閉小作坊890家。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區、市)的19個市開展兩次督查行動,檢查企業403家,對199家現場提出整改要求。環保主管部門牽頭組建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已經成立。為了保障“大氣十條”的落實,中央財政新增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首批安排50億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五省(區、市)大氣污染治理。繼續安排6.4億元支持12個重點城市燃煤鍋爐煙塵治理。啟動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全國各省(區、市)十分重視,迅速行動。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北京市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動員大會,出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天津市印發清新空氣行動方案,與各區縣和有關單位簽訂美麗天津一號工程目標責任書;河北省委省政府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大會,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及任務分工;山西、內蒙、山東也都採取了有力舉措。

第二,紮實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為了落實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十二五”總量減排考核辦法。有關部門積極落實,嚴格問責。對未通過減排年度考核或目標責任書重點項目未落實的3省(區)、3個企業集團和6個城市實行環評限批,對43家企業掛牌督辦、責令限期整改。強力推進工程減排,全年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400萬噸;1.9億千瓦燃煤機組建成脫硝設施,脫硝機組比例超過50%;500萬千瓦燃煤機組脫硫設施實施增容改造,燃煤電廠脫硫機組比例超過90%;1.5億千瓦現役機組拆除煙氣旁路,取消煙氣旁路火電機組比例達37%;新型幹法水泥脫硝比例達60%。2013年年度減排任務可以全面完成,尤其是氮氧化物下降3.5%以上,排放量首次降至2010年減排基數以下。

第三,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有關部門完成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啟動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一年中環保主管部門共批復項目環評文件241件,涉及總投資1.9萬億元。對不符合要求的32個項目退回報告書、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涉及總投資1184億元。推進環評審批改革,對基礎設施類和環境影響較小的25項建設項目,下放環評文件審批權限。強化全過程監管,深化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改革,103家改革試點單位中47家完成改制,16家退出環評市場。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發佈國家環保標準135項,現行有效國家環保標準達1499項。對重點控制區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業以及燃煤鍋爐項目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第四,突出源頭預防和生態保護。(1)積極推進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在內蒙古、江西、廣西和湖北4省區開展生態紅線劃定技術試點。啟動第二批10個省(區)環境功能區劃編制試點。江蘇印發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在全國率先將全省國土面積的22.2%劃定為生態紅線區域。(2)加強水質良好湖泊保護。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中央投入資金16億元,新增試點湖泊27個。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3)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國務院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處。印發《關於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意見》,開展生態保護全過程管理試點。(4)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3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達423億元,範圍擴大到492個縣。對其中452個縣域的監測評價顯示,2010—2012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的31個,佔6.9%;保持基本穩定的412個,佔91.1%。繼續推進新安江流域跨界水環境補償試點,三年累計安排資金9億元。

第五,強化執法監管。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183萬餘人(次),檢查企業71萬餘家(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6499件,掛牌督辦1523件。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專項檢查,檢查涉水排污企業2.59萬家,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558件。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組織評估地級及以上328個城市84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2012年度環境狀況。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進重金屬、固體廢物和化學品污染防治。中央安排重金屬專項治理資金34億元。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在第一批74城市496個監測點位實時發佈PM2.5等六項污染物監測數據,完成第二批116個城市開展PM2.5等污染物監測點位的建設任務。(范必)

12.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一、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國家高速公路聯網貫通加快推進,“斷頭路”和“瓶頸路段”項目建設改造進展順利。根據交通部初步預計,全年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3萬億元,同比增長5.56%。預計全年新建高速公路8260公里,改建339公里,高速公路運營里程超過10萬公里。浙江嘉紹大橋、安徽馬鞍山長江大橋、江西九江長江二橋順利建成。國省幹線建設、改造步伐加快,西藏墨脫公路建成通車。預計全年新改建國省幹線2.86萬公里。西部地區農村公路通暢工程、東中部地區縣鄉公路改造連通工程建設穩步推進。預計全年新改建農村公路21萬公里。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等高等級航道建設加快,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繼續推進。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引江濟漢通航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或完工,重慶、武漢等港口專業化、規模化港區建設加快推進。航道管理養護工作進一步加強。預計全年建成萬噸級泊位110個,新增及改善高等級航道289公里。

二、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加快推進

鐵路建設繼續保持加快勢頭。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産,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0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突破1萬公里,達到1.1萬公里。寧杭、杭甬、津秦、廈深、西寶高鐵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産,渝黔、呼張、九景衢鐵路等49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全路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638億元,投産新線5586公里。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鐵路建設市場進一步放開,對新建鐵路實行分類建設,推動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加大了鐵路投資力度。

三、民航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根據民航總局初步預計,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的機場達24個,比上年增加3個。國內航空公司新開國際航線92條,新開支線航線252條,小型支線機場通達性明顯增強,航線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建設穩步推進,頒證運輸機場達193個,新增10個機場。民航運輸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四、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

2013年,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繼續實施,骨幹樞紐、重點水源、引調水及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加快建設,一批重點骨幹工程建成並投入運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如期完成。全年水利建設投資439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408億元、地方投資2989億元。解決了634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5891座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2209條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務全面完成,2058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進度加快。大中型灌區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紮實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成效顯著,東北節水增糧等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

五、能源基礎設施結構不斷優化

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初步預計,2013年新增水電裝機2993萬千瓦,水電總裝機達到2.8億千瓦,發電量8960億千瓦時、增長5%。新開工核電機組3台,在建核電機組達到31台,裝機3385萬千瓦;新投運核電機組2台,在運核電機組達到17台,核電總裝機達到1461萬千瓦,發電量1120億千瓦時、增長14%。新增並網風電裝機1406萬千瓦,並網風電總裝機達到7548萬千瓦,發電量1400億千瓦時、增長36.4%。新增光伏發電並網裝機1130萬千瓦,光伏發電並網總裝機達到1479萬千瓦,發電量超過80億千瓦時、增長143%。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850萬千瓦,發電量320億千瓦時。預計2013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22.3%;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30.9%,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9.8%,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推動出臺實施了“寬帶中國”戰略,頒布了光纖入戶強制性國家標準,各地區對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和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2013年,互聯網和數據通信領域投資同比增長30%左右。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3.6億個,同比增長34.0%,其中XDSL端口比上年減少1111.7萬個,光纖接入FTTH/0端口比上年凈增4215.2萬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光進銅退”的趨勢明顯;移動電話網擴容步伐加快,移動交換機容量同比增長7.5%;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增速顯著,國際出口帶寬達到3406824Mbps,同比增長79.3%,創下近七年來增速最高點;全國新建光纜線路265.8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1745.1萬公里,同比增長17.9%,傳輸網規模再創新高;全國新建接入網光纜、本地網中繼光纜和長途光纜線長度152.7萬公里和110.1萬公里和3.0萬公里,同比增長22.6%、15.2%和3.4%。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穩步推進,工業雲、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集成創新等試點紮實開展,國家級網絡與信息安全工程建設得到加強。(胡成)

13.科技改革和創新取得哪些新成績?

