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來不及告別的生命——記馬航370國際大搜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03 19:4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齊紫劍、吳黎明、李學梅、任海軍、徐海靜、趙博超)這是一場莊嚴的撤離儀式。

4月29日,澳大利亞珀斯附近的皮爾斯空軍基地,參與搜尋馬航MH370航班的中、澳等多國空軍部隊在這裡集體合影,為數周來的密切合作畫上句號。離別依依,執手無言,無盡的遺憾與繼續前行的堅毅寫在臉龐。

前一天,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宣佈,由於一直未能取得進展,國際聯合搜尋將“進入新階段”,即參與的空中和海面力量減少,海底搜索將成為重點。5月1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首席執行官葉海亞發表聲明説,我們必須面對馬航客機失蹤這一事實,客機迄今下落不明,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命運未卜。

這場前所未有的國際聯合大搜救今天已經進入了第57天。據馬來西亞交通部統計,共有26個國家的89架飛機和80多艘艦船參與了搜尋馬航失蹤客機工作。這場國際搜尋範圍之廣、時間之久、信息之多變、行動之艱巨,也深刻改變了人們對航空事件面對挑戰的傳統認知。

自事件發端以來,從祈禱機上人員平安到希冀早日揭開謎底,揮之不去的焦灼與哀傷始終與我們相伴;而今,難以言表的不甘與隱痛依然在心中瀰漫……

生命無價,水雲共見。

近兩個月來,為了生命、牽掛生命、感動生命的日日夜夜,讓人刻骨銘心。

不忍告別——為了生命搜救的黃金期

“晚安,馬來西亞370。”這類晚上平靜的道別,每天在世界各地反復上演。它是美好的慰藉,蘊含著再見的希冀,亦是3月8日淩晨1時19分,馬來西亞地面人員收到的、來自馬航370航班的信息。

誰能想到,這短短數語,竟是它留給世界的最後問候。

彼時,這架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航班正安然飛行。駕駛這架客機的,是服役超過30年的機長;執飛這趟航班的,是先進的波音777客機;舷窗之外,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天氣狀況和公認安全的飛行高度——3.5萬英尺,這意味著客機已經處在巡航階段。

機上239人的國籍,足以構成一個“小聯合國”。除了154名中國乘客,還有來自美、法、澳、印尼等10多個國家的旅客,以及馬來西亞的機組人員。

旅程的終點,或許是手持戒指的甜蜜求婚,或許是家人溫暖的擁抱,或許是下一站的中轉……然而誰也未曾料到,這一切的一切,在數小時後戛然而止。

6時30分的北京,晨曦映照在首都國際機場的跑道上,陸續有航班起飛、降落,不時有旅客進進出出。這一天,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是個再尋常不過的週末。而平靜中,卻醞釀著風暴的來臨。

不久,國際到港的大屏幕上,馬航370航班的備註欄中出現用紅色字體標注的“延誤”。又過了不久,一則可怕的消息在世界各個角落流傳開來——馬航證實:這架航班失去聯絡。“失聯”這個人們並不太熟悉的名詞,將在此後50多天裏觸目驚心地反復出現。

時間在一點點流逝。中午時分,“延誤”變成“取消”,最後消失在大屏幕上。聞訊趕來的親友們懷著隱隱的恐懼,甚至抱住不認識的人,失聲痛哭。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這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經典對白,竟成那句“晚安”之後傷痛的寫照。

然而,沒有人能接受這種告別。

災難最初的24小時往往是“黃金救援期”。為了乘客生還的希望,第一時間,中國領導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部門全力以赴參與救援工作;第一時間,中國外交部等部門啟動救援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的搜救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趕赴客機最有可能的失聯地點——泰國灣與南海。

在搜救的主戰場,迅速聚集了40余艘船隻和近40架飛機,多顆衛星為搜救護航,形成空中、海上、水下立體搜救國際力量體系,晝夜不捨,分秒必爭……

然而,事後被證實南轅北轍的搜救,留給人們苦澀的回憶——搜救由於信息的缺失而裹足不前,各種猜測莫衷一是。而客機為何失聯、之後是否繼續飛行、飛向哪、飛了多久等關鍵問題,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

