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7 11:43 來源: 國研室
【字體: 打印本頁

第二部分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

24.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2014年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複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

一、密切關注兩個短期因素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呈現新的特徵,對我國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3.7%,快於2013年的3.0%。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4.5%,高於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發達國家情況有所好轉,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困難增多。美國經濟增長加快,歐洲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日本經濟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現短期恢復。但發達國家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復,其量化寬鬆政策退出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到拖累,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問題,有的出現資本外流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經濟持續復蘇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産業多處於國際分工中低端,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經濟溫和復蘇,也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能夠如以往那樣強勁。

從國內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基礎還不牢固。當前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均有支撐,供給結構逐步優化,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去年出臺措施的積極效應持續顯現,特別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培育壯大;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財政、金融等領域存在風險隱患;在住房、食品藥品安全、醫療、養老、教育、收入分配、徵地拆遷、安全生産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宏觀調控仍面臨艱難抉擇。

二、正確把握兩個長期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支撐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難以為繼,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經濟總量基數增大也勢必對速度産生影響。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速適當減緩具有客觀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必須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迴旋餘地;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是“調速”,不是“失速”,我們有基礎有條件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7%~8%的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大背景是,全球經濟格局處於深度調整過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是多年來的基本趨勢。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新變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産業革命,我們不容錯失良機,而要緊緊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全球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和經濟再平衡,回歸重視發展實體經濟,而新興經濟體著力擴大內需,推動幾十億人口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這將導致全球産業佈局和分工體系發生新變化。國際經濟秩序還在發展變化,發達國家謀求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各國都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二十國集團等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塑造發展環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綜合來看,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機遇大於挑戰,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錢譜豐)

25.如何理解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體要求?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科學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提出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實施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我們要正確理解和深入貫徹這個總體要求,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穩中求進

穩,首先要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其基本要求就是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7.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這實際上明確了合理區間的上下限。經濟增長和消費價格漲幅目標都帶“左右”二字,意味著這兩項指標在執行中可以有一定彈性,即經濟增長速度比7.5%略高一點或略低一點,消費價格漲幅比3.5%略高一點或略低一點,都符合調控要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把赤字率穩定在2.1%,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而有所增加,預算內投資規模適當增加,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目標與去年相當,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體現了貨幣政策的穩健性。要繼續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使經濟健康發展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上。對財政、金融、房地産市場等領域的風險隱患,要摸清底數、制定預案、防患于未然。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建設平安中國,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

在穩的基礎上求“進”,包含豐富的內容。今年最大的“進”,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進”,還要求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進”,最終要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上。

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保持穩是為了進,而穩中也包含了進,經濟穩定增長本身就是很大的進。實現了進,也必然有助於穩,因為改革動力增強、結構調整優化、居民生活改善,都屬於進的內容,這些又都有利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要把穩和進有機統一起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達到新水平。

二、銳意改革創新

《報告》強調,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牽引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障。

今年,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相適應的制度為重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著眼于放寬市場準入、優化金融結構、防範化解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各類所有制經濟提供同臺競技、大顯身手的舞臺。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領域,也都要充分體現改革精神,推出切實改革舉措。要把握好改革的方法論,區別不同情況,分類有序推進。要注重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推動發展。

三、不斷擴大開放

在對外貿易上,要調整和優化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在利用外資上,要把擴大服務業開放作為重點,進一步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上,要推進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以備案制為主,賦予各類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自主權,把對外投資與國內裝備和勞務出口結合起來,與國內消化過剩産能結合起來,與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結合起來。在自貿區建設上,要內外兼修,一方面高度重視國際上各類高水平自貿區建設的新趨勢,另一方面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取得經驗後適時開展新的試點。在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上,要在提升東部地區開放水平的同時,拓展內陸和沿邊對外開放,抓緊規劃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全球經濟治理上,要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作用,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四、同步推進“四化”