2013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各項改革任務的起步之年。一年來,科技改革和創新取得新進展,科技事業發展呈現新氣象。

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和系統推進下,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加強協同,各項改革任務順利推進,重點改革舉措取得實質性進展。

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8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5個部門建立了協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新機制。通過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政策,改革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方式,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財政金融等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2012年度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突破430億元,由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的比例分別達到52.3%、38.7%、40%,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規模達到47.36億元;設在企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99家、55家和300家;新組織55家國家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總數達到146家。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3家,總數達到1002家。676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7%,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2倍。

2.科技管理改革出臺新舉措。研究制定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意見,推動管理更加科學規範高效。改進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優化調整總體佈局。加強科技報告制度、創新調查制度和統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等科技基礎制度建設,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重大專項管理機制和組織方式,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

3.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加強軍民科研計劃項目的溝通協調,加強部省會商和資源集成,加快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各創新主體的協同促進創新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施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首批組建14個協同創新中心。新增杭州、青島等12個城市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試點總數達57個。2013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469億元,年增長16%。

4.創新政策環境更加優化。加快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關村股權獎勵分期納稅、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等試點政策推廣到武漢東湖、上海張江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項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積極引導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科技與金融結合機制更加健全。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加強科學普及和科技宣傳。各省(區、市)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貫徹落實中央6號文件,共出臺200多項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二、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在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中的支撐引領作用,科技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作出重要貢獻。

1.科技重大專項取得階段性進展。進一步聚焦科技重大專項任務部署,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一批重大裝備滿足了國內急需。TD-LTE全産業鏈技術快速發展,4G牌照發放;“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世界排名第一;封裝光刻機、離子注入機、12英寸28nm刻蝕機和PVD設備等高端集成電路裝備實現小批量銷售;特高含水老油田三次採油技術在16個區塊推廣應用,提高采收率10%以上;松花江、海河、淮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綜合示範,有效削減COD10%;新藥創制累計獲得新藥證書73件,大幅提升傳染病監測防控能力,在防控H7N9禽流感突發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2.科技進步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組織實施“十城千輛”、“十城萬盞”、“金太陽”等應用示範工程,推廣各類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近3萬輛,應用LED燈具年節電超過20億度。實施移動互聯網創新行動,啟動智慧機器人科技産業化工程,開展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為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105家國家高新區總收入預計超過19.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8%。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超級雜交稻再創畝産新高,全國共培育優質、抗病、高産農作物新品種535個,良種推廣達3.5億多畝。啟動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在環渤海25個縣的中低産田和鹽鹼荒地建立了12.5萬畝示範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2%,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7%,為糧食實現“十連增”提供重要支撐。

3.科技惠民成效突出。加大人口健康、生態環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技術研發與示範,醫療器械國産化進程加快,累計示範應用10萬餘臺(套、件)國産創新醫療器械與産品;大力實施藍天科技工程,推動煤制天然氣和生物質燃氣的關鍵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和商業化應用。推廣惠民技術470多項,惠及人口5100萬人。啟動第二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實施文化科技創新西部行動。成功舉辦201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

三、基礎前沿研究取得標誌性成果

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1.基礎研究部分領域趕超和佔領國際科學前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繼續加大對科學家自由探索的支持,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更加聚焦國家需求中的科學問題。首次發現四夸克物質被評為2013年物理學領域最重要成果;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有望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化學小分子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的多潛能幹細胞(CiPS)的發現,給未來再生醫學治療重大疾病開闢全新途徑;國際上首次發現熱休克蛋白90α腫瘤標誌物,有效提高腫瘤監測和療效評價水平。我國科學家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數持續上升至世界第五位。

2.戰略高技術研究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再次成功對接,嫦娥三號攜“玉兔”探測器成功落月,使我國在航天領域又邁出重要步伐,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地外天體軟著陸技術的國家;蛟龍號深潛器應用航次科考在海洋生物、地質研究方面取得豐富成果;成功研製國際上最長的1375px碳納米管,首次合成硬度超過金剛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鐵基超導材料保持轉變溫度最高紀錄;新型基礎微電子器件半浮柵晶體管研製成功,標誌我國在世界尖端集成電路技術創新鏈中獲得重大突破。

3.科技創新基地、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發佈實施《“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啟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試點工作。在河南、甘肅等地建設7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香港新建4個夥伴實驗室,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397家。新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總數達到332個。建設國際合作創新集群,認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41家。深入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強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推進科學家工作室試點。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承擔科技計劃,近三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專家主持或參與700余個國家項目。(徐建國)

14.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哪些新進展?

社會保障是關乎基本民生和社會公平正義,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要求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標誌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重要時期。2013年,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制度建設,兜住民生底線,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社會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

為加強社會保險管理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頒布實施了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社會保險視覺識別系統,開展電子社保示範城市建設。加大社會保險費徵繳力度,確保了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和支付。全年新增發放社會保障卡1.79億張,持卡人數超過5億,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的62.5%。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持續上升。1.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2013年底,已有15個省份先行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9750萬人,比上年增加138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月人均達到81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達到32212萬人,比去年增加1785萬人。連續第9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後月人均基本養老金近1900元。18個省份實施了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政策,22個省份建立了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3個省份建立了護理補貼制度。

2.不斷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已有6個省級區域、45個地市以及部分縣(區)開展探索。基本醫保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水平由2012年的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報銷比例繼續提高。2013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到57322萬人,比上年增加3680萬人。改進醫療保險異地就醫費用結算管理服務,已有22個省份建立了省級異地結算系統。28個省份開展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農村免費孕前檢查使600萬家庭受益。

3.積極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2013年底,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6417萬人、19897萬人、16397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192萬人、887萬人、968萬人。全國失業保險金月人均發放水平由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759元。落實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做好工傷預防試點和工傷康復試點工作,工傷保險政策標準進一步完善。

