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書店創新 實體書店重返上海繁華地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9 07: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近年來,實體書店的日子不好過,書店倒閉之聲不絕於耳。對此,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書店也搞起了多种經營,但收效並不顯著。在不少人感嘆“書店已死”的同時,上海一些2.0版實體書店悄然興起,讀書會、好書推介會、作者講座……圍繞書的活動多了,書店人氣也旺了。最近,中圖現代書店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南京西路開業,“貓的天空之城”等書店也重返市中心的繁華地段,讓人感受到上海實體書店的一絲春意。

    ——編 者

    不久前,在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的靜安嘉裏中心的地下一層,中圖現代書店在這裡安家。除此之外,“貓的天空之城”也已在上海開出包括新天地、外灘在內的5家分店。要擠進新天地的,還有最近人氣不斷飆升的鐘書閣。實體書店的入駐,讓上海的繁華地段飄出陣陣書香。

    硬投入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劃撥2350萬元資助實體書店

    “去年底我們獲得的國家資助是300萬。”上海鐘書閣董事長金浩介紹,這筆錢書店計劃投入到鐘書閣二期擴建中去,國家的資助讓他們更有信心開出新店。

    2013年,中央財政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實行圖書批發和零售免增值稅等政策。去年年底,中央文化産業發展資金首次對北京、上海等12個城市56家實體書店給予獎勵資金9000萬元,每家書店獲得資助50萬至300萬不等。

    同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于2012年和2013年分3批共劃撥2350萬元新聞出版專項資金,通過資助和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對近百家各類實體書店予以資助。另外,圖書批發和零售環節也享受為期5年的免徵增值稅優惠政策。財政部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家新表示,在全國,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圖書發行渠道免收增值稅,相當於讓利30多億元。

    強力輸血也推動了書店行業的發展。去年,我國發行網點數量達173990個,比上年增加2.1%,實體書店仍然保持零售市場的主導地位,約佔全國零售市場的85.5%。

    但王家新同時表示,政府扶持是“雙刃劍”,救急不救窮,大範圍、大規模的補貼,反而會傷害市場。實體書店只有經歷市場競爭的洗禮,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軟環境

    為讀者提供以書交友、會友的空間

    “扶持實體書店,‘輸血’當轉為‘造血’,書店應當注重業態創新。”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哈九如有自己的思考。

    實體書店不應妄自菲薄,競爭格局中,同樣有自己的優勢。一位愛逛書店的人説,自己熱愛實體書店是因為那份濃濃的人情味,“來了新書,我還沒去,書店已經幫我選好、留好,放在那裏了。”

    正如金浩所言,“讀者到實體書店,不僅是來買書,更可以交友、會友,書店是文化人的心靈家園,這是網絡無法替代的。”

    鐘書閣如今被滬上讀者稱為最美書店。但曾經,它的第一家書店只有60平方米,第一天營業額只有30多元。“但只要讀者提出需求,我們一定想方設法去滿足,比如讀者在我們書店沒有買到需要的書,我們會請他留下所需的書名、聯絡電話,如果採購部進不到這本書,會到其他書店去幫他買回來,雖然虧了錢,但贏得了讀者的心。”金浩回憶。

    “未來要綜合考慮以書店為載體提供多種服務,注重軟環境的建設,真正為讀者提供文化生活的空間和氛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表示。

    不少書店已經開始探索業態創新。如特色書店“貓的天空之城”,總經理徐濤2009年開出第一家書店,出售小眾書籍,也提供奶茶、咖啡、甜點等,還有“寄給未來的明信片”特色服務,“小書店定位必須精準,所以我們只賣自己感興趣的書,把圖書、設計、産品跟咖啡進行融合。”他説。

    如今,“貓的天空之城”已擁有24家門店,在江南一帶小有名氣。徐濤總結自己的心得,“書店應該有一個轉變,就是從賣書到體驗的一個轉變。”

    吸引力

    讓人們意識到,書店裏有你不知道的好書

    “沒有哪個行業沒有起落。”王家新感慨,他記得,曾經各大城市十字路口的“四大金剛”——百貨大樓、郵局、銀行、新華書店,如今無不受到時代衝擊。“目前的困境與危機,也未必是壞事。換個角度來看,有‘危’必有‘機’。”

    “沒有疲勞的市場,只有落後的思想和疲勞的執行力。”昆明新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認為,“只要哪個行業好做,馬上就會有大量人員和資金涌入參與競爭,馬上就會變得不好做。只有那些在夾縫中還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才能稱得上是偉大的企業。要做好圖書這個行業,信心比現金更重要。”

    事實上,從供給與需求角度衡量,中國實體書店還沒有到最壞的時候。“中國人的閱讀量還很低,13億人,每人多讀一本書,對我們這個行業是什麼概念?”浙江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義説,“中國人對書的需求是客觀的,我們對圖書市場有信心。”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做好産業鏈上遊,多出好書。“圖書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的確嚴重,不少書是重復的,也有些大的出版項目並不能滿足讀者需求。”一位出版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出版集團一年要做近萬種新書,而其中能夠重版的新書寥寥,書的質量可見一斑。

    “書店對賣什麼書要把關。我們要有選擇性,減少品種、增加銷售。這個選擇性,就倒逼出版單位和作者寫更好的書。你書不好,不好賣,我不進貨。現在有些書,在架上停留的價值不大。放在那兒也沒有幾個人看。當然,出版社是第一道關。”閻曉宏説。

    有一種觀點認為,實體書店遭遇嚴冬是表層現象,低質量的圖書才是摧毀書店産業的罪魁禍首。觀點雖偏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書店的關鍵必然是書。只有讓人們意識到,書店裏有好書,有更多“你不知道的好書”,才會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書店,進行文化消費。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介紹,“比較合理的應該是重版書與新書之間保持50:50的比例。比較好的出版社,像上海譯文出版社大概是65:35,這就説明它做書比較從容,每年出新書比例並不高,每年都會精心去做一些書。”(記者 曹玲娟)

責任編輯: 史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