備受煎熬的是焦灼的等待,比等待更揪心的是在希望與失望中不斷輪迴。馬航乘客的親友,在這樣的折磨中捱過了50多天。

希望之弧——為了生命的一線希望

“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一位家屬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3月15日宣佈調查不排除劫機可能性後這樣説。

這看似違背常理的表達,卻不荒謬。仿佛行將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劫機”——這個蘊藏著無限凶險的詞彙,在淒惶無助中,竟成了一個特殊的表達,因為蘊含著生的希望。

撲朔迷離,一波三折。

在飛機失聯後一週之後,馬方根據失聯客機衛星“待機”信號的分析和推算宣佈:客機很可能在中途折向印度洋,並沿著南北兩道弧線——南從印度尼西亞延伸到南印度洋,北從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邊境到泰國北部——飛行了數小時。

這兩道跨越大半個地球的弧線,如此陌生——無論地理劃分還是政治概念,它們從來不曾存在;卻又如此真切——239條生命繫於一線,它們可能是承載著生命的希望之弧!

從蒼茫林海,到峭拔高山,從隱秘陸地,到無邊海洋,面對這片面積相當於整個澳大利亞的廣袤區域,經歷了最初錯愕的國際社會,立即重新調整力量:參與搜尋的隊伍在迅速擴大,採取的方式亦突破常規——一些國家臨時開放領空,為搜尋開闢了寶貴的通道,一些國家提供敏感的信息數據,為盡可能尋找到失聯飛機的蛛絲馬跡。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應盡百倍努力。中國政府鏗鏘有力的宣示,表達了很多國家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定搜救意志。

不離不棄——為了生命尊嚴的守望

“我懷著深深的悲痛與遺憾告訴大家,根據海事衛星組織的新數據,MH370客機已終結于南印度洋。”3月24日22時許,納吉布總理宣佈了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

電視臺直播傳來家屬的哭泣聲……

“17天,我們等來了最不願聽到的消息。”有網友這樣寫道。

但這一宣佈,並不意味著搜尋的終結。為了生命的尊嚴與守望,必須繼續搜尋。

就在馬方宣佈前4天裏,搜尋有兩次重要發現:

——3月20日上午,正在國會發言的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宣佈:澳方在衛星圖像上發現印度洋中兩個疑似馬航370航班殘骸的物體。澳海事安全局當天説,上述物體位於珀斯西南方向約2500公里處。

這意味著,此前的“希望之弧”縮小為南印度洋上一個凶多吉少的海域。

——3月22日傍晚,馬來西亞代理交通部長希沙姆丁稱:中國衛星在印度洋南部海域發現長約22米、寬約13米的疑似漂浮物,距澳公佈疑似物位置南偏西120公里左右。

一張海空搜尋大網迅速鋪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軍機先後趕赴目標海域,挪威“聖彼得堡”號貨輪臨時改變航向展開搜尋。

中國空軍2架伊爾-76飛機飛赴澳大利亞;“雪龍”號科考船臨時改線直奔疑似漂浮物海域;崑崙山艦、千島湖艦和海口艦等加速奔向南印度洋;“海巡01”“南海救115”等船隻也日夜兼程前往;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協調60余艘中國過往商船參與搜尋……中國投入的力量前所未有。

這是一個新的標誌,中國成為搜尋工作的中堅力量。調用20多顆衛星,軍機起飛,艦船劈浪——為了生命,為了真相,搜尋、再搜尋,向前、再向前。

南印度洋,氣候惡劣,反復無常。遇到惡劣天氣,原定的飛行計劃不得不取消。為了能參與每一天的搜尋,中國軍機總是爭取作為第一架次起飛,儘管這意味著機組人員淩晨4時就要開始準備。洋面上搜索主要依靠肉眼和望遠鏡。為此,澳大利亞專門租用了民用客機,搭載有經驗的觀察員前往搜尋。