2013年底,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查處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41.9萬件,主動檢查用人單位202萬戶,督促用人單位與511.7萬勞動者補簽勞動合同,追發工資等待遇268.5億元,督促繳納社會保險費34.8億元。

二、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

2013年,各級政府積極完善制度、規範管理、創新機制、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大對困難群眾救助力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投入繼續增加。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城市低保專項補助資金481.4億元,農村低保506.3億元、醫療救助資金132億元,同比增長8.6%、17.4%、1.5%。截至2013年12月,全國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為2061.3萬人和5282.1萬人。全國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同比增長13.1%和17.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對象分別為183.8萬人和354.4萬人,平均供養標準分別同比增長15.4%、16.4%。發放元旦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215.9億元。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年新開工666萬套,基本建成544萬套,上千萬住房困難群眾喬遷新居。

2.減災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高效應對了四川蘆山強烈地震、甘肅岷縣漳縣地震、東北流域性嚴重洪澇、華南局部地區颱風暴雨洪澇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災害,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啟動預警響應和應急響應49次,下撥中央救災資金101.67億元,調撥帳篷19.6萬頂、棉衣被62.8萬床(件)、折疊床8.9萬張,全國救助受災群眾8000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215萬人次。

3.醫療救助惠及群體進一步擴大。醫療救助對象從城鄉低保對象、五保對象逐步向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拓展。據初步統計,2013年全國共實施醫療救助1億多人次,支出救助資金260億元,救助封頂線和救助比例進一步提高。

4.困境兒童和困難殘疾人救助工作不斷加強。7部委員聯合下發文件規範個人和民辦機構私自收留棄嬰行為,落實孤兒保障制度,及時下撥孤兒基本生活費補助經費,做好向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工作。民政部、教育部等9個部門印發《關於在全國開展“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的通知》,強化困境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現象源頭預防和綜合治理。16個省份建立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6個省份建立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1.8萬個福利企業安置54.2萬殘疾人就業。

5.優撫安置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3年中央財政下發優撫安置事業經費672億元,惠及優撫對象970.9萬人。第20次提高殘疾軍人殘疾撫恤金標準,第23次提高“三屬”定期撫恤標準和“三紅”生活補助標準,全國絕大多數省份、90%以上的縣市實現優撫資金社會化發放。

三、社會服務事業進一步發展

1.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國務院制定《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意見》(國辦發〔2013〕96號),對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推動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購買社會服務力量等作出重大部署。積極穩妥推進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推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社會組織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各項社會服務事業穩步推進。

2.積極推進社會慈善事業建設。成立慈善領域全國性、聯合性、行業性組織——中國慈善聯合會,加強慈善領域各類行為主體的溝通聯合。大力開展慈善事業信息化建設,委託社會組織開發慈善信息平臺並推廣,利用電子地圖、信息手冊推進慈善便民服務,慈善事業透明度和公信力進一步提升。積極探索以廢舊衣物為主的捐贈物資綜合利用,推進社會捐助體系轉型升級。

3.積極發展養老社會服務事業。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兩個配套部門規章《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同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15億元資金支持各地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補助10億元支持農村幸福院建設。截至2013年11月底,各類社會養老機構近4.5萬家,養老床位500多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達到25張,日間照料服務覆蓋近50%的城市社區和20%以上的農村社區。各地在建立完善高齡津貼補貼、養老服務、醫養結合、養老用地、人才建設、護理保障政策等方面作了積極探索。惠民殯葬政策繼續擴面、增項、提標,公墓服務標準和殯葬管理標準更加健全,4個省份實現惠民殯葬政策全覆蓋。

4.紮實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推動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民政部、財政部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推進“菜單式”服務。中央投資1.96億元資助23個省份社區服務項目建設,全國城市社區綜合設施覆蓋率達到77.4%。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41.53%。(鄭真江)

15.保障房建設取得哪些新成績?

中央決定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來,經過各方面持續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2013年是完成“十二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承上啟下的一年,在各地方、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市場和政府共同作用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超額完成預定任務

2013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544萬套、新開工666萬套,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的年度任務目標,為全面完成“十二五”時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央財政繼續加大補助力度,全年分批下達補助資金共1729億元,其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補助473億元。

二、棚戶區改造步伐加快

棚戶區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幾年,我國初步建立了棚戶區改造的政策體系,改造工作進展很快,到去年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多萬戶,約佔同期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量的40%。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國發〔2013〕25號),進一步明確了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政策,國務院有關部門也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新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300萬戶以上的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三、住房保障制度化建設有序推進

《城鎮住房保障條例》的調研、論證、起草工作有序推進。保障性住房類型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運行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起,對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統籌建設、統一申請、統一配置,以使住房保障公共服務更加便民快捷。保障性住房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按照國務院部署,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將符合條件的、有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地住房保障範圍。

四、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持續加大

2013年,全國農村危房改造實際開工281.4萬戶,全面完成266萬戶的預定任務。中央安排補助資金230億元,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大了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等貧困地區支持力度,單列貧困地區任務,並將貧困地區中央戶均補助標準由7500元調高至8500元。(倪虹)

16.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有哪些新成效?

2013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教育系統艱苦奮鬥、銳意進取,著力促公平、調結構、提質量,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

一是組織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三週年總結。研究提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點任務。二是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按照《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30個省(區、市)向社會公佈了實施方案,12個省份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高考問題,共有4440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了高考,共錄取2770名,錄取率62.4%,其中66.1%為農村戶籍學生。出臺積極推進高職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積極探索普通本科綜合評價試點,出臺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拔錄取。三是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出臺《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四是推動“減負”工作。研究制訂《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兩次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五是落實和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研究制定相關文件,進一步推動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六是加快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校章程制定取得重要進展,教育部首批核準了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章程。七是研究制定教育滿意度測評工作方案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八是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綜合改革。

二、“入園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

精心組織實施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6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新建幼兒園、利用農村閒置校舍改擴建幼兒園、在農村小學增設附屬幼兒園,並對各地扶持企事業單位、集體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以及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園、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等進行獎補。全國幼兒園總數比三年前增加30%,在園幼兒增加近40%。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

