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中鑄就“金山銀山”
——吉林推進生態建設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17 18: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長春7月17日電(記者 王存理、高楠)野豬毀農田,虎嘯出山林。

    近年來,吉林各地野生動物出沒的新聞頻現,詮釋了吉林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巨大成果。

    在吉林,生態優先、開發保護並行的“綠色發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各個領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共識。

    從粗放經營到綠色發展

    坐擁長白山,懷攬松嫩平原,43.8%的森林覆蓋率,吉林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工業化快速發展,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不斷提升,又給生態建設帶來巨大壓力。如何找出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之路?

    吉林省提出“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讓生態産業提升吉林生態文明的綠色“效益”。

    吉林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加強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設定資源消耗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

    同時,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實行生態經濟結構重組,發展生態循環經濟。通化的葡萄酒、集安五味子、長白山區藍莓汁,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態産品將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本。坐落在鴨綠江畔的集安市,決定不再新上小水電工程,而是依託生態資源而生的“大旅遊”概念,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全域生態環境大治理

    除經濟結構的調整外,吉林“綠色發展”的核心在長白山生態修復涵養、中部黑土地治理和西部生態屏障建設。

    三年前,松江河林業局職工於秀山一家3口從山上搬進52平方米的樓房。“以前在山上住,砍柴燒火,颳風下雨不抗凍。搬下山後,看病、孩子上學都方便。”他説。

    “生態移民是對森林最好的保護。”松江河林業局黨委副書記莊培全説,轄區共有8500戶農民,按照每戶每年消耗8立方米薪材計算,全部生態移民後,每年可減少木材消耗6.8萬立方米。

    驅車行駛在長白山環區公路上,公路兩旁林木豐茂,花草滿地。長白山生態修復涵養工程實施以來,完成了長白山環區路修復110公里、森林小鎮54個、綠美村屯400個、裸露山體修復11.4萬平方米。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肥沃的黑土地是農民自豪的資本。然而,長期超負荷利用和重用輕養的耕作方式,黑土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厘米至7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而且還在以每年0.3厘米至1厘米的速度流失。

    如何拯救黑土地?吉林省通過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增施有機肥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對黑土地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全省每年減少耕地損失1000余畝,減少土壤流失量1100萬噸,項目區年增産糧食近3億斤。

    2013年6月,“河湖連通”工程在吉林西部拉開帷幕。白城市成為第一批“急先鋒”:將星羅棋佈的45個泡沼與河流連接起來,形成河網密布的水系,濟旱防洪,增糧減災。

    “河湖連通”已引蓄洪水近10億立方米,改善恢復湖泡濕地面積7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位開始回升,貧瘠的吉林西部草長鶯飛,重煥生機,成為吉林糧食産量增長最快的地區。

    發展與保護並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47處天然礦泉日夜奔涌、日涌水量15.1萬噸、12家國內知名水企落戶、276萬噸年設計産能……雄踞長白山西大門的吉林靖宇縣因礦泉水蘊藏豐富而名聲在外。

    面對巨大商機,靖宇沒有急功近利。在《靖宇縣經濟轉型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對礦泉水産業規模、産能發展、産業效益都進行了精確設計,恒大冰泉、農夫山泉高端水産業由分散式粗放經營向科學統籌、精深發展轉型,確保永續利用。

    植樹造林、三大主體功能區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數據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吉林森林覆蓋率為27.5%,2014年達43.8%,位居長江以北省份前列。

    西有白鶴、中有梅花鹿、東有虎豹。權威部門在吉林境內監測到東北虎27隻—28隻,與1998年的6隻—9隻相比,成倍增長。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鶴種群數量由10年前的80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3200余只,約佔世界種群數量的80%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鶴停歇地。

    白山松水間,生態文明的意識在不斷蔓延,生態轉化的經濟效益效果顯現:“長白山人參”讓參農從過去的各自為戰形成“一個拳頭”,不少品牌價格已超過韓國高麗參;高端生態旅遊逐一落戶長白山,擺脫了“遊客不過癮、財政不掙錢、百姓不受益”的窘境,為長白山腹地經濟“舒筋活絡”。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