當前工業化處於中後期,關鍵是要提高質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由大到強的跨越。信息化滲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要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城鎮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所在。推進城鎮化要把握兩個關鍵點:第一,要突出以人為核心。在2020年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紮實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大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大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第二,城鎮化重在提高質量。就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城鎮佈局,建設生態文明,突出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各類城市病,使城鎮既宜業又宜居。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的基礎,也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發展,特別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四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頂梁柱,要注重整體謀劃、協同推進,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五、提質增效升級

一是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完善推廣對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的激勵措施,大力增強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二是從主要依靠傳統比較優勢向更多發揮綜合競爭優勢轉變。要發揮我國産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硬體”和營商環境“軟體”,增強企業跨國經營、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在新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三是從國際産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這就要求我國産業從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製造環節向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延伸,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躍升,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四是從城鄉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發展邁進。要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統籌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從東向西、由沿海到內地,依託水陸交通幹線和重點口岸推進梯度開發,打造區域經濟新亮點,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在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進程中,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斷接續的動力和支撐。

六、持續改善民生

民生涉及許多方面許多領域,要統籌兼顧,做好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安全生産、社會管理等各項工作,並注意處理好幾個關係。一要處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關係。政府對基本民生需求要切實加以保障,特別是對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短板要加快補上,對於非基本需求部分,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更多由市場和社會提供多樣化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二要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係。政府公共支出要更多用於民生,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同時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防止不切實際的承諾,把改善民生建立在國家財力可持續、經濟發展有後勁的基礎之上。三要處理好增加投入和完善機制的關係。改善民生離不開增加投入,但在投入過程中要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機制,甚至在一些制度空白領域花錢買機制,從而使得民生投入更有效率和針對性。四要處理好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關係。在繼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克服那些影響生活質量的“軟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出重拳、用實招治理霧霾和水污染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讓人們在藍天白雲、碧水青山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錢譜豐)

26.如何理解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確定這個目標經過了認真比較、反復權衡,綜合考慮了國內外環境、支撐因素和條件、各方面需要和可能。

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7.5%左右是處在合理區間的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1979年到2012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8%,其中1991年到2012年年均增長10.3%。2013年經濟增長7.7%,國內生産總值56.9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均經濟水平在中等收入國家中處於中上等行列。同時,必須看到,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客觀上要求增速“換擋”。這是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中的正常“收斂”。從需求方面看,拉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是過度依賴投資難以為繼。我國長期依靠高強度投資拉動增長的發展模式,帶來了不少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造成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一些行業産能嚴重過剩。二是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多年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出口高速增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加快調整,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與我同質競爭加大,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兩面夾擊”壓力,外貿出口保持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已很困難。從供給方面看,兩大約束呈現越來越強的剛性。一是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特別是勞動力供求關係正在出現轉折性變化,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産和出口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發展模式,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和挑戰。二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已不能再持續下去。受這些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適當下降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合理性,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從過去十年看,2003年到2007年我國經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8年後回落到一位數增長,2012年、2013年進一步回落8%以下,這兩年增長速度均為7.7%,反映了經濟發展的這種階段性變化。2005—2011年,我們連續7年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8%左右,2012年開始下調為7.5%,2014年已經是第三年定在7.5%左右,這與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是相適應的。

二、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並不是“失速”,我們有條件實現7.5%左右的目標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能夠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一是城鄉、區域“兩大差距”仍然是我國經濟巨大發展空間所在。我國城鎮化率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一些與我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鎮化將成為我國內需的最大潛力。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後,既是我們的問題所在,也具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二是消費和産業升級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處在消費快速升級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需求潛力和發展活力的源泉。我國産業鏈完整、多元,配套能力很強,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綜合競爭優勢將會長期存在、更加凸顯。三是人才、改革兩大紅利將為經濟提供有力保障。我國已成為每年培養大學生最多的國家,工程技術人才大量涌現。隨著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提高,有望從“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我們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不少弊端,通過深化改革可以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今年穩增長的有利條件很多,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應持續顯現,消費和投資有望保持平穩增長,外需環境有一定改善,“三駕馬車”的拉動能力均有一定支撐,7.5%左右的增長預期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也要看到,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實現這一目標也有不小難度,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三、實現7.5%左右的增長是必要的,我們要繼續抓住機遇促進發展

