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空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引發廣泛關注。儘管增速略有放緩,但仍處於“合理的增長區間”,為中國制度改革與創新騰出空間;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中國經濟正向中高端演化;一系列改革舉措點燃了大眾創業的激情,激發了市場活力;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不斷涌現,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質量型、差異化競爭逐步代替過去的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吸引了更多外資……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蘊含了更高的含金量,這也讓各界人士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和期待。 速度下臺階質量上臺階 《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63.64萬億元,同比增長7.4%。對此,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雷家骕分析指出,去年經濟增速的確略有放緩,但並沒有“掉擋失速”,而是蘊含著更高的含金量。 何為“更高的含金量”?雷家骕説,去年7.4%的增速所對應的經濟增量已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年GDP總值。同時,就業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不減反增,主要效益指標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具有巨大韌性與發展潛力。 “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本身並不重要,關鍵要看經濟運行的質量。”雷家骕説,“需要通過經濟增長的適當減速和換擋,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創造機遇和空間。在轉型過程中,利用相關調控手段,平抑經濟波動、防止短期過快下滑是必要的,但應堅持速度服從質量的原則。” 長期致力於技術經濟領域研究的雷家骕表示,除了“三期疊加”的大背景,還有一個重要背景應引起足夠重視,那就是我國正處在新一輪産業革命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恰當把握新一輪産業革命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換擋、轉型”的機遇,就能更多地看到中國經濟美好的未來。 雷家骕認為,在經濟持續增長中提升質量,關鍵是把當前投資的重點放在“改造與創新”上。“在原始性創新方面,要為經濟持續增長培育更具耐力的原始動力。在主要産業部門的技術改造方面,要保證我們的産業技術體系與發達國家同步轉變。”他説,目前,我國在家電業等基於技術的産業,初步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追趕。但在生物工程等許多基於科學的産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這與投資不足有很大關係。 “處理好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力爭速度下臺階的同時,質量上臺階。”雷家骕希望今年兩會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方面形成更廣泛共識,在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中找到發展良策。(曹紅艷) 激發科技的巨大潛能 “科技創新,投入為要。只有按照國家重大部署,將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體制機制創新、産業變革等因素擰成一股勁,才能全速發動創新驅動這個引擎。”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王震坡説。短短半年時間,該中心已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從電機、電池、電控研發到系統集成、産業化生産、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鏈式聯合”模式,充分發揮了支撐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的作用。 過去的一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舉措密集推出:國務院部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邁出重大步伐,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這些舉措都推動了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向縱深發展。“不僅從國家層面首次對産學研用協同創新作出部署,激勵機制也有了重大突破。”王震坡説,原有的科研體制限制了研究經費的使用範圍,如今創新中心可自行制定績效考核標準,讓創新者獲得應有的智力回報,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創新中心圍繞相關領域,開展了電動車輛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了電動車輛産業化和商業化的瓶頸技術,不僅形成了相關專利鏈和專利群,更切實降低了車輛生産成本。”王震坡説。 今年兩會,他對創新驅動戰略相關政策充滿期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技術的難題亟待突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待完善,要完成這些任務光靠政府投入不夠,必須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構建一個良性循環機制。”王震坡建議,破除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謝慧) 世界對中國發展充滿信心 據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 隨著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3日開幕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日召開,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一些海外人士認為,今年兩會將討論的改革與發展戰略舉措,不僅將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也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阿根廷“管理與適應”諮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卡魯加蒂説,中國正致力於可持續和更加公平的增長。長期來看,中國增長趨勢並未改變。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後,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將會得到又一次巨大釋放。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倫敦出口公司主席斯蒂芬·佩裏指出,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經濟合理增長、環境保護、合理而普惠的生活水平,並採取措施扶持弱勢群體,“中國的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 法中協會主席雅克·溫明登表示,中國正在通過深化改革解決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中國今天的改革走在一條非常好的道路上。我繼續對中國改革滿懷信心”。 巴西利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終身教授阿熱米羅·普羅科皮奧説,如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正在由外向型向啟動內需、産業升級等內部發展轉移。中國擁有廣闊國土和13億多人口,轉而開發其內部市場是“極其正確的選擇”,它不僅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 美國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道格拉斯·帕爾説,中國經濟必須從投資驅動型向內需或服務拉動型轉變。