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一是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3年中央下達50億元,用於改善農村初中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學生住宿條件和供餐條件,基本消除“大通鋪”、校外租房、供餐能力不足等現象。繼續實施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截止2013年11月,全國已開工38502個,開工面積2480.96萬平方米,佔規劃面積的74.42%。已竣工項目25904個,竣工面積1956.83萬平方米,佔規劃面積的58.69%。二是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工作。教育部印發相關通知,強調在專項規劃未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備案之前,不得以任何理由撤並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三是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22個省(區、市)的293個縣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四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其中中西部地區年生均公用經費小學達到560元,初中達到760元;東部地區小學達到610元,初中達到810元。五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學籍管理制度。頒布新中國第一個《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學籍號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唯一性,且終身不變,實現全國範圍內學籍管理口徑的無縫銜接和互聯共享。六是加大教育信息化推進力度。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為全國6萬餘個農村、邊遠地區教學點配備數字資源接收播放設備,配送一至三年級所有8個學科的數字教育資源。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應用。

四、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

一是繼續推進普通高中改造計劃。2013年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補助資金扶持連片特困地區普通高中,支持普通高中改擴建校舍、配置圖書和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體育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建設。二是組織實施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2013年中央財政投入10億元,支持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改擴建普通高中學校,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

五、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加快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修訂《職業教育法》,起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推動制定實施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二是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完成59個行指委重組,繼續開展職業教育與産業對話活動,繼續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三是推進專業、課程和教材改革。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啟動高職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修訂,制定首批100個國際水準專業標準。四是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建設計劃、國家示範(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等。五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民族和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重點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

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一是推進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完成352個基本專業的介紹編校工作,啟動92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工作。完善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加強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配合中國科協完成加入《華盛頓協議》的相關準備工作。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啟動實施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健全質量保證監督體系。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三是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確定了14個通過國家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四是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財政部、教育部印發《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和獎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收費制度。五是優化高校佈局結構。推動地方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著手研究應用型本科學校設置標準和評價指標。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啟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實施“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投入100億元建設100所地方高校;實施“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作”。

七、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加強師德建設。出臺《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二是深入推進教師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加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註冊制度改革試點,2013年下半年起試點省份達10個。三是全力抓好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財政部、教育部出臺關於在連片特困地區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的文件。推進師範生免費教育,2013屆12013名免費師範畢業生全部落實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任教。擴大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2013年新招聘特崗教師64991名;服務期滿特崗教師的留任比例達90%以上。啟動實施農村校長助力工程。妥善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繼續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建設項目,2013年共安排建設項目3539個,建設規模244萬平方米,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0億元。四是加強教師培訓。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15.14億元實施國培計劃,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143萬人。五是加強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完成2012年度210名長江學者遴選聘任工作。積極參與實施“千人計劃”,推進落實“萬人計劃”。六是加大引進國外專家工作力度。支持引進一批世界一流專家學者來華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八、教育公平邁出新的步伐

一是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2個試點省份的699個國家試點縣(包括新疆兵團19個團場)近10萬所學校全部開餐。20個省份的535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工作,覆蓋學校約3.5萬所。全國享受營養膳食補助的學生超過3000萬人。二是積極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2013年,全國共有1277萬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學,佔隨遷子女總數的80.4%。完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政策,有關部門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意見》,各地積極建立有效的關愛服務模式。三是全面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廣泛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修訂民族團結教育教材。加強雙語教師培訓。完成各類內地民族班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招生任務8.33萬人。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四是重視並加強特殊教育。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8億元,建設項目院校23所,建設規模近38萬平方米。五是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繼續擴大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2013年共安排18.5萬人,其中本科11.5萬人。擴大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數量由1萬名增加到3萬名,在專項計劃覆蓋的22個省(區、市),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較2012年增加8.5%。六是開展教育扶貧工程。制定《關於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促進連片特困地區從根本上擺脫貧困。七是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人。截至2013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7.4%,實現就業(含升學)人數541萬人。其中,54.2%的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柯春暉)

17.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哪些新進展?

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已經5年,各地區、各部門秉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路徑,大膽改革、務實探索,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中國編織了一張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安全網,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和基本藥物制度新平臺,打開了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新天地。新醫改有力保障了民生,推動了社會領域改革,增進了社會公平,也拉動了內需,促進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實踐證明,新醫改的方向和路徑是正確的。

本屆政府以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又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順利完成了2013年各項改革任務。

一、全民醫保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三項醫保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13年底新農合參加人數達到8.02億,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左右,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報銷比例達到70%以上。城鄉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再比上年提高40元,達到280元。28個省份開展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8個省市全面推開,試點地區大病患者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報銷比例的基礎上再提高10—15個百分點,達到70%以上。疾病應急救助制度開始建立,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支持各地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發揮保民生、兜底線的作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積極探索按病種、按人頭等複合付費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在25個省(區、市)開展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新農合在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報,部分省市探索了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與9個省級平臺和部分大型醫療機構試點聯通,為跨省就醫費用核查結報奠定了基礎。在國務院出臺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有政策支持下,商業健康保險得到積極發展。

二、基層運行新機制得到完善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管理、補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成效明顯,改進考核制度,推行績效工資,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基本建立。問卷調查顯示,87%的患者表示在基層看病不貴,89%的醫務人員反映工作積極性得到調動,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在4個省份啟動了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工作,首批認定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200個。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實現醫師制度與國際接軌。開展鄉村醫生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試點,推行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基層網底得到夯實。

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擴展

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正式實施,涵蓋藥品520種。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建立,已經覆蓋80%以上的村衛生室,基本破除了基層多年來的“以藥補醫”局面。積極解決兒童用藥、短缺廉價藥品供應問題,遴選了一批基本藥物定點生産試點品種。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

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

國家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慢性病管理、中醫藥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13年達到11類43項,人均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30元。實施7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貧困白內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産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重大疾病進行免費治療或給予補助。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覆蓋全部農村計劃懷孕夫婦,600萬家庭接受了優生檢查。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組織新生兒疾病篩查,130萬兒童受益。

五、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力度加大

開展了第一批311個縣(市)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評估工作,總結改革試驗和不足,研究制定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積極做好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啟動工作。穩妥有序做好17個國家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在試點中,積極破除“以藥補醫”,制訂了204個病種的收(付)費規範,探索建立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補助以及醫院合理控費的補償機制。推進臨床路徑和醫療行為管理,先後制定印發了443個臨床路徑,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院前醫療急救、産科安全管理等作出明確規範。社會資本辦醫取得新進展,出臺了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到2013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13萬多家,比上年增加1500多家,診療服務量同比增長13.6%。

新醫改實施以來,國家持續加大了對醫療衛生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5年來累計超過9000億元。新醫改對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産生了明顯效果。據統計,我國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目前的33.4%。(苑衍剛)

18.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取得哪些新成績?