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央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不是説不要經濟增長,合理的增長率還是必須的。7.5%左右的增長速度,有利於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穩定社會預期,有利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既要滿足城鎮新增就業的需要,又要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出空間,根本上是為了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四、要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把握對7.5%左右增長的新要求

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國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不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注重環境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我們決不能單純追求國內生産總值增長。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速度,是勞動生産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後遺症的速度。

總的説,7.5%左右的增長速度與我國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變化相適應,既考慮了需要,也兼顧了可能,是適當的、合理的。這在國際上也是較高的速度。這是一個預期目標,實際增速略高於或略低於7.5%,都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肖炎舜)

27.如何理解2014年價格漲幅調控目標?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這一目標的設定,考慮了去年漲價翹尾影響和今年新漲價因素,也表明政府抑制通脹、保障民生的決心和信心。

2013年,我國在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的同時,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6%,漲幅與上年持平,其中城市上漲2.6%,農村上漲2.8%。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認真總結:一方面是,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不採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為穩定物價創造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另一方面是,穩定農業基礎,農業生産再獲豐收,糧食産量實現“十連增”,比較好地克服了“豬週期”對居民消費價格帶來的影響。2013年食品價格整體平穩,特別是生豬的生産和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豬肉價格僅僅上漲了0.3%,是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去“豬週期”對居民生活有較大的影響,近兩年這種週期性波動情況有所改善,説明國家政策措施取得較好效果。

2014年物價上漲壓力加大,既受翹尾因素影響,也面臨不少新漲價因素。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加。我國經濟結構的對外依存度較高,比如石油、鐵礦石等對外依存度都超過50%,大豆進口占全世界貿易量約60%。近期各界普遍反映,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有所增強,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可望延續好轉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增長3.6%,快於2013年的2.9%。如果世界經濟復蘇態勢得以延續和加強,可能導致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上漲,從而影響我國物價運行。二是市場流動性規模很大。通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13.2%,分別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2和2.7個百分點,但總量已經達到創記錄的112.35萬億元,接近去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2倍。今年1月我國社會融資規模2.58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33萬億元和399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1.32萬億元,同比多增2469億元。三是成本持續上漲壓力較大。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土地價格、能源資源和原材料價格總體呈現上漲趨勢。去年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水平持續上漲,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業、住宅、工業地價同比分別上漲7.0%、7.9%、9.0%和4.5%;全國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今後一個時期,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都將保持上升態勢,這會累積並最終傳導到商品價格上。四是物價結構性上漲壓力較大。近年來,我國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推動物價結構性上漲的特徵比較明顯。比如,2013年食品價格同比上漲4.7%,是拉動價格上漲的首要因素。目前,在我國糧食連續10年增産之後,各方面支撐因素已經繃得很緊,繼續增産難度加大,同時需求較快增長,供求處在一種緊平衡狀態,今年糧價可能保持穩中略漲態勢。去年豬肉價格漲幅較小,蔬菜價格漲幅也明顯低於近年平均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今年豬肉和蔬菜供給,從而導致價格漲幅有所擴大。同時,2013年居住價格上漲2.8%,也成為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重要因素。今年伊始,不少城市土地市場出現升溫跡象,房地産價格上漲預期仍然較強,租房、裝修等居住類價格仍然面臨較大上漲壓力。五是價格改革短期推升物價水平。今年我國在天然氣、水資源、環保收費等領域的價格改革將繼續深化,這些改革舉措在長期內有利於理順價格機制,充分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在短期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價水平。同時,今年繼續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也具備一些較好基礎。主要是,我國農業連年增産,工業品總體上供大於求,糧食等物資儲備充裕,進出口調節能力較強。這些都為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提供了有利條件。

