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07 20:0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鬧心的職稱評聘可以休矣?
——聚焦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老年教師傷了心、中年教師寒了心、年輕教師不安心……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一到評職稱就“鬧心”。

2015年新學期開學,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中小學教師的職稱晉級、評價標準、評審過程等都有了新規定。這些新規則能否落實?是否回應基層訴求?還有沒有障礙?能否真正管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指標和業績:哪個説了算?

“教師職稱是評一次傷一次,因為高級教師的名額太少,而高級和中級之間的待遇差距又太大。”河南濟源市克井一中校長李新樂説起評職稱,滿臉都是焦慮。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職稱是按照崗位設置,以名額指標來評職稱。“這種職稱評定制度,不單單傷害某個老師,而且對整個教師隊伍都有衝擊。”李新樂説。

在湖南懷化通道縣小學,“退多補少”的政策讓校長蒙蘭鳳十分苦惱:“假如我們學校小學高級職稱的比例是70%,但規定要求比例是50%,超過了就不分指標了。有一段時間我們學校連續5年都沒有指標。”

湖南懷化通道縣一中校長楊保仲説,如果學校引進優秀教師,他們在其他學校評了職稱過來,本校一些優秀老師,就沒有希望晉級了。

對於我國1270萬中小學教師,職稱指標的“僧多粥少”已成為他們職業發展的巨大瓶頸。蒙蘭鳳説:“希望渺茫,會讓老師覺得辛勤播種卻無法收穫,很自然産生職業倦怠。”

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職稱)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這些措施旨在打通中小學教師的晉陞通道。有專家建議要適當增加各個學校相應職級的職數,確保有效做到評聘結合,同時要建立職級動態監管機制。

楊保仲表示,國家政策層面應鼓勵優秀的年輕老師向更高層次發展,職稱評定可以適當提高門檻,但是不要受指標限制。讓業績説了算,鼓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領導和同行:誰來參與評?

“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評選,是集體研究決定,事實上還是行政干預因素,有領導打招呼,還有增補指標。這些最後評上的人,從推上去,到評審出來,都有人暗中保駕護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學校長表示,過去教師職稱評定,行政分量太重。從名額分配,到哪些人選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導。在評委會上,哪些人優先保證,甚至哪些人過,都有行政因素,這容易導致職稱評定成為一種拉關係、走後門的溫床。

針對這種現象,這次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評價機制,並公示結果,接受監督。廣東佛山南海九江海壽小學校長張永輝認為,單純依靠同行評還是不行,因為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難免産生偏頗。他建議可以首先採取同科組老師互評,然後是科領導、行政領導協調把關,最後不可或缺的是提交校代會審議通過,形成最終的結論,程序一定要完善,才能確保公平公正。

一位多年擔任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委、評審組負責人的湖南省教育專家對記者説,過去也有大量的一線教師在參加評審,也是同行,但是實際效果不大。究其原因,是同行評審的規則程序不夠細化,只有指導意見。如何找到一種真正體現民主的、隨機抽樣的一種同行評審機制?如何讓更多一線的教師、包括鄉村教師都參與進來?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制定規範。

論文和師德:哪個更管用?

此次改革提出要修訂評價標準,注重師德、實績和實踐經歷,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上海市虹口區第三中心小學校長盛裴説,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能成為教學實踐的專家,肯定會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並不一定都要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中小學教師評職稱一定要淡化論文,重視教師在課堂上的實際能力。

多年來,由於教師評職稱有論文要求,導致論文“注水”現象頻現。不但這種論文沒有任何含金量,由此衍生的腐敗之風也越來越嚴重。

湖南省一位老教師表示,論文不能完全不要,教師也需要總結教學工作,但是要規範論文的評審渠道,強調評論文絕對不能收取老師任何費用,徹查嚴處以發表論文作為斂財手段的不法行為。

“改革導向很重要。”盛裴説,過去的評價導向就是讓老師去寫論文、搞科研。以前你的水平再高,學生再優秀,你也評不上。現在的導向就是著重在教學一線。

評價教師究竟該以什麼為標準?張永輝認為,教師最重要的是職業道德標準。“如果一個老師30多年堅守在邊遠貧困的地方教書育人,即使他沒有學歷論文,國家也應評他當高級教師!”

順應基層教師的呼聲,此次改革已再次明確提出,修訂評價標準,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傾斜。(記者吳晶、劉奕湛、袁汝婷、李亞楠、鄭天虹、仇逸)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