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也是文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績的一年。各地各部門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出發,把文化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位置,出臺一系列決策部署,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

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作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文化行業協會建設,在優化行政管理的同時加強了過程管理與事後監督。落實和強化對轉制國有文藝院團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完成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3388家。國家藝術基金正式啟動,為引導文藝創作搭建了新平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規範化穩步推進,目前共成立省級文管辦30個、市縣兩級1766個,省級綜合執法機構10個、市縣兩級2875個,市縣執法人員編制總數32089人。深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規模不斷擴大。如河北農村地區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類社會組織達1萬多個,湖北有40多家民辦非營利文化機構。

二、文藝創作生産更加繁榮

著力提高文化産品質量,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成功節儉舉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節約資金5000萬元,展演133台國內外優秀劇目、647件優秀美術作品,觀眾人次達60余萬,演交會簽約金額9億元,規模效果超過往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推出15台重點資助劇目,優秀保留劇目獲獎作品巡演1000多場、觀眾80多萬人次,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展出作品3200件、觀眾150多萬人次。中直院團開展“三下鄉”慰問演出80場、受眾30多萬,“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237場,近40萬高校師生受惠。生産故事影片638部,國産影片票房127.67億元,同比增長54.32%,市場份額達58.65%。全年新增47億票房中,國産影片貢獻率達95.7%。實施影視動畫精品工程、“記錄中國”工程,組織“中國夢”主題動畫片紀錄片項目,涌現出一批根植傳統文化、緊扣時代脈搏的國産原創節目。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大力實施各項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繼博物館之後,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2843個市縣中心和29555個鄉鎮(街道)、60.2萬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在全國33家省館、374家市館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實施農村廣播影視公共服務提升工程,12個省份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8個省份基本實現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800多萬場。啟動國家應急廣播工程建設,完善農家書屋長效管理機制。文化志願服務成效明顯,大地情深系列活動和春雨工程實施項目130多個、舉辦活動382場,受益群眾近百萬人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進展順利,第一批31個創建城市和45個示範項目通過驗收。北京朝陽、上海徐匯、安徽馬鞍山、長沙、重慶渝中等地建成10分鐘或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青島創立“文化超市”,浙江衢州打造流動文化加油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四、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圍繞調結構、轉方式,不斷完善文化産業體系,努力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全年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2萬億,比上年增長15%以上。深圳文博會總成交額達1665.02億元,增長15.99%。實施國家動漫品牌建設和保護計劃、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示範應用推廣工程、數字內容動漫遊戲高技術服務業研發與産業化項目,啟動國家動漫産業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項目。推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制定西部鼓勵類産業指導目錄,推動出臺動漫産業稅收優惠政策,制定並啟動實施成長型小微企業、創意創業人才等扶持計劃,不斷改善文化産業發展環境。如北京推出文化消費惠民卡鼓勵居民文化消費,貴州實施促進縣域特色文化産業發展“三個一工程”,大連、南京打造文化投融資平臺。

五、文化市場繁榮有序

出臺《文化市場行政審批建設示範標準》《娛樂場所管理辦法》《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等規章,籌建文化娛樂、藝術品等全國性行業協會,指導演出、互聯網上網服務等加強行業自律。規範藝術品市場管理,在陜西等6省(市)開展鑒定管理試點。調整互聯網上網服務市場準入政策,引導上網服務企業轉型升級,遼寧、江蘇、山東、河南、湖北、貴州、新疆等地將上網服務行業和娛樂行業營業稅由20%調整為5%。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在黑龍江等7省(市)開展試點,實現了執法與審批、地方和中央的數據交換。加強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崗位培訓,提高專業素養和執法水平。

六、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斷加強

首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啟動,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3處,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4295處。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庫區文物搶救保護項目蓄水前驗收,開展南沙海域水下考古和執法巡查。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全面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配套法規規章不斷健全,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分類保護全面推進。山西等13個省(區、市)及大連、寧波、廈門等計劃單列市出臺非遺保護條例。啟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制定10項業務標準,確定50個試點項目。開展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八個“文化遺産日”等宣傳展示活動,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珠算項目成功申遺,成為我國第38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

七、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

在中俄、中美、中歐等近20個多邊和雙邊政府合作機制框架下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層級不斷提高,品牌效應顯著,影響不斷擴大。“歡樂春節”活動在99個國家和地區的251個城市舉辦,涉及項目385個,有29個省(區、市)參與,在世界範圍再次掀起“中國熱”。成功舉辦了亞洲藝術節、中國文化聚焦、上海國際藝術節、相約北京、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等品牌活動。在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建設孔子學院440所、孔子課堂646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達到14個。對港澳臺文化工作深入開展,“藝海流金”、“濠江明月夜”、“情係”系列老品牌和“中秋燈會”、“藝傳兩岸”等新活動交相輝映,進一步增進了港澳臺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八、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

對各地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情況進行年度檢查,推動解決制約建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點、難點問題。據10省市抽測結果,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上升為32.7%。進一步推進基層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約13.3億元,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近5萬個。繼續加強群眾體育組織和隊伍建設,培訓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800多名,舉辦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推動了體育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創新“全民

健身日”活動形式,集中辦好科學健身指導、青少年陽光體育、老年人快樂健身、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以及奧運體育文化六大板塊活動,舉辦全國第二屆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和全國優秀廣場操舞評選展示活動,推動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發展。打造以全國青少年“未來之星”陽光體育大會為代表的青少年體育活動特色品牌。繼續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目前國家級佈局城市49個、省級佈局城市74個、試點縣3個,吸引了270多萬名學生參加。鞏固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紮實推進裏約奧運會和索契冬奧會備戰參賽工作,成功節儉舉辦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全面展現了競技體育的發展水平,創造了一批可喜成績。(范緒鋒)

19.社會治理方面取得哪些重要進展?