物價問題涉及民生、關係全局、影響穩定。今年要切實做好物價調控工作,防止對群眾生活造成大的影響。第一,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總體上不宜收緊、也不能放鬆,做到鬆緊適度,把握好總供求基本平衡,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努力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第二,保障市場供給。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努力增加糧食和其他緊缺農産品供給。合理把握糧油、棉花、食糖、豬肉、化肥等收儲投放力度、時機和節奏。完善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儲備制度。加強糧棉等大宗農産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推進對外農業生産和進出口合作。第三,進一步完善價格調控機制。適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開展生豬價格指數政策保險試點。擴大基本蔬菜品種政策性保險試點。積極穩妥推進水、電、氣等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既要逐步理順價格機制,又要避免對物價産生過大影響。第四,加強價格監管。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價格檢查,嚴肅查處價格違法違規行為。深入治理涉企亂收費,全面清理取消違規收費項目,堅決查處價格壟斷行為。第五,健全物價補貼聯動機制。完善並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緩解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影響。(高振宇)

28.2014年對就業和居民收入提出了怎樣的目標?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把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定在1000萬人以上,比過去900萬人多一些,更加積極一些,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與經濟增長目標是匹配的。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世界各國都把就業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努力實現充分就業。這幾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國家失業率持續處在較高水平。美國失業率儘管已經明顯下降,去年12月份仍達6.7%,美聯儲確定了與失業率挂鉤的政策調整機制。歐元區失業率居高難下,去年12月份整體失業率高達12%,既反映了經濟持續低迷,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2013年我國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左右的較低水平。特別是在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的歷史新高的情況下,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就業促進計劃,基本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的目標。

我國正面臨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的嚴峻挑戰。從總量看,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勞動力總量在9億以上,在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三重疊加”的情況下,城鎮每年需要安排1000萬以上人就業,才能保持失業率基本穩定。從結構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必然帶來對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加上勞動力的教育培訓與市場需求存在一些脫節的問題,新興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中高級技能人才供不應求,而一些傳統行業、過剩産能和落後産能行業卻出現大批失業人群。在相當長時期內,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必須既重視總量問題,也重視結構問題。2014年,我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27萬人,穩定城鎮就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保障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等方面的問題並存,就業工作面臨很大挑戰。把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確定為1000萬人以上,既考慮了滿足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需要,併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出空間,也考慮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力。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力增強。據有關部門測算,近兩年經濟增長1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47萬人。只要今年經濟運行不出現大的波動,1000萬以上的就業目標是能夠完成的。

要堅持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産業政策等都要考慮擴大就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充分挖掘調結構、促改革中蘊涵的巨大就業潛力;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加強就業創業服務、開展就業幫扶,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和中西部地區施展才華,提高大學生創業率,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加大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特別是保證“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統籌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就業工作;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推進就業市場化,還要大力促進就業公平。

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應有之義,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24564.7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7916.6元,年均實際增長7.5%。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出重要步伐。但同時,居民收入在國內生産總值、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下降,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這種狀況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改善。1979年到201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8%,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2.4個百分點,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快2.3個百分點;1991年到2012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3%,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快2個百分點,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快4.3個百分點;2001年到2012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0.6個百分點,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快3.5個百分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總體上呈現縮小趨勢。特別是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7%,都快於經濟增長7.7%的水平;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根據從2012年四季度起實施的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與經濟增長7.7%基本同步。但是,今後保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壓力和難度仍然比較大。

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必須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當前經濟社會中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都與居民收入增長長期慢于經濟發展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同時,居民收入增長,才能不斷擴大消費,改善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係。還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也有利於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兩個同步”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雙倍增”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改革目標。這些都是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今年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多途徑、多門路增加農民收入。要通過改革發展,讓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肖炎舜)

29.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對改革有什麼要求?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把握“向深化改革要動力”這個重要原則。

《報告》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36年來,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去年成功應對複雜局面、實現良好開局,靠的是改革。在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宏觀調控抉擇兩難的情況下,我們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根本之策。採取的舉措包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減輕企業負擔;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等。這些改革舉措,為市場松了綁,為企業添了力,激發了經濟新活力,也成為重要的宏觀調控舉措,有力促進了經濟穩中向好。

