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鄉村。 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是甘肅省委省政府向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實現小康,短板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面對這項神聖使命,甘肅省各級財政部門搶抓中央政策機遇,大力推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好政策。從2008年試點以來,6年間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4.82億元,引導社會投入119.88億元,總投入達184.7億元,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2442個。 在財政獎補資金的支持引導下,如今的隴原大地上,“人人議建設、村村比建設、鄉鄉爭建設”的工作局面已經形成。一條條坑坑洼洼的鄉村小道變成水泥路面,一座座鄉村土戲臺子被改建成了亮麗的鄉村文化廣場,村民們吃上了清潔的自來水……1800多萬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帶來的實惠。 財政獎補,是破解村級公益事業難題的有效途徑,助推農村小康建設進程的重要抓手 長期以來,甘肅省城鄉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廣大的貧困村,村級公益事業投入不足,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脆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障礙。 清水縣豐望鄉陳馬村就是鄉村基礎設施薄弱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處偏僻,交通十分不便,群眾生活困難。2008年雖然實施了整村搬遷移民,但村內巷道仍然泥濘不堪,吃水難成為村民的愁腸事。 如何提升村級公共服務能力?2011年陳馬村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投資26萬元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2012年實施小巷道硬化,今年計劃投資16.7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現在陳馬村家家戶戶做飯用沼氣,走上了乾淨的水泥路,吃上了乾淨衛生的安全飲水。 同陳馬村人一樣,在甘肅省廣大農村,借助“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通過政府財政支持、村民投資投勞,破解了多年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難題,找到了補齊加快農村小康進程短板的強力支點。 從2009年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將甘肅省納入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省份後,全省試點範圍逐年擴大,到2011年實行全覆蓋。隨著全省試點範圍的逐年擴大,各級財政獎補資金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從2008年的500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18.59億元。 其投入力度之大、增速之快,在甘肅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史上,尚屬首次。 隨著一大批直接關係到農民生産生活條件重大改善的公益事業項目相繼建成,試點地區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六年來,甘肅省累計硬化村內道路25150公里,沙化道路31330公里,修建村內水渠29217公里,埋設村內人畜飲水管線60980公里,新建橋涵2653座,興建其他小型水利設施7124個,新建村內公共活動場所300萬平方米,修建村內環衛設施3939個,安裝村內路燈33795盞,村內植樹301萬株,直接受益群眾達到1800多萬人。 “一事一議”,是解決農村民生突出問題的重要平臺,是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以村民民主議事為前提,以村民自願籌資籌勞為基礎,政府通過民辦公助的方式,對村民群眾急需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給予適當獎補。這種做法既確保滿足農民群眾真實需求,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又確保為農民辦成事、辦好事。 莊浪縣良邑鄉良邑村共有4個社。在硬化村內巷道的過程當中,一社、二社和三社的群眾提前嘗到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甜頭。當初,四社群眾因為擔心人均承擔的勞資任務重,就沒有投勞建設這個項目。看到前3個社的群眾走上水泥硬化路,當初對這項政策認識還不到位的四社群眾很受刺激。 “大家注意一下,咱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商量能不能用‘一事一議’的辦法,為四社硬化村內巷道籌措一點資金?”村民們坐在良邑村的村部裏,村支書李多慶向大家發言。四社硬化村內巷道籌措資金的事情,村上已經召開了黨支部提議會、“兩委會(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商議會、黨員大會審議會3個會議。今天召開的村民代表決議會議,村民代表中半數以上同意就意味著這件事情敲定了。 “這個政策鼓勵農民自己管理村級事務,只要我們參與,國家就大力扶持,我完全同意。”村民李發泰毫不猶豫地舉起手來,村支書李多慶發現參加會議的代表全部舉手同意,緊接著就宣佈了良邑村四社群眾願意用“一事一議”的辦法籌措一點資金硬化村內巷道的決議。 村級公益性項目,不用再經過層層上報的繁瑣程序,而是通過“一事一議”的形式讓農民自主決定。“一事一議”不僅“議”出了群眾的沖天幹勁,而且“議”出了農村新面貌。農民發展公益事業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由過去的“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 良邑村四社的村道經過黨支部會議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才能定下來實施,而且決議的結果和實施的結果都要公開,這就是“四議兩公開”工作法。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的靈魂在於“議”。這種通過“自下而上”的做法,改變了過去政府拍板和主導村級項目建設的模式,還權於民,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共同需求得到尊重和保障,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 以獎代補,用最少的投入帶動社會資本,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 用較少投入得到更多的實惠,這是試點村群眾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發出的共同心聲。 省財政廳稅政處處長雒鵬翼表示,直接投放的財政獎補資金,通過“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發揮出超過有限的補貼資金數倍的能量。實現財政資金“放大”作用的,就是“農民籌資籌勞、政府財政獎補、部門投入整合、集體經濟補充、社會各界捐助”的村組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徹底解決了農民群眾長期以來迫切需要解決但又沒有能力和條件解決的民生事項。 在秦州區關子鎮王家山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修路一直是村民們期盼已久的夢想。但大夥兒合計,修1500米的路需要50多萬元。沉甸甸的數字讓大夥兒犯了難。 正當大家發愁的時候,秦州區推行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讓村民看到了希望。村支書王彥宗説,商議修建村內道路時,因為有獎補的27萬多元資金投入,大家信心十足,自告奮勇認籌9200元,群眾籌勞折資12.88萬元,部門幫扶10萬元。村民們興奮地説,多少年沒能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借助財政獎補資金的“東風”,很容易就解決了。 王家山村巷道硬化之後,出行很通暢。王彥宗躊躇滿志地説:“下一步我們還要修繕舊水管、新建文化廣場……事情多著呢!”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直接將著眼點放在村級公益事業上,公共財政直接投入到村內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重大轉變。通過“一事一議”,修建的一條條水泥路不僅通向村民家中,更通往村民心中,成為幹部群眾之間的一條“連心路”。清澈幹甜的自來水不僅潤澤著村民們的心田,更滋潤著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隴原廣袤的農村大地,助推著千萬隴原兒女早日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生活。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