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李宣良、白瑞雪、王經國)一輛輛坦克咆哮轟鳴,一門門火炮昂首挺立,一架架無人機振翅欲飛……新華社記者日前走進勝利日閱兵訓練場,從一台臺即將接受檢閱的先進裝備中感受到了人民軍隊的磅薄力量。 “這次參閱的27個地面裝備方隊,將首次按作戰體系進行模塊化編組,這是與以往歷次閱兵一個很大的不同。”裝備方隊指揮部政工組組長李廣彬告訴記者,“這樣的安排,更能體現三軍聯合作戰的提點,更能體現我軍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能力。” 地面突擊模塊、防空反導模塊、海上攻擊模塊、戰略打擊模塊、信息支援模塊、後裝保障模塊……這些符合實戰要求模塊的組成,體現了人民軍隊對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準備與思考。據了解,與2009年的國慶60週年閱兵相比,這次受閱裝備中,有84%是首次亮相的新裝備,包括新型坦克、新型火炮、新型導彈、指揮信息系統和無人機等。 “裝備方隊的構成,特點鮮明、亮點頻現,基本代表了我軍裝備發展的最新水平。”李廣彬介紹。 ——從參閱部隊的成份看,既有傳承紅軍血脈、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部隊,也有勇立時代潮頭、走在轉型前列的先鋒部隊;既有多次參加國慶首都閱兵的功勳部隊,也有在閱兵場上首次亮相的國産新型裝備。 ——從受閱展示的裝備看,都是從全軍各部隊精選的國産新型裝備,無論是數量規模、質量水平還是信息化程度,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有的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充分展示了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和我國武器裝備建設自主創新的能力。 ——從參閱力量的構成要素看,無論是陸海空二炮和武警等軍種部隊,還是裝甲兵、空降兵、防化兵等兵種專業部隊,無論是坦克、火炮、導彈等戰鬥裝備,還是雷達、通信、後勤等保障裝備,都將在這次閱兵中進行全景式展示,參閱要素更加齊全,裝備類型更加多樣,兵種專業更加全面,具有很強的聯合性。 “再先進的裝備,也需要人去駕馭。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才能發揮出裝備的最佳性能。”李廣彬説。 坦克方隊駕駛員、二級軍士長丁輝是第三次參加閱兵了。1999年,24歲的丁輝駕駛86式步戰車通過天安門廣場;2009年,他作為坦克“箭形”方隊頭車駕駛員,引導整個裝備方隊以“零誤差”的出色表現通過天安門廣場。 這次閱兵,他再次駕駛頭車,發揮導引方向、控制速度、保持隊形的關鍵作用。他帶領經驗豐富的駕駛員組成攻關小組,反復研究論證,發明了油門限位器一體化加固法,研發出“駕駛員訓練成績統計和分析系統”,將坦克駕駛的標齊誤差由10厘米縮小到2.5厘米。 在反坦克導彈方隊,記者見到了博士營長龔亞信。這位2010年入伍的高材生,與受閱的某新型反坦克導彈一起,經歷了從試驗列裝到操作使用,再到形成戰鬥力的全過程。 參加閱兵訓練以來,每次考核結束,龔亞信都蒐集考核中的各種數據,應用統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製作圖表,讓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一目了然。“數據一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一查一個準,不服不行!”一些以往憑經驗訓練的老駕駛員對龔亞信心服口服。 “裝備發展水平,是一支軍隊、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國家實力的生動反映。”龔亞信經常給戰友們講述這樣一組令人痛心的數據——1937年,日本工業總産值60億美元,是中國的4.4倍;鋼鐵産量580萬噸,是中國的145倍;日本生産飛機1580架、坦克330輛,中國為零。正是在這樣實力懸殊的背景下,日本侵略者在發動“七七事變”時才狂妄地叫囂,要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 “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今天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在我們這一代軍人身上,絕不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龔亞信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