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時評:喚醒“救命錢”亟須改革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0 07:2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提升公共基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平衡“放與管”,在強化監管的同時,應不斷創新資金管理和使用機制。沉睡的民生資金背後,藏著沉睡的改革之心

    日前,廣東省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該省醫保基金結余超1200億元,遠超規定標準。而全國範圍內,這一數字更達7600多億元。這意味著,群眾自身籌集的“救命錢”,有相當一部分沉睡在銀行賬戶上。

    公共醫療保險制度本意在扶弱濟困,依靠集體的力量抵禦個體的風險。但在一些地方,醫保個人賬戶金額少,綜合報銷比例低,存在起付線高、支付限額低的情況。在這種畸形的保險關係中,“被代理”的群眾得不到實惠,不知資金源流,更無從監管、問責。結余過多的醫保資金,也背離了制度設計的初衷。

    現實中,公共基金的缺位、錯位並不少見。因用途受限、提取困難,全國住房公積金年結余約四五千億元。自2004年提出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以來,許多地方仍未出臺細則,這筆“救命錢”同樣無法落地。在北京,高達三四百億元的房屋維修基金使用比例極低,被群眾調侃為“收得痛快,使得痛苦”……

    何以如此?直接成因大多在多頭治水、互相推諉。房屋維修基金要想使用,需要2/3的業主同意,還得通過鑒定、審價、數據整理與關聯等七道坎。本為支持中低收入者購房的公積金,在一些城市遭遇“腸梗阻”,申請排隊最長竟然需要半年以上。資金的漫長“旅途”,折射出管理方式陳舊僵化、部門職能轉變不到位,簡政放權依然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七道坎、半年排隊的繁瑣審批、嚴苛審核,也折射出“因為怕出事,所以不幹事”的怠政心態。不少地方發生過醫保詐騙,有所借鑒固然應當,必要的監察、審計也不可少,若因此便過於謹小慎微,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怕出事,該破的陳規不敢破;怕擔責,該推的創新不願推,不正是畏葸不前、缺乏擔當的表現嗎?可以説,一分沉睡的民生資金背後,都藏有一顆沉睡的改革之心。

    “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事實上,有專家指出,醫保資金結余過多,反而容易被挪用,滋生腐敗風險。提升公共基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平衡“放與管”,在強化監管的同時,更應解放思想,不斷創新資金管理和使用機制,靠改革盤活沉睡的資金,使更多人受益。

    改革走到今天,好比騎自行車,騎得太慢,反易摔倒;握好剎車、適度發力,才能突破藩籬、闖過險關。養老金入市有風險,但在劃定合理安全邊界後,也可通過投資保值增值;延遲退休引發爭論,但在充分民主討論前提下,還是能夠循序漸進穩步實施;公務員工資漲還是不漲,倘若實現了公開與透明,未嘗不可拿到法治的桌面上推演一番。看得清底線與方向,拿捏好速度與節奏,也就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法。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