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經濟2014"上半場":總體平穩 壓力未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13 20:0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劉錚 王希 王政)年中將至,下行壓力下的中國經濟將交出怎樣的“上半場”成績單牽動人心。隨著國家統計局13日發佈5月份的主要經濟數據,中國經濟2014“上半場”的成績基本上大局已定。

    總體平穩,跡象積極

    從中國經濟月度標桿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實際增速看,5月份同比實際增長8.8%,增速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最近四個月的工業增速在曲線圖上幾乎拉成一條直線。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增速雖略有回落,但外貿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兩馬略緩一馬加快,出力大體不減。

    “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增速、物價和就業都在合理區間。特別是從PMI先行指標看,以及外貿增速轉正、PPI降幅收窄等,出現了一些企穩向好的積極跡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一季度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突出問題,國家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這些措施較好地改善了市場預期,扶持了實體經濟,積極成效開始顯現。

    “5月份海關、質檢等部門出臺了支持外貿發展的具體措施,力度挺大,實實在在地減輕了外貿企業負擔。”代理外貿企業報關、海運等業務的大連新鴻洋國際貨運公司經理高明偉感覺很突出,比如國家全部取消了一般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商品檢驗,一票貨物就能減少通關費用上千元。他預計下半年出口業務會進一步好轉。

    除增速比較穩定外,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前五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中,第三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9.5%,增速比前四月提高0.3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4%,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

    壓力未減,保持清醒

    雖然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總體平穩,但應當承認,當前困擾中國經濟的産能嚴重過剩、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小微企業融資難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房地産業又出現階段性調整,中國經濟目前運行在合理區間偏低的位置,下行壓力始終未減。

    “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是轉型升級階段必然經歷的難題,不是短期的,也不是簡單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就能消解的,必須有著清醒的認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主任牛犁認為,在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尚未消化之時,又出現了房地産市場調整的新情況,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始終較大。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關鍵。雖然前五月投資中國家預算資金和中央項目投資增速加快,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仍在小幅放慢,預示著未來投資增速難以很快有大的起色。值得注意的是,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今年以來一路走低,前五月比前四月回落了1.7個百分點,降至14.7%的低點(往常一般為20%左右)。

    消費雖然基本平穩,但類似以往的汽車、住房這一層級的新的消費熱點始終未能形成,加上收入分配改革進展相對滯後,導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直沒能達到人們的預期。

    “實體經濟本身就面臨勞動力成本攀升的壓力,現在又遭遇融資難、融資貴的突出問題,必須抓緊解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現在大企業融資成本一般要超過8%,小微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普遍超過10%,而製造業的利潤率一般只有5%至6%,這種局面難以長期維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堅定信心,創新調控

    儘管面臨重重困難,但經濟運行的總體平穩和宏觀調控成效日顯,足以堅定人們的信心。特別是中國經濟龐大的內需潛力,以及億萬民眾中潛藏的投資創業激情,更將增添未來發展的強大動力。

    “國家已經提出了要定向調控、精準發力。從小微企業、三農、中西部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入手,財政和貨幣政策聯手發力,眼下看可以穩住增長,長期看夯實了發展基礎。可以預見,未來還會繼續出臺新的一系列定向調控的措施,只要認真貫徹落實到位,中國經濟前景看好。”王軍説。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是轉型升級期不可避免的代價,但值得欣慰的是,已經有一些企業走在了前面,闖出了新路。

    全球最大的汽車鋁輪生産企業——浙江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旗下的萬豐實業,前五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增速比前兩年20%左右的水平高出不少。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逆勢增長得益於“激流勇進”:一是持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高附加值産品競爭力增強;二是國際化並購實現互補性的全産業鏈發展。“前幾年拼技術、拼轉型打下的牢固基礎,開始給企業帶來實打實的競爭力。”

    30多年改革開放經驗表明,13億中國人蘊含著巨大的創造活力。只要體制機制障礙清除,這種活力迸發出來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前簡政放權“先手棋”已取得明顯效果,接下來任務還非常艱巨,要再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含金量高、能夠激發市場活力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縮減投資核準範圍,進一步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的範圍等,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