2013年,根據中央安排,民政、公安、司法、衛生等部門合力推進,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切實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一、注重夯實社會治理基礎,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服務深入推進

圍繞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制定《村民委員會選舉規程》,推行村“兩委”選舉聯動和“兩推一選”,有序開展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村(居)委會成員的文化水平、年齡結構、能力素質進一步優化。推廣江蘇太倉“政社互動”等經驗,指導各地逐步規範基層政府與村民自治組織的關係,構建基層自治機制,促進了政府管理與群眾自治的銜接互動。開展村(居)委會選舉拉票賄選專項整治,加大對賄選等違法違紀案件調查處理力度,保證了換屆選舉的合法性、民主性和有效性。全面加強村(居)民監督委員會等監督機構建設,基層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健全。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中央投資2億元,新建社區服務設施26.2萬平方米,全國城市社區綜合設施覆蓋率達到77.4%。紮實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全國41.5%的建制村已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大力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城鄉社區示範創建工作深入開展,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和工作手段不斷創新,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力度加大,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二、注重激發社會活力,社會組織穩步發展

部署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推動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意見,明確社會組織建立企業年金的政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社會組織穩步增長,全國共有登記的社會組織54.1萬個,其中社會團體28.6萬個,基金會3496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5.1萬個。積極穩妥推進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定了過渡期社會組織登記工作方案,對行業協會商會、醫療衛生、書畫和科技類社會組織制定了分類標準,26個省份實行或試行了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實施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共立項470個,直接受益群眾260萬人。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國性社會組織累計評估率達到70%。進一步加強執法監察工作,全國共辦理社會組織行政執法案件5829件,比2012年增長3.5倍。

三、注重防範社會風險,應急管理切實有效

2013年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9億人次受災,2284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5808.4億元。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應對,高效做好四川蘆山強烈地震、甘肅岷縣漳縣地震、東北流域性嚴重洪澇、華南局部地區颱風暴雨洪澇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災害和禽流感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共啟動預警響應和應急響應49次,下撥中央救災資金101.7億元,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215萬人次,全年救助受災群眾8000萬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的生産生活。實施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啟動實施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應急避難場所、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科普工程等項目,救災物資管理不斷規範,救災裝備建設穩步推進。災害救助制度不斷健全,青海玉樹強烈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後恢復重建勝利完成,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災情管理科學化水平明顯增強。

四、注重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志願服務快速推進

社會工作職業隊伍建設順利推進,2.7萬人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證書、1.2萬人取得社會工作師證書,全國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已達12.4萬人。民辦社工機構總量達2452家,增長1倍。全國已有志願服務站點70067個,新增志願服務組織2153個。推動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和相關領域事業單位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全年新增社會工作崗位1萬多個,全國社會工作崗位總量達8萬多個。出臺了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等政策,開展了企業社會工作試點,啟動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計劃,不斷發展社區、農村、醫務、民族、災害等領域專項服務,逐步推廣“菜單式”志願服務模式。全國專業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範圍不斷拓展,服務成效逐步增強。

五、注重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綜合治理進一步強化

學習和推廣“楓橋經驗”,圍繞重點問題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全面落實化解息訟和教育穩控措施,細化處置要求,有效應對了徵地拆遷、環境污染、勞資糾紛等一批重大突發性群體事件。進一步做好人民調解工作,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人民調解組織82萬多個,人民調解員422.9萬人,全年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943.9萬件,調解成功922萬件,調解成功率達97.7%。建立健全基層法律服務網絡,拓展法律服務領域,深入開展農民工工資拖欠等專項法律服務活動,全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15萬件,同比上升13%。認真做好社區矯正工作,大力加強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全國社區服刑人員矯正期間再犯罪率保持在0.2%的低水平。開展“六五”普法中期督查,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六進”活動,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依法治理取得了實效。

六、注重維護社會穩定,公共安全體系進一步健全

深入推進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開展夏秋社會治安整治行動,成功偵辦了一批大案要案。開展公共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有效遏制了重特大火災、道路交通等治安災害事故多發態勢,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開展打擊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販毒、竊取公民個人信息和有組織造謠炒作等專項行動,有效維護了網上秩序、凈化了網絡環境。全國安全生産形勢持續好轉,實現了年初確定的事故總量、重大事故、主要相對指標“三個繼續下降”的目標,全國各類事故發生總量下降2.8萬起,下降8.2%;各類事故死亡人數下降3.5%。組織徹查了571.8萬家生産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産情況,取締關閉了一批非法違法企業,排查治理了一大批安全隱患。深入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共查處各類非法違法行為1326萬起。深化道路交通、消防、礦山、建築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專項治理,有效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系統嚴格市場準入和退出,全年共登出生産許可證10332個、吊銷流通許可證1559戶;嚴格監督檢查和監督抽檢,全年共監督檢查生産企業52萬餘家次、檢查經營者2061.5萬戶;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嚴查重處了一批食品違法案件,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談志林)

20.民主法制建設取得哪些重要進展?

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履職第一年。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把依法行政作為國務院工作準則之一,要求國務院及各部門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建設法治政府。一年來,國務院及各部門認真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履行政府職能、推動改革發展,在民主法制建設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一、政府立法工作積極推進

去年國務院共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修訂法律34件,制定修訂行政法規47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圍繞簡政放權、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及時清理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涉及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國務院廢止了煤炭生産許可證管理辦法等1部行政法規、對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船員條例等41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修訂了相關法律的部分條款。為切實防止行政審批邊減邊增,鞏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對新設行政許可的標準、審查程序、監督等作出了具體規定。二是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及時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國務院先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務院決定的特殊區域內暫時停止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關於廢止勞動教養制度的議案(草案)》《關於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草案)》等,為推動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對外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軍事設施保護法(修訂草案)》,制定公佈《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修訂公佈了《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二、認真做好政府法規規章的備案審查工作

2013年,國務院法制機構共收到向國務院報送備案的法規規章1204件,對其中1196件進行了備案登記,其中地方性法規517件,地方政府規章546件,部門規章133件;對其中6件不予備案登記,2件暫緩辦理備案登記。國務院法制機構採取多種形式,對存在問題的規章進行處理,有力維護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2013年上半年,31個省級人民政府對5087件規範性文件進行了審查備案,對發現存在問題的181件規範性文件依法作了處理。

三、行政復議工作取得新進展

國務院行政復議工作既注重依法辦案、公正裁決,樹立國務院依法行政的權威和形象,又注重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實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2013年辦結立案受理的案件161件,其中裁決維持48件,因申請人撤回申請終止23件,確認違法9件,駁回申請81件。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行政復議法執法檢查,認真做好行政復議法實施情況彙報。進一步梳理行政復議法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行政復議法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內容。加大指導監督力度,推動行政復議工作均衡發展。

四、司法行政工作進一步加強

制定了進一步推進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加大經費投入,加強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完善便民服務舉措,進一步拓寬服務渠道,簡化程序和手續,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加強監督管理,開展質量評估,法律援助工作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2013年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10多萬件。人民調解工作取得新成績,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面排查矛盾糾紛290多萬件。大力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工作,化解行業和專業領域矛盾糾紛90多萬件。加強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精心組織開展了“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六五”普法中期督查工作順利完成。

