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生源危機”倒逼高考改革——解讀《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吳晶、劉奕湛)2014年高考前夕,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雖然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實現了連續5年下降後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後,我國18歲適齡人口總體趨勢下降明顯。在“生源危機”帶來的種種挑戰面前,改革已成為我國高校化“危”為“機”的必然選擇。 全民擇校:高校間競爭日趨激烈 《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列舉的一組數據形成鮮明的“剪刀差”: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後快速下降,隨後兩年部分省市曾出現20%的大幅度下降,但近年下降幅度趨穩,今年開始反彈。伴隨著報名人數的不斷下降,錄取規模繼續增長,2013年全國高考錄取率創新高達76%。 “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的進程正面臨喜憂參半的尷尬局面。”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説,高等教育的供求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曾經“一席難求”的大學不斷降低門檻,但仍難逃適齡人口下降帶來的“生源危機”。 根據報告,北京高考報名人數已連續第8年下降,去年二三本招生計劃均未完成;河南連續5年生源規模下降,高招計劃已連續2年未完成;由於採取較為寬鬆的外來人口落戶政策,廣東高考規模連續14年基本保持增長,但仍多年未實現招生計劃……從各地公佈的數據看,“生源危機已蔓延至全國”。 報告還進一步指出,在2018年到2020年前後,18歲適齡人口將達到一個最低谷,然後穩步回升,但無法再回到上一個高峰。 “‘生源危機’將給高校帶來生存挑戰。”陳志文説,高等教育供求關係的變化使上大學變得容易了,學生與家長有了更多選擇,也給高校帶來直接的壓力。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的跟蹤調查,近年來985高校悄然調減招生計劃,以確保生源質量;地處偏遠地區的211高校以及一些農林院校無人問津,不得不再三徵集志願。 高等教育已從“賣方市場”完全轉入“買方市場”。報告預測:“上大學更容易”的現實將會加劇“全民擇校”的心理,使高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轉型發展:“應用技術型”勢在必行 湖北省教育廳公佈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共有67所院校、307種本科招生專業。其中,62所院校開設有英語專業,緊居其後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分別有57、53、51、49、49所本科院校開設。 從《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引述的湖北省高校專業設置現狀不難看出,飽受詬病的高校“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缺乏特色與定位是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普遍問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後劉繼安通過對中國大學財政結構的研究指出,中國多數地方省屬院校收入的三成至四成來自學費,生源依賴性很強。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難以為繼! 針對這一問題,報告也闡釋了關於“引導一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的國家戰略部署。 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報告進一步從畢業生就業的角度佐證了這一國家戰略的正確,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獨立學院、民辦院校,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最難的群體”。 陳志文説,引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不僅是增強高校內生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成才觀念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助於拓寬並穩定今後一段時期的高等教育生源。 陰盛陽衰:“應試型”評價亟待變臉 近年來,在我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背景下,高校卻出現了“陰盛陽衰”的相反情況。 《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女大學生人數首次超過男生;2012年,全國大學普通本專科生共有2391萬餘人,其中女生人數超男生64.78萬人。 “女大學生特別是‘女狀元’增多的現象背後,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反映出當前考試招生的問題。”陳志文説,當前應試型的評價體系的核心是細心認真不出錯,這些往往更適合女性應試者。 針對此現象,報告專章論述了高考評價體系和招錄模式的改革,這無疑也是高考改革最核心也最敏感的環節。 今年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明確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將於年內出臺,包括考試招生改革的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 截至目前,根據教育部的最新表態,改革方案仍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完善中。但報告根據各地的改革動態作出一些梳理和預判。如在改革招生錄取制度方面,重點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二是加快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統一註冊入學。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