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開放環境,正在加速激活各類市場的創新力,與“貿易”和“金融”都緊密相關的大宗商品市場就是其中之一。記者昨天從上海清算所創新業務沙龍上獲悉,自貿區銅溢價掉期清算業務年底前有望上線。這是自貿區內首個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業務,上海清算所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後還將在自貿區研發推出更多以跨境人民幣計價的場外市場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 大宗商品貿易既是貨物貿易,又有金融屬性,是自貿試驗區炙手可熱的業務板塊,發展規模與速度驚人。上海自貿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峰介紹,自貿區內去年大宗商品貿易規模達到660億人民幣,還不包括海外交易和離岸交易。 而上海清算所正在做的,是逐步將境內航運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對手方清算平臺延伸到境外,首個推出的創新業務就是自貿區銅溢價掉期中央對手清算業務。清算所負責人指出,從全球來看,銅溢價掉期中央對手清算業務是相關領域的首創,不僅能滿足中國企業的套期保值需求,還可以吸引境外有此需求的企業廣泛參與。 為什麼首個創新業務圍繞“銅”?原來,上海自貿區是全球最大的電解銅現貨集中地。眼下,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頻率加快、波幅加大,銅市場也不例外。相關行業企業存在一些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希望借助更多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平臺,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敞口。據悉,自貿區銅溢價掉期中央對手清算業務將以跨境人民幣進行計價、清算和結算。交易主體包括具有開立自由貿易(FT)賬戶資質的銅行業相關企業、金融機構等,資金結算基於FT賬戶體系。上海清算所通過強行平倉和強制結算制度,將違約虧損控制在風險資源可覆蓋的範圍內。 那麼在自貿區裏,企業如何借助銅溢價掉期這個“創新工具”,來實現套期保值、鎖定成本的需求呢?比如,某一家企業在9月份時計劃于12月份採購500噸保稅銅,希望鎖定交易成本,因此在9月份就以550元/噸買入100手12月份自貿區銅溢價掉期産品。到了12月份,若現貨均價為600元/噸,那麼該企業從現貨市場買入500噸銅的溢價成本為30萬元(600元/噸×500噸),而該企業在銅溢價掉期市場獲利了2.5萬元[(600元/噸-550元/噸)×500噸],所以企業實際支出為27.5萬元。而若到12月份現貨均價為500元/噸,那麼該企業從現貨市場買入銅的溢價成本為25萬元,但是在銅溢價掉期市場虧損為2.5萬元,所以實際支出也是27.5萬元。這樣就通過銅溢價掉期業務成功鎖定了成本。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逐步開放,我們將逐步打通境內、境外市場業務,更好地服務於境內外實體經濟和機構投資者。”上海清算所相關人士透露,繼“銅溢價掉期”之後,上清所還將在上海自貿區研發推出化工、金屬等目前國際市場上沒有的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業務。通過推出更多以中國製造現貨價格指數為標的,以跨境人民幣計價、清算、結算的金融衍生品,逐步增強人民幣定價話語權。(記者 楊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