這個轉變將是艱難的,但這將使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中國已經將經濟發展重點從速度轉移到質量,以是否能夠提高社會民生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評價經濟發展的標準。中國在社會保障領域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傾斜,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教育資源優化與平均分配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專事研究中國經濟的悉尼大學商學院教授漢斯·亨德里希克説,中國經濟轉型為中國的貿易夥伴帶來了紅利,中國的製造業産品幫助許多國家的人提高了生活水平。下一步中國可以對全球的服務業,包括金融、IT、商業服務、娛樂業等行業作出貢獻。 簡政放權吹皺市場“活水” 2014年11月底,天津濱海新區將109枚作廢的審批公章送往國家博物館,永久封存。這109枚公章上所附帶的216項行政審批權力,現在統統濃縮在了1枚公章上面。 從“109”到“1”,凸顯了當地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和毅力。濱海新區的百姓和創業投資者所辦理的事項從申報到審批時間由一個月縮至短短一天。 “這是國務院強力推進簡政放權工作的一個縮影。去年全年,國務院分3批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47項,完成了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的任務。其中,關係到投資創業創新和就業的有160多項,涉及社會組織、事業單位業務活動的有70多項。”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滿傳掌握的數據非常翔實。 王滿傳是國務院簡政放權第三方評估人,他對國務院主導的簡政放權工作給出大大的“點讚”:“從數量上看超過了預期,從時間看又大大提前!尤其是去年的簡政放權工作在重點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 王滿傳舉例説,自去年實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各地新增市場主體出現了井噴式增長,説明這項改革對於老百姓創業、就業産生了很大影響,改革釋放的紅利逐步顯現。這項前所未有的改革一定會繼續激發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 “成績固然是可喜的,但更多地還是要看到問題。今後簡政放權更要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與時俱進,攻堅克難,不斷向深度和廣度進軍!”王滿傳表示,2015年要繼續取消下放一批制約發展、含金量高的審批事項。同時,對審批前置仲介服務進行清理規範,在解決審批難問題上取得實質進展,尤其是要嚴格審批事項“清單管理”,非經規定程序,任何部門不得在清單之外增設和變相增設行政審批事項。“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2015年重點工作之一。”(朱磊) 中國市場大有可為 “經濟結構的調整正在改變中國的市場環境,依靠廉價資源博取利潤的粗放型增長企業將被淘汰,由市場主導的消費和服務性産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談到中國市場的發展,埃森哲戰略諮詢大中華區總裁路易斯·辛尼加信心滿滿。 路易斯3年前從歐洲來到中國工作,他發現中國市場大有可為,“中國政府對於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確,加上民眾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市場的潛力可謂‘不可限量’。”聯合國《全球投資趨勢報告》顯示,在全球外商投資規模整體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國逆勢而上,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目的地國。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超國民待遇”,到如今的“抓住中國消費市場”,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興奮點”正從加工貿易和出口代工廠向中國消費市場轉移。中國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給了外資企業更大的舞臺,讓他們可以安心深耕中國市場。 在路易斯看來,如今的中國市場更加誘人。中國經濟在經歷改革換擋減速的同時並未“急剎車”,這給外資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創新、節能、環保,也讓外企搭上了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順風車。他覺得,數字化經濟在中國的崛起,給面臨産能過剩的中國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都提供了新的增長路徑。由移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推動的新型服務業態,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未來將成為中國商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我們的客戶中,零售和消費品行業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衝擊,這促使他們放棄粗放型業務,借助數字技術不斷推出新服務。”路易斯説,中國經濟要轉型,關鍵是如何用新的産業和新的服務逐步替代落後産能,破除制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障礙。(禹洋) 抓住轉型升級機遇 我國經濟正在向中高端演進,這為廣大企業創造了潛力巨大的發展新空間。桑德環境是我國環保産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也是我國A股市場唯一一家主營業務為固廢處理與處置的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馬勒思告訴記者,企業要邁向中高端,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抓手,“其實,無論是對節能環保産業,還是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而言,要實現轉型升級,都必須掌握中高端核心技術,不斷加快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的研發應用。” 前些年,我國環保企業大多以投資為主導,技術創新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環保産業的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技術研發作用日益凸顯。桑德環境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這一點。馬勒思舉例説,“污泥脫水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一個難題。我們利用電滲透原理,自主研發了污泥脫水設備。原來污泥處理方法都是將細胞壁中的水分擠壓,現在公司利用電的正負極,把細胞核中的水分擠壓出來,不但可以合理有效地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也更便於運輸。” 産業升級需要逐步提升産業價值鏈,由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從成本、價格競爭轉向質量、技術競爭。馬勒思認為,經濟向中高端升級,既要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也應注重新興産業內部的結構調整。目前,我國環保産業正向綜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水務、固廢等領域相互滲透,環保企業應把握好市場機遇。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産規模不斷擴張,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之後,增長動力更多來自産業升級。今年兩會,我希望能聽到代表委員們對産業升級的更多建議。”馬勒思説。(溫濟聰)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