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南博鰲4月11日電(記者柳新勇、郭信峰)今年以來,我國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紛紛指向增長的進一步放緩,市場普遍預計一季度增速可能低於7.5%。這一趨勢又給“中國崩潰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唱空言論不絕於耳,在他們看來中國經濟仿佛隨時可能遭遇“災難”。 這些論斷的根本錯誤在於,忽視了中國目前所處的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低估了中國政府的調控能力及其經濟發展的韌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去年中國在實踐中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累了新的調控經驗。中國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近3000位政、商、學、媒界精英,李克強總理在這樣的重要交流平臺上做出表態具有特殊意義。 今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中國將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告別過去不合理、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增長。在此背景下,經濟有所降速在所難免。 擠出經濟中的“水分”,砍掉壞的GDP,對於過去30多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説絕不是意味經濟行將崩潰,而是會朝著更加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不可能因為一時降速就一蹶不振。 正如李克強所説,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中國有能力、有信心把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中國政府也已連續三年把經濟增長的目標定在7.5%左右,以適應改革的需要和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 韌性來自哪呢?一方面,中國政府有能力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採取不同措施,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另外,面對經濟放緩,中國也將不斷尋找新的動力,包括向改革要動力,向調結構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確會給中國帶來增速換擋期的種種苦惱,但實現改革的目標將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激發經濟的嶄新活力,使經濟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運行,從而也完全有可能重新實現經濟增長再提速。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也擁有持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某些悲觀主義者無數次關於“中國崩潰”的預言都不攻自破。這次也不會例外。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