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國企改革十年走出“天津特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0 08:59 來源: 天津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發展出題目  改革做文章——天津市國企改革十年走出“天津特色”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在幾天前舉辦的第八屆融洽會上,本市100個國企項目面向民企的對接活動甫一推出,立即得到全國各地200多家優秀民企的追捧,眾多私募基金也蜂擁而至。這些市場嗅覺靈敏的人們告訴記者:天津的國企改制走在全國前列,各地民間資本被吸引來了。

  相關統計數據驗證了民間資本方的判斷。10年來,本市國企改制面由42%提高到98%。受益於改革紅利,國企的實力與競爭力與日俱增。目前,本市國企資産總額已突破40000億元,年均增長28%,由全國第七位躍居第二位;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萬億元,年均增長23.8%,由全國第十位躍居第三位……

  10年前的6月18日,市委、市政府組建了市國資委,建立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開啟了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的新征程。國資系統遵循市場規律,加強自身市場意識,積極契合市場對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同時兼顧制度特徵與歷史延續,探索出一條具有“天津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之路——

  整合清退兼顧效率與公平

  10年前,本市劣勢困難企業有1000多戶,涉及職工80多萬人。根據當時統計,這些企業賬面平均資産負債率達118.1%,國企發展形勢嚴峻,整合清退刻不容緩。市委、市政府為此相繼出臺相關文件,財政、勞動等部門給予大力支持。而在具體的整合清退過程中,國資系統一方面多措並舉籌集資金,採取股權轉讓等市場手段清退那些失去競爭力的企業;一方面針對不同群體實施不同的分流安置方案。每個集團都成立了專門的“託管中心”,負責繳納下崗職工的社會保險,解決他們養老和就醫問題,使其無後顧之憂,再去靈活就業。這種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清退模式,被國務院國資委稱為“天津模式”。到2010年,本市成功退出1400多戶困難企業,妥善平穩地分流安置了82萬名職工,為國企加快發展贏得了先機。

  拓展市場集團作戰互惠互贏

  2005年起,市國資委開始引導本市國企和國內外同行對標——你是行業的排頭兵?那就跟世界500強對標;你居於行業中流?那就與行業“老大”比一比……對標絕不盲目,而是具體細化可操作的,屬於“蹦一蹦摘桃子”的那種,通過與110戶國內外500強企業對標,國企負責人的市場意識大大增強,“能站在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的高度來重新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

  隨著改革深入,更多企業被納入市國資監管體系,形成了大國資系統,這為企業之間、行業之間打破壁壘、實現資源互補創造了條件。市國資委適時以組織對接會等多種形式,撮合企業彼此牽手、互惠互贏。以物流為例,過去每個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系統,單兵作戰成本高企。2009年,國資委牽頭組織13家工業企業與天津物産集團對接,這些企業充分利用物産集團的資源和網絡優勢,在採購和銷售環節與之加強合作,各企業的物流成本因此得以大幅下降,物産集團也迅速立起個兒,當年的營業收入就突破1000億元,如今已突破3000億元,連續兩年闖入世界500強,成為全球排名提升最快的20家企業之一。之後,國資系統的對接範圍越發廣泛:從本地企業對接擴展到與外省國企對接;從國企之間的對接擴大到國企與央企、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對接,甚至還走向了海外。

  2010年9月,市國資委第一次組織44家國企集體走進歐洲。在比利時,當地300多家企業蜂擁而至洽談業務。中午茶歇時,原本一對一的洽談,變成了一對三、一對四、一對五,還有很多歐洲企業在排隊等待,受到的歡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也契合了金融危機之後,各國迫切希望加強投資合作與經貿往來的市場需求。此後,市國資委每年都組織一次天津國企“抱團走出去”活動,他們的足跡遍佈五大洲,達成投資及貿易總額400多億元,成本與收益都遠優於企業單打獨鬥闖市場。通過“走出去”,物産集團會同戰略合作夥伴,共同收購南非PMC礦業公司74.5%股權,開創了在境外擁有大型權益礦先河;北方國際集團在中非、東非農用機械市場佔有率達到90%以上……

  不久前,一個集土地整理、房地産開發、工程監理、物業服務等“多位一體”的房地産開發龍頭企業——天津房地産集團驚艷面世。與此同時,能源投資集團、渤鋼集團等統共10大重組集團也紛紛亮相。這昭示著本市新一輪國企改革再次揚帆起航!按照部署,三到五年內,全市國企將“調整重組一批、開放搞活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以進一步提升國有經濟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去年以來,國資系統除了完成十大企業集團的重組外,還利用多種形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271戶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吸引社會資金281億元,其中236戶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李福明告訴記者,下一步,國資系統將繼續培育“大巨人”企業集團,繼續股份制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機制,在管資本和加強資本運營等方面用力,“改革將一如既往。”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