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扶貧攻堅”“生態建設”雙提升 綠了青山富了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20 16:5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貴陽7月20日電(記者王念、楊洪濤、李驚亞)年均減貧人口超過10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地處“兩江”上遊的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保住青山綠水、發展生態産業的同時,力推精準扶貧、綠色扶貧,逐步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的發展之路。

綠色扶貧攻堅拔寨挪窮窩換窮業挖窮根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喀斯特岩溶地貌分佈廣泛,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地零散、貧瘠、破碎,耕種條件差,不少地方“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同時,貴州肩負著長江和珠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的重任,面臨區域整體貧困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後並存、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與生態環境脆弱並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公共服務滯後並存的“三重矛盾”。

為讓貧困地區群眾儘早脫貧,貴州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列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創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示範區的戰略定位,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取得了顯著成效。

地處雲貴高原烏蒙山區岩溶地帶的海雀村海拔2300多米,是畢節市赫章縣最邊遠的一個村。30年前,當地村民為填飽肚子,曾一度毀林開荒把玉米等種到山頂,但種出的糧食仍不夠吃。

意識到不能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老村支書文朝榮帶領群眾在1萬多畝的荒山上種樹。如今,萬畝林地染綠了山梁,成為綠色銀行,群眾也逐漸擺脫貧困,腰包慢慢鼓起來。

海雀村的變遷,是貴州綠色減貧、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當前,一系列扶貧攻堅的有效措施正在貴州大地上加緊實施。

——為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貴州提出在2020年前,將依託小城鎮和産業園區,把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47.7萬戶204.3萬農村人口搬出深山。

——為幫助貧困農戶“換窮業”,貴州構建“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乾果牛羊”的産業佈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産業,並積極推進小額信用貸款,拓寬扶貧融資渠道。

——為徹底拔除“窮根”,杜絕貧困代代相傳,貴州全面實施教育“9+3”計劃,實行三年免費中職教育,計劃在2017年前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1戶1人1技能”全覆蓋,做到“直接培訓1人、就(創)業1人、脫貧1戶”。

同時,針對貧困群眾最迫切的需求,貴州還全面實施結對幫扶、産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社會保障等“六個到村到戶”,確保扶貧資源精準瞄準貧困群眾。

今年5月,貴州又要求省級幹部帶頭示範,各級幹部整體聯動、整合力量,遍訪貧困村和貧困戶,確保實現對全省9000多個貧困村和所有貧困戶全覆蓋。

堅守發展生態兩條底線“多彩”貴州拒絕污染

致力於實現“綠水青山生態美、金山銀山百姓富”,以“多彩”著稱的貴州向污染“説不”,牢牢擰緊生態保護的“緊箍咒”。

在産業發展上,貴州力推“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理念,越來越多的窮山村吃上了“生態飯”。

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因茶出名,這裡出産的鋅硒有機茶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並通過了歐盟463項檢測指標出口歐洲,同時打開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市場。人均兩畝茶園的田壩村,每年僅茶青産值就超過2億元,茶園觀光又帶來不菲的旅遊收入,全村人均年純收入過萬元。

“過去,這裡的群眾守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難拔窮根,但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永安鎮副鎮長陳財華説,田壩村是靠“茶旅一體化”的戰略,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作為“兩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貴州“鐵腕”治理大江大河。

為保護好長江上遊重要支流赤水河,貴州在該流域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基本實現遏制水質進一步惡化的目標。

貴州把烏江水質作為“第一生態工程”,建立流域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環境保護“河長制”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到2017年,流域內中心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流域幹流和支流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標。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5月開展環保“利劍”行動以來,貴州已責令停産整治企業超過250家、關停130多家,立案環境違法案件630起。

在治污的同時,貴州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在提前兩年完成國家淘汰落後産能目標任務的基礎上,2014年淘汰落後産能720多萬噸,今年還將淘汰110多萬噸。

為樹立公眾的環保意識,位於貴陽市的全國首個環保法庭,在開展環境公益訴訟、推行環保案件審判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創下多個國內首創。

“多年來,貴州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重視生態建設,轉變扶貧方式,成為全國扶貧的省級樣板。”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説,貴州是中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扶貧開發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斷提高。

“雲”起貴州瞄準“新經濟”“彎道取直”力爭後發趕超

在扶貧攻堅和生態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貴州省委、省政府清醒地意識到,貴州仍是全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的省份,現在的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面臨既“轉”又“趕”的逼人形勢,要與全國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貴州必須採取超常規手段,繼續打好政策組合拳。

“交通卡脖子”是長期制約“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貴州持續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到今年底,全省88個縣市將實現“縣縣通高速”;總投資近2000億元、長達1952公里、涉及35個縣(市區)340個鄉鎮的“環貴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施工。

隨著貴陽至廣州、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高鐵線路的開通,貴州融入“高鐵社會”,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貴州9個市州全部實現通航,“一幹九支”的航空格局使貴州步入立體交通時代。

交通瓶頸的打破為扶貧開發築牢基礎,綠色、新興産業蓬勃興起則為扶貧開發、後發趕超提供動力支撐。

中關村貴陽科技園掛牌、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成立、創建國家級大數據産業發展集聚區、率先舉辦以大數據為主體的博覽會和峰會、率先舉辦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和草根創業大賽……

如今,插上“大數據翅膀”的貴州正逐步撕下“封閉、落後”的標簽,轉變為開放的新高地,正從依靠礦産能源謀發展轉向大數據産業的“領航者”,正從一個勞動力資源輸出大省轉變為吸引“貴漂”的人才集聚地。

抓住了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富士康、京東、華為、阿裏巴巴等許多知名企業選擇在貴陽進行戰略佈局,累計簽約項目投資超過千億元,一大批新興産業項目正在開工建設。

目前,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産業、以大健康為目標的醫藥養生産業、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標準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遊業、以節能環保低碳為主導的新興建築業,正在形成貴州加快發展的五大新興産業。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