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很多,但也有不小難度,必須堅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病根”還沒有消除,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尚未形成。支撐我國經濟多年高速發展的因素發生深刻變化,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擴內需、穩外需的壓力較大,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難度不小。同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依然加大,産能過剩矛盾還很突出,節能減排和治理生態環境的形勢嚴峻,財政、金融等領域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解決這些問題,緩解這些壓力,關鍵在於深化改革,釋放改革紅利。改革是一劑良藥,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發揮各種要素潛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進而促進投資、擴大消費、提升就業、優化結構,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過36年改革,很多容易改的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艱巨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改革開放初期。深化改革涉及人民利益,不能沒有人民參與,更少不了群眾創造。缺少群眾基礎,沒有人民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我們的改革要緊緊依靠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任重而道遠。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推進有利於結構調整的改革,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按照《報告》部署,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領域改革。

一是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同時,政府也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切實做到“放”、“管”結合,把該管的管住、管好、管到位。二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力爭在以下幾個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大預算決算公開力度,推動建立統一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在稅制改革方面,要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調整消費稅徵稅範圍、環節和稅率,改革資源稅制度,做好房地産稅和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擴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在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要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清理、整合、歸併專項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三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重點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和防範風險。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展人民幣跨境使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推進保險産品市場化定價機制改革。四是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要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一批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健全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同時,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各重要領域改革都要抓緊確定行動計劃,儘快組織實施,切實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預期目標打下良好制度基礎。(潘國俊)

30.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對提質增效升級有什麼要求?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把握“提質增效升級”這個重要原則。

《報告》提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提高質量效益、推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提質增效升級是我國經濟行穩致遠之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當前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十分突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接近極限,水、大氣、土壤污染嚴重,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産要素供求關係逐步緊張,勞動力、礦産資源、土地等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加劇;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成果還不多,産品的全球競爭力有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還不協調,經濟結構有待優化。我們要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著力提質增效升級。

一、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

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進步的貢獻有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供給日趨緊張,成本持續上升,原有競爭優勢逐步減弱,靠拼資源、拼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國際上,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各國都在搶佔科技創新優勢,力圖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這給我國帶來重大機遇,也提出嚴峻挑戰。我們必須適應國內要素供給趨緊和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新趨勢,改變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為主的發展模式,促進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推動,逐步形成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科技創新取決於人,要深入實施人才發展規劃,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二、從主要依靠傳統比較優勢向更多發揮綜合競爭優勢轉換、從國際産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關口,達到4.16萬億美元,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較為粗放,外貿增長過於依靠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支撐,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當前,我國傳統優勢産業與發展中國家競爭加劇,在中高端與發達國家競爭也在增多,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十五”時期我國出口年均增速高達25%,“十一五”時期下降到15.7%,近三年已經轉為個位數增長。這既是國際市場需求不振的結果,也反映出我國傳統競爭優勢逐步弱化。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在走出去中提升競爭力,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進一步發揮開放對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引領作用,推動開放型經濟從傳統成本、價格優勢向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化,從國際産業分工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努力提高在國際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有賴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要優先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設立新興産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産業發展;要嚴格落實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

三、從城鄉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邁進

我國發展最大的差距是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城鄉差距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前者是後者的3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鎮;農業科技含量和勞動生産率低。但差距也是潛力,要通過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扶貧開發模式,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還要靠城鎮化。必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堅持以人為核心、以提升質量為關鍵,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從區域發展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現,但也要看到西部地區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發展空間、迴旋餘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同時也要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要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梯度開發,帶動更大範圍的腹地發展。

四、持續改善民生

民生一頭連著民利和民心,一頭連著內需和發展,既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發展的有效途徑。這些年,我們加大民生投入,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社會事業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但也要看到,與經濟發展相比,我國社會發展仍是一塊“短板”,保障改善民生任務還十分繁重。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並不能自動帶來民生改善。我們要始終不渝主動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將財力投入與制度完善有效結合,集中力量為群眾辦更多的好事實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要推動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更高質量的就業,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人,要開發更多適合他們的就業崗位。完善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政策體系,繼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促進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下力量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全民參保,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水平、補助標準和住院報銷比例,建立健全保基本、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制度。