南印度洋,水文複雜,水深浪急。珀斯以西的海域,更是世界上有名的“條件最惡劣”、“最人跡罕至”的角落。瞬息萬變的洋流,使得任何衛星或飛機發現的疑似物隔日都有可能移動上百公里。為了不錯過任何可能的目標,搜尋艦船日夜兼程,不斷變換海區,國際搜尋人員不顧疲勞,忍受著身體的極限。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困難的一次搜索,”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對記者如是説。

時間刻不容緩:隨著飛機失聯屆滿一月,黑匣子的信號在逐漸減弱,世界上最頂尖的設備不斷加入搜尋行列:英國皇家海軍派出的“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不懈”號和“回聲”號測量船,美方提供的拖曳聲波定位儀和“藍鰭金槍魚”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相繼抵達相關海域,為尋找黑匣子再增力量。

然而廣袤的南印度洋再次跟人類開了個殘酷的玩笑,無論是時隱時現的脈衝信號,還是搜索海域發現的油跡,抑或是珀斯以南衝到岸邊的疑似物體,在一次次為搜尋工作帶來希望的同時,尚未能幫助人們在通向真相的路上再進一步。

如果説遺憾背後有著溫暖,那就是國際搜尋行動中的真誠合作。這鍥而不捨的精神,展現了人類社會尊重生命、為了生命的共同理念。

認知與良知——悲劇中找尋前行的啟示

後續的搜尋難度更大,任務更重,時間也可能持續更長。

之所以難,是因為目前搜尋飛機墜海的疑似海域,是推算出來的,飛機真實的所在地點誰也不能確知。之所以難,還因為目標區域水深達數千米,人類對這種深度的海洋了解很少,搜尋是對人類知識與能力極限的巨大挑戰。專家們有一種説法,即對南印度洋洋底的認知,甚至比對月球表面的了解還少。

但是,困難並不能停止搜尋的腳步。中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已明確表示,搜尋工作將全力以赴,絕不鬆懈。

打撈黑匣子、了解與其一起深潛于海底的事件真相以及善後賠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50多天來,事件的思考與啟示已逐漸展現:挑戰面前,人類命運共同體該如何更好地合作與前行。

馬航370事件發生後,面對空前的迷霧與艱難,人類感同身受,守望相助,在蒼茫的海天之間留下愛的溫度。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搜尋隊員晝夜兼程,展現了大寫的人字。

正如海上燈塔要經歷風浪的襲擾,馬航370事件留下的謎團和遺憾,令人不禁問道:突發事件的國際信息共享、合作協調機制如何更加完善?國際航班的跟蹤系統應怎樣改進?飛機廠商和衛星組織的數據可否更公開、更共享?……

馬航370事件也發出沉重的叩問:在這個人類能在遙遠的外星球精準著陸、定位的時代,偌大一架客機怎麼會在最先進民用、軍事雷達的注視中,走失得無影無蹤?當回望200多年前康德對“頭上的星空”的“敬畏”時,我們發現對腳下的星球及其上人類活動規律的探索依然道路漫長。

在迷霧中尋找“隧道盡頭的那一絲光明”,始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當文明註定以人為核心,世界為每位飛機乘客提供更多的安全答案,就是我們能在馬航事件中,得到的痛楚而珍貴的文明昇華。

馬航370事件猶如一個警鐘,讓政治家、戰略家以及無數普通人對人類的未來進行深入思索:世界還有多少風險需要我們面對?我們需要為安全和福祉更廣泛地制訂哪些預案?全球性挑戰該如何集體應對?……

每一次人類的災難都是一座紀念碑,銘刻著沉痛的教訓,也凝聚著人性的光輝。人們的責任,就是在面對災難和未知的挑戰中勇敢而智慧地前行。

即使印度洋可能成為馬航370事件悲劇性的終點,但它更應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一個具有警示性的起點。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