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理念“植入”農業打破“産強銷弱”瓶頸 在黑龍江省廣袤的土地上,牡丹江市耕地面積甚至還不如一個農業大縣,然而,他們卻破解了“人多地少”這個阻礙農民增收的瓶頸,在“九山半水半分田”上“犁”出了全省最高的收成: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9萬元,增長15%,連續11年領跑全省。 牡丹江農民持續增收的奧秘在哪? 工業化理念“植入”農業 農民變身産業工人 近年來,為了讓有限的土地實現增産高效,牡丹江市在“跳出農業抓農業”理念的啟迪下,堅持工業化理念抓農業,通過加強龍頭、園區、市場和品牌建設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強勁動力。 為徹底解決土地利用率低、産品市場相對混亂等問題,寧安市大力推進了“響水兩化”步伐(城鎮化、産業化)。他們先是以村為單位組建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入社,全部實現規模經營。隨後,又引入龍頭企業,以資金投入等方式同合作社共同組建水田農機作業公司,通過相互參股,使企業與合作社實現從生産到加工的深度融合。如今,這裡的5000畝土地通過流轉形成了集約化經營,農民一方面可以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收入,同時,還可受雇于村集體成為一名水田集中耕種的産業工人。 在牡丹江市三道關鎮豐收村,去年村集體從農民手中流轉耕地1300畝,建起了以千棟溫室大棚為主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區。該村黨支部書記郝新利説,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建設,使農民改變了以往依賴土地的生活方式,學到了新的種植養殖技術,成為領取工資的新型農民。 如今,牡丹江已初步構建了畜産品、食用菌、優質米等十大農業精深加工鏈條,規模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75戶,年加工産值達到139億元,農民來自産業化經營的人均收入達到6655元。 走特色路、打綠色牌 一畝園能頂十畝田 陽春三月,牡丹江的山林雖然還被白雪覆蓋,可寧安市蘭崗鎮古塔田源家庭農場的大棚裏卻春意盎然:紅盈盈的草莓從綠油油的枝葉中鑽出來,煞是惹人喜愛。“這是反季草莓,最高可賣到每公斤40元,現在已建起了60棟這樣的溫室大棚,論效益,這一畝園能頂十畝田!”農場經營者高波自豪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牡丹江市依託生態優良、資源多樣的稟賦,圍繞“放大優勢”與“培育特色”謀局布子,深入調優農業結構,努力讓特色農業走向設施化、綠色化、高端化。圍繞沿牡丹江、穆棱河、綏芬河流域産業帶,重點打造食用菌、蔬菜、優質米、白瓜子、生豬、肉牛六大産業集中區。 在東寧縣,85%的農民都在圍著黑木耳轉,從春耳、秋耳到越冬耳,再到棚室吊袋、元寶耳,東寧縣引領全國黑木耳技術研發創新、升級換代。在大肚川鎮石門子村,村民王福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3年,他家種植吊袋木耳10萬袋,總産量達到5500公斤,總産值35萬元,純收入達20萬元。 早在2010年,牡丹江市就提出打造“綠色有機食品之都”。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綠色有機食品原料基地11個、430萬畝,打造了10萬頭國家級綠色肉牛和3.2萬頭有機生豬基地。 打破“産強銷弱”瓶頸 “流量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3月26日一早,來自寧安市源豐對俄果蔬國際物流園區的採購商,將寧安鎮興盛村3戶農民的菠菜裝上了車,算清貨款後,這批菠菜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水果,在園區內經過檢驗、檢疫、報關等程序,裝上俄羅斯22噸的大貨車,“跨出”國門,24小時之內就能擺上俄羅斯人的餐桌。 牡丹江市毗鄰俄羅斯遠東地區,近年來,他們依託口岸優勢,通過打造俄遠東地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提升壯大外向型農業。如今,俄羅斯人喜愛的菠菜、七彩椒、番茄、茄子等,已成為牡丹江農民種菜的風向標。 源豐對俄果蔬國際物流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運行後,使寧安市具備了內陸口岸的功能,推動了寧安市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3年來,該園區實現貿易額1.8億美元,8萬農戶從中受益,戶均年收入從2010年底的1.7萬元猛增至2013年底的2.3萬元。 每天清晨,海林農産品綜合交易大市場內也是車輛穿梭,熱鬧非凡。這裡建有食用菌、糧食、山産品和果菜交易區,並設有全國最先進的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在市場內,農産品的交易、儲存、保鮮、加工、物流、展銷、信息服務可以一站式完成,實現了需求者和生産者的“面對面”對接。目前,牡丹江市先後建成了六大物流市場,運行了綠色有機食品電子商務中心,以銷帶産促增收的效果十分明顯。 牡丹江市副市長朱乃振説:“下一步,我們將集中建設域外綠色有機食品專營店、品牌店、旗艦店5個以上,組織開展3個農超對接試點,重點支持3戶企業配套建設網上營銷店,加快打造全省特色綠色有機食品物流集散中心。”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