五、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渴望也明顯增強。近年來頻繁出現大範圍嚴重霧霾天氣、土壤污染、水質下降等生態環境事件,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必須引起我們的警醒。去年,我們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深入實施、務求實效,重點以治理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為突破口,抓關鍵環節、健全新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加強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實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濕地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保補償機制。我國能源消費持續攀升的趨勢短時期內難以逆轉,必須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方式變革。

六、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率作為考核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産能過剩、安全生産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的考核,切實把各方面積極性引導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科學發展上來,不斷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潘國俊)

31.如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2014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要求,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適時適度微調財政政策,提高針對性和協調性,努力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發展內生動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適當擴大財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赤字率保持不變。全年安排全國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140530億元,預算支出總量154030億元,收支差額135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赤字率穩定在2.1%左右。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厲行節約,嚴控“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加強財政結轉結余資金管理,盤活財政存量,騰出資金重點用於農業、教育、社會保障、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支出。清理規範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産總值挂鉤事項。擴大消費需求,完善促進養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務消費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農村流通體系和電商物流設施等建設。調整優化中央基建投資結構,增加棚戶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水利等領域支出。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財稅政策,進一步擴展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切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分類管理和限額控制,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嚴禁地方政府繼續借道融資平臺公司舉債,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加快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有效防控財政風險。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入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細化公開內容,擴大公開範圍,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提高預算透明度;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研究編制三年財政規劃,提高財政政策的綜合性、前瞻性和可持續性;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審核預算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預算約束;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中央財政預算因政策需要可編列赤字,在政策調整後分年彌補;全面清理規範財稅優惠政策,維護公平競爭環境;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明確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支出範圍和重點,加強統籌協調,避免交叉重復;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創新政府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稅收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抓緊研究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範圍的政策;實施鼓勵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髮展的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和稅率;加快房地産稅立法進程;推動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重點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

大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支持産業結構調整,將著力點轉移到加強引導、制定標準、支持創新等方面,清理對産能過剩行業的優惠政策,整合資金支持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壓縮過剩産能,促進産能向境外有序轉移,繼續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對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能源原材料等767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關稅,對300種資源、能源和高耗能商品實施2%~40%的出口關稅。支持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科學技術支出2673.9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長8.9%;深入推進中央財政科技專項優化整合,建立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中止機制;改進和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管理機制改革,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研究完善加速設備折舊政策,落實好擴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的政策;加快制定科研成果處置與收益分配政策,啟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節能環保支出2109.09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長7.1%。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繼續做好節能技術改造、重金屬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支持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實施保護性耕作,開展深松整地試點、秸稈還田工作,支持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支持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推進農業走出去,適當把握糧食進口比例,增加農産品國際供給能力,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試點,支持部分地下水超採漏斗區開展耕地治理和農業節水措施應用試點,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推進糧棉收儲補貼制度改革,控制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價格的上調幅度,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作用。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機制,研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支持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示範工作,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中央財政預算分別安排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以及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133.55億元、7152.96億元、3000.05億元、2528.69億元和512.29億元,分別比上年執行數增長9.1%、9.8%、13.6%、9%和9.2%。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完善針對不同教育類型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問題。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著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落實體現內涵式發展的高校預算撥款制度改革各項措施。加強社會保障,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制度銜接辦法;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按10%的標準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健全對低收入群體補助政策,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支持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年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相應提高個人繳費水平,由70元提高到90元;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加大城鄉醫療救助投入;繼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落實好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運行工作,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對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預算績效綜合評價工作。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和統籌利用,支持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促進文化産業發展。(胡忠勇)