五、城鄉居民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建設不斷深化

一是村(居)委會換屆選舉依法有序開展。全國16個省份修訂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18個省份修訂了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積極推進《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進程。截至11月底,12個省份完成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村(居)委會成員的文化水平、年齡結構、能力素質進一步優化。二是村級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健全。各地貫徹落實民政部、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12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村級民主監督工作的意見》,全面加強村民監督委員會等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建設。村務監督機構依法依章對村級重大事項決策程序和落實情況、村務公開情況、民主理財情況、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執行情況、村民委員會成員履職任職及廉潔自律等情況進行監督,保障農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落實村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切實發揮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功能,不斷提高村級事務管理的規範化水平,確保村幹部權力陽光化、規範化運行。三是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選優配強村(居)委會幹部。實施西部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能力建設項目,圍繞提升農村基層幹部正確執行政策、堅持依法辦事、組織村民自治、善於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示範培訓西部城鄉農村基層幹部1800余人次。舉辦兩期鄉鎮長示範培訓班,培訓鄉(鎮)長360多名。(孫慧峰)

21.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哪些新進展?

建設一個廉潔政府,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望。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履職的第一年,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把建設廉潔政府作為重要目標,深化反腐倡廉,改政風、抓源頭、強監督、嚴政紀、肅貪腐,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以改進政風推動廉政建設

一年來,各級政府堅持把政風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約法三章”,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堅持從具體事情抓起,緊盯重要時間節點,狠剎用公款購買贈送月餅、賀卡、煙花爆竹等節禮,以及公款吃喝、公款旅遊等不正之風。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2.4萬起,處理3萬多人,並對372起典型問題進行通報曝光。全面停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對24個省(區、市)、16個中央部委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堅決停止審批中央國家機關新建樓堂館所項目,已批准未開工的項目全部停建。嚴控辦公用房維修改造,從嚴履行審批程序、執行維修改造標準。全面清理超標辦公用房,中央國家機關騰退辦公用房365萬多平方米。嚴控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全國共減少事業單位6萬多個,核減事業編制65萬名。政府帶頭過緊日子,中央國家機關一般性支出一律壓減5%,“三公”經費支出比上年減少35%,會議費比上年減少52%。制定完善公務接待、公費出國和國內差旅費管理辦法,嚴格管理,嚴格制度標準和審批控制,中央國家機關公務接待費同比減少約49%,接待數量同比下降50%;因公出國(境)費支出同比減少38%;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同比減少17%。強化公務用車管理,完成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收尾工作,處置中央國家機關超編車1442輛,重新核編後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減少37%。積極穩妥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機關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加強會議管理,壓減會議數量規模,嚴格會議經費支出管理,實現數量和支出雙下降。各地也都壓減了一般性支出,31個省(區、市)本級公務接待費減少26%,各省(區、市)駐京辦事機構接待數量平均降幅達70%。大幅壓縮政府舉辦的儀式慶典和體育、文藝類活動,全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由10個減為6個,節儉舉辦了第十二屆全運會。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鋪張浪費得到有效遏制。政風的新變化,也帶動了社會風氣的新變化,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積極評價。

二、以深化改革促進源頭反腐

新一屆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深化改革的“當頭炮”,這也是減少權力尋租、防治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同時,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制約權力運行的新機制。去年國務院部門共取消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其中包括取消了86個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地方政府也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取消和免徵中央及地方審批設立的34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降低了14個部門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徵收標準,進一步完善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錄公示制度,取消和停徵63項非稅收入。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推向全國,減輕企業稅負約1400億元。清理專項轉移支付,壓減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約680億元。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修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由中央核準的項目數量減少60%。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註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積極推動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制定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同時,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進一步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這些措施,不僅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成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也從源頭上降低了發生腐敗的風險。

三、以強化監督規範權力運行

腐敗大多與權、錢有直接關係,管好權、看好錢,才能有效減少腐敗。通過加強審計,監督好公共資金的使用,有效發揮了審計監督在反腐倡廉中的尖兵和利劍作用。加強對財政資金的全過程跟蹤、全方位監管,摸清了全國政府性債務和財政存量資金底數。加大對國有資産管理、礦産資源出讓、金融交易和工程建設等領域的審計力度,要求用“火眼金睛”發現問題,去年全國審計機關共移送違紀違法案件線索1400多件,促進財政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2600多億元,推動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2600多項。特別是對一些國家扶貧重點縣進行了審計,發現幾乎每個縣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有虛報冒領的,也有擠佔挪用的,本來是給貧困戶建房的錢被村裏蓋了門樓,有的公職人員騙取或侵佔扶貧資金,一些問題觸目驚心,令人警醒。有關部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查處,並改進了管理辦法。公開是最好的監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政務公開力度,重點推進財政預算決算公開,中央財政預決算公開逐步規範、部門預決算公開不斷推進,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公開到“項級”科目。“三公”經費公開方式更加科學,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和部門預算同步公開。地方預決算公開穩步推進,31個省(區、市)全部公開了省級預決算和省級部門預算,部門預算基本細化至“款”級科目,重點民生支出公開到“項”級科目。26個省公開了省級部門決算,20個省公開了省級部門“三公”經費預決算。同時,及時公開環境監測、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性住房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監督政府,促進權力運行更加透明規範。

四、以執紀問責律政促廉

嚴格政紀、強化責任追究,是從嚴治政的重要手段。始終保持對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195萬件(次),立案17.2萬件,結案17.3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8萬人。中央紀檢監察機關嚴肅查辦了劉鐵男、蔣潔敏等發生在國務院部門和中央企業的大案要案,地方紀檢監察機關也查辦了一批在本地區有影響的案件,起到了警示和震懾作用。強化對安全生産、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失職瀆職的責任追究,查處相關案件1.8萬件。全國共問責2.1萬人,其中地廳級幹部54人、縣處級幹部1477人,對在特別重大生産安全事故中負有責任的6名省部級領導幹部進行了問責。認真查處和糾正徵地拆遷、教育、醫療、公路收費、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不正之風,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喬尚奎)

22.過去一年我國外交工作取得哪些新成就?