32.如何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2013年,中國廣義貨幣M2增長13.6%,達到調控要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保持鬆緊適度,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2014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為13%左右”。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中高速發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展望2014年,從經濟發展的潛能和動力等綜合情況看,我國經濟仍有望保持平穩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特別是改革的全面推進,將有利於激發經濟活力,把增長的潛力進一步釋放出來。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尤其是近年來地方主導的大規模融資建設模式進一步強化,在穩定了GDP增長率的同時,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債務等問題比較突出,增大了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當前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穩固,增長對投資和債務的依賴仍沒有根本性改變,高投資模式以及資源過度向房地産等領域集中,容易導致債務水平過快上升,並可能對其他經濟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形成擠出,加劇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結構性問題也使總量政策的效果受到影響。各方面發展熱情高漲,年初以來貨幣信貸擴張的壓力依然較大,通貨膨脹風險仍然存在,尚不可掉以輕心。從國際情況看,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雖然美國復蘇有一定程度起色,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整體仍相對疲弱,還存在隱患,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模式調整還在進行,脆弱性尚未消除。隨著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和長期利率正常化,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流出的壓力和融資成本變化的衝擊,全球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出口面臨的國際競爭也可能會更為激烈。

2014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關鍵是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保持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促使市場主體形成合理和穩定的預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2014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與上年持平,有利於穩定預期,支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助於防範通貨膨脹,是統籌考慮促進經濟增長和保持物價穩定的合理選擇。

一、保持貨幣政策鬆緊適度,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目前情況下,貨幣環境不能太緊,否則可能影響經濟平穩增長,也使結構調整不具備條件,還可能觸發潛在風險。貨幣環境更不能太松,否則結構調整動力不足,且會累積更大風險。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做好政策儲備,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價格、數量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在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流動性閘門和價格型調控的作用更加重要。繼續根據國際收支和流動性供需形勢,合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等工具組合,管理和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加強與市場和公眾溝通,穩定預期,促進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同時,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産負債管理,做好各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合理安排資産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繼續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更有針對性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近年來貸款之外的融資工具發展較快。保持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金融穩定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十分重要。社會融資總量統計工作已經開展了近4年,積累了一定經驗,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認知度,可以較完整地衡量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把握全社會融資條件。社會融資總量構成全社會資金流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較好地反映全社會整體債務增長狀況,保持社會融資總量合理增長,有利於防止全社會債務和杠桿水平的過快上升。

二、促進金融結構優化

在貨幣信貸存量已十分龐大的情況下,要繼續著力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以更有力地支持結構調整,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在建續建項目、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現代信息技術産業和信息消費、現代服務業、傳統産業改造升級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完善民生金融服務,努力支持就業、扶貧、助學等民生工程,配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繼續做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工作。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促進産能過剩矛盾化解。建立和完善綠色信貸機制,不斷提升對節能環保、循環經濟、防治大氣污染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費,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區別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差別化的方式方法,逐步調整盤活存量。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組織、機制、産品和服務模式,完善相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科學合理地考核銀行經營績效,優化金融組織體系,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

三、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要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重視從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的角度繼續深化改革,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疏通傳導機制。進一步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繼續推進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探索發行面向企業及個人的大額存單,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産品市場化定價範圍。繼續培育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和貸款基礎利率(LPR),建設較為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建立健全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價格型調控和傳導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大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力度,擴大匯率雙向浮動區間,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動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加快推進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穩步拓寬人民幣流出和回流渠道。推動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發展,更好地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服務。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

四、繼續推動金融市場規範發展

推動金融市場創新,增強風險防範意識,著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不斷鞏固和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監督管理,推動金融市場健康規範發展。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金融産品、投資者和融資仲介多元化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繼續促進銀行間債券市場規範發展,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定價機制,推進債券産品創新和多元化,提高債券市場信息披露標準,強化市場約束和風險分擔機制,進一步提高市場運行透明度,穩步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發揮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的作用,促進監管協調。繼續豐富黃金市場參與主體,鼓勵産品創新,加強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推動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五、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督促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內控和風險管理。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對理財、票據和同業業務發展潛在風險的監測與防範。加強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和償債能力的跟蹤監測,探索以市場化機制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預警和評估體系,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産能過剩行業和房地産行業貸款信用違約風險的監測,防範部分地區、行業、企業風險及非正規金融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強化交叉性、跨市場金融産品的風險監測和監管協調,促進各類金融市場、各類金融工具的協調發展,建立健全金融綜合統計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構建危機管理和風險處置框架,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採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姚余棟)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