2013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外交開局之年、創新之年、豐收之年。中國外交既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進一步推進了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堅定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一、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

一是提出中國夢重要思想並産生廣泛而積極的國際影響。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圓世界夢。中國夢將中國復興與世界進步融為一體,不僅激發13億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活力,也增進了國際社會對我和平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的理解支持。

二是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思想。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這些論述闡明了中國和平發展的路徑、原則和方向,推動我國和平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三是強調要堅持正確義利觀。習近平主席要求,中國外交要秉持公道正義,堅持互利共贏,要見利思義,義利並舉。正確義利觀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的軟實力。

二、開闢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局面

中央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今後5至10年我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佈局,為新形勢下周邊外交指明了方向。我國同周邊21個國家實現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級別交往。我國領導人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議,繪就了我國同周邊國家全面拓展合作的宏偉藍圖。

習近平主席訪問非洲、拉美國家,將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提升到新水平,推動中拉合作取得新進展。推動金磚國家在設立開發銀行和外匯儲備庫等方面取得突破,進一步增強了這一重要合作平臺的生機與活力。

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提升。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第一站就選擇俄羅斯,同普京總統就加強中俄全方位戰略協作達成一致。此後,中俄又進行了一系列密集的高層交往,使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始終在高水平上運行。

習近平主席應邀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歷史性會晤,就共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達成重要共識,為中美關係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正在不斷得到充實和拓展。

中歐互利合作不斷深化。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等歐洲國家,中歐舉行第十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發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宣佈啟動投資協定談判,推動中歐關係實現新發展。

對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錯誤言行進行堅決鬥爭,堅決反對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仲裁,有力捍衛了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與東盟國家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與文萊、越南就推進共同開發、加強海上合作達成一致,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作出了貢獻。

著力緩解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為推動重啟六方會談創造條件。堅持勸和促談,為和平解決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以及伊朗核問題達成協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四點主張,首次派出安全部隊參與聯合國馬裏維和行動。

積極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全力維護中國公民和企業海外合法權益。與塞舌爾、毛裏求斯、巴哈馬簽署互免普通護照簽證協議,並且利用各種途徑做外方工作,推動達成更多簡化或互免簽證協議,努力提高中國護照的“含金量”,不斷提高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尊嚴。(蔡潤)

2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人大第二次會議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矛盾和問題主要有:

一、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增長的內生動力尚待增強

我們目前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從國際來看,自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目前世界經濟表現出某些緩慢復蘇的跡象,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由於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解救危機的措施,他們正在逐步走出危機的最壞階段。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基本矛盾所決定,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消失,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仍然十分嚴峻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如何應對這樣複雜多變的外部經濟環境,既要抓住機遇,又要避免衝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增長正處在一個速度轉換時期,近兩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雖然保持了7.7%的較高水平,但是相比幾年前的9%~10%的速度來説,仍然出現了較大的降幅,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影響較大,經濟增長企穩狀態鞏固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從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3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50%,較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凈出口的貢獻率繼續下降到-4.4%,而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上升至54.4%,比上年提高了7.3個百分點。如何使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

二、財政、金融、房地産等領域存在風險隱患,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宏觀調控難度增大

目前在地方財政方面財政的最大風險隱患在於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國家審計署在2013年12月30日公佈的債務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萬億元(直接債務);如果計算或有債務,廣義的地方債務規模為17.8萬億元。從整體情況看,政府的直接債務佔GDP比重大約為37.7%;如果算上“或有債務”,我國政府負債總額約30.27萬億元,廣義負債率約55.2%。

在金融方面,到2013年年底,我國廣義貨幣餘額(M2)為110.65萬億元,M2與GDP之比已經超過190%,已屬對通貨膨脹形成壓力的較高水平,但是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依然融資困難,面臨融資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此外,在金融監管方面還存在如何監管好影子銀行等一些問題。

在房地産方面,一方面全國房地産價格上漲雖然漲幅有所減緩,但仍然持續連續上漲的勢態。2014年1月份房價連續第13個月同比上漲。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與上年同期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上漲的城市有69個。另一方面,近期三四線城市由於盲目發展房地産,又出現了樓市供給過剩現象。

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産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産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産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産能過剩呈加劇之勢。

三、農業增産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2013年,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産量再創歷史新高。但是,農業生産依然是我國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在農業生産方面,我們面臨著農業競爭力下降的挑戰。近些年來,我國農産品凈進口趨於上升,不僅土地密集型産品大豆大量進口,玉米進口量也出現了趨於增加的趨勢,此外稻穀、棉花等勞動密集型農産品的進口量也在增加。造成我國農業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其次是土地成本和其它要素成本不斷提高。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是我國農業生産保持競爭力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困難挑戰增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課題。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四、一些地區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嚴重,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狀況仍然較為嚴重,總體呈現污染源多樣化、污染範圍擴大化、污染影響持久化特徵。特別是霧霾天氣影響範圍擴大,持續時間拖長,引起各方面越來越嚴重的關注。在傳統煤煙型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的同時,以細顆粒物、臭氧為特徵的複合型污染日益嚴重。按照PM2.5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新標準,全國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氣質量不能達標。此外一些地方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的情況也比較嚴重,全國大多數的城市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當前我們面對的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到目前為止,“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費結構、氮氧化物排放量4個節能環保方面的約束性指標完成進度滯後。由於經濟增長速度超過預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較慢、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進展不快、部分企業減排力度不夠,形成了“經濟指標超前,環保指標滯後”的局面。

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標在2011年不降反升,儘管2012年這項指標有所下降,但綜合前兩年的指標數仍比2010年高出2.82%。要完成《綱要》目標,“十二五”規劃後3年需年均下降4.3%。能源消費強度(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前兩年下降5.5%,要實現下降16%的目標,後3年需年均下降3.84%;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是下降17%,前兩年只累積下降6.6%;能源消費結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前兩年只累積提高0.8%,要實現11.4%的目標,後3年還要累積提高2%。

五、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就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主要表現在:在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狀況下,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素質和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能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産業升級的要求。在全國就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比重佔到70.3%,大學以上學歷僅有12.94%。勞動力市場中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六、民生領域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依然較多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居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低收入群體無法解決。目前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資金缺口較大、土地供應不足、質量令人堪憂等等。

食品藥品安全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天大的事。目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隱患不可低估,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有的涉嫌嚴重違法犯罪,性質嚴重、手段惡劣,社會影響極壞。

在醫療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以藥補醫的局面尚未達到根本扭轉,實現醫改的長遠目標任重道遠。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但是總體養老資源不足,特別是優質公辦養老資源常呈現出一床難求的局面,平均每千名老人僅擁有20.5張養老床位。

此外,在教育、收入分配、徵地拆遷、社會治安等方面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依然較多,生産安全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公職人員中不廉不勤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問題,有的是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我們必須做好工作,紮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厚望。(汪同三)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