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交匯點——寫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之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31 07:2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站在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交匯點
——寫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之年

任仲平 

    (一)時間勾勒新的年輪,刻下生命前行的足印。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們為世界留下了什麼,歷史又將記住我們什麼?
    這是一份令人感慨的出訪行程表。在聯合國總部三天兩夜行程,六場多邊峰會、八場雙邊會見、兩場重要活動,轉場時間最短僅三五分鐘;9位、13位、5位、17位——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期間,4個時段,通過雙邊會見、早餐會等形式,會見了40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一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8次踏出國門,奔波42天,跨越赤道南北,到訪14個國家,參加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和活動,涵蓋亞、歐、北美、非四個大洲。“大道行思,取則行遠”,行程表背後,是中國外交的新開拓、新局面、新氣象。
    這是一份令人欣喜的外交成績單。9月3日,來自五大洲17個國家的軍隊方隊或代表隊與中國方隊一起,接受習近平與65位外國來賓的檢閱;9月28日,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20分鐘講話,贏得15次掌聲……一年來,從“白宮秋敘”夯實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共識,到非洲大陸萬人空巷迎接“老朋友”;從深度參與解決伊朗核問題、南蘇丹問題、敘利亞問題,到與各國一道致力剷除恐怖主義土壤、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達成協定,中國與世界進入了深度互動。“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成績單背後,是國際舞臺上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由落子佈局而精耕細作,由多點突進而全面開花,中國外交在剛剛過去這一年繼續開拓進取,取得纍纍碩果。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以中國外交新理念,譜寫了大國外交新華章。
    當世界為困擾自身的種種問題尋求答案時,“中國不能缺席”已經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如此評價,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治理者“試圖指引方向,在國際社會建立起一個嶄新、強大、和平的力量”。
2016年的陽光,即將照耀我們的世界。中國的奮鬥與世界的未來,處在命運的交匯點上。當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東方,中國將如何改變世界,世界又將如何影響中國?
    (二)2015年,兩張照片牽動人心。一張是敘利亞小女孩把鏡頭認成槍,舉手投降;另一張是敘利亞3歲小難民艾蘭溺亡,屍體被衝上土耳其海灘。
    和煦陽光並未照進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敘利亞危機引發的難民潮,到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從恐怖分子在巴黎的殘暴掃射,到尼泊爾地震造成萬人傷亡,人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行動才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希望,也總是與憂慮相伴前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聯合國成立70週年的特殊時刻,對歷史的共同銘記為人類社會思考自身前途命運創造了難得契機。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與2020年後氣候變化安排兩項重大全球議程相繼通過,各國在走出眼前利益羈絆、共同規劃未來方面邁出了新的腳步。
    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中國為世界注入了強大正能量。在世界經濟的“亞健康”狀態中,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對全球增長貢獻率達到30%,“主引擎”“發動機”地位無可替代;我們成功舉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向全世界發出和平與正義之聲;在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上,中國宣佈一系列切實舉措,彰顯與世界各國一起為實現未來15年世界發展議程努力的決心;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四次會議,接待多個國家領導人訪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普遍共識。
    在巴基斯坦議會,30多分鐘的演講被50多次熱烈掌聲不時打斷;在印尼萬隆,與眾多來自亞非和其他地區的國家領導人重溫“歷史性步行”;在俄羅斯莫斯科,向無名烈士墓獻花;在英國曼徹斯特,與首相卡梅倫在酒吧暢飲敘談……2015年,伴隨著習近平主席定格下的“中國瞬間”,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推出一系列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措施和倡議,成為國際關係演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者,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展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國際問題專家古德曼感慨,中國最新的地區行動比任何人的預期都來得快,幾十年來都沒有出現一個大國這麼有能力、這麼自信了。
    “當今世界是一個變革的世界,是一個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是一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世界,是一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並朝著有利於和平與發展方向變化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上,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實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在利益和道義上都具有極大的感召力,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旗幟。
    “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這樣強調。視野更高遠、心態更開闊、佈局更宏大、姿態更積極、策略更靈活、措施更有力,這樣的大國外交,于中國,就是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於世界,就是推動建立一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
    主動謀劃,努力進取;因時而動,奮發有為。內外激蕩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2015年全面推進,開創當代中國外交新時代,推動構建國際秩序新格局,打開中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三)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當代中國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國外交之一。60多年來,如果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外交是“1.0版”,確立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基本角色;改革開放30多年的外交是“2.0版”,確定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基本定位;那麼,今天的中國外交,正在進入“3.0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建設者,在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千金只為買鄉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2015年,馬不停蹄的行程中,習近平主席一次次引用中國古語表達心意,以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經略周邊、開拓周邊,成為中國外交佈局的突出重點。訪問“巴鐵”,八架梟龍戰機護航,中巴迎來雙邊關係發展新契機;訪問越南,瞻仰胡志明陵,寄語中越兄弟情義永葆青春;訪問新加坡,為胡姬花命名,陣陣馨香見證中新友誼。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常見面、多走動”的密集互動,有力回擊了一些人以“門羅主義”的舊有邏輯推演中國走向的説法,加強了周邊合作、維護了地區和平、促進了地區發展,把中國與周邊國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幾年來,在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的不懈探索,讓今天的中國為“大國與其周邊如何相處”這個國際關繫領域的悠久命題,開創了新的範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價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來自中國的這些倡議得到積極響應,地區經濟融合呈現“多路推進,兩翼齊飛”的進取陣形。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今年早些時候曾説,“談論‘亞洲世紀’的到來已經有25年了,現在是時候讓它成為現實。”而中國,正是讓其成為現實的力量。
    如何讓不同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國,鼓起繞開“修昔底德陷阱”的勇氣,找到“不能被問題牽著鼻子走”的智慧,過往歷史非但沒有提供現成答案,相反一再出現反面案例。德國學者沃爾夫岡·希恩甚至在專著中預言,隨著中國日益崛起,中美可能滑向一場“新冷戰”。
    然而,中國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展開的思考與行動,中美合作在諸多領域所顯現的全球性影響,與悲觀者的論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美擁有廣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習近平關於中美關係的一系列論述,展現了開創大國關係新模式的政治擔當。
    從“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從莊園會晤、瀛臺夜話到白宮秋敘,中美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逐步書寫國際關係史嶄新一頁。就連布熱津斯基這位老牌戰略家也不禁發出感慨:“一個當前的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聯結在一起”,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在俄羅斯,引用銘文“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永世長存”,回望中俄浴血奮戰的共同歷史;在美國,以馬丁·路德·金名言“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矚望中美互信互利的嶄新航程;在英國,以莎翁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放眼中英再度攜手的“黃金時代”……這一年,習近平主席推動中俄、中美、中歐關係取得新進展,為當今國際關係體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穩定性。實現與各大國的良性互動、合作共贏,三年來的中國實踐為整個國際關係體系正常運行作出貢獻,也為自身進一步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形成了一套以哲學為引領的全方位大國戰略。
    “中國謹慎地走入了大國角色”,有外媒如此評價。從周邊出發,由大國輻射,從淺到深、由點到面,中國外交新格局的開拓,推動著國際秩序朝著更為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四)歷史學家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書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類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沒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種力量的溝通和影響中産生。今天,世界秩序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各種力量的激蕩交匯之下,變革正在發生。
    “就像一個長大了的人,還穿著小號衣服,處處難受。”有人這樣評價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時代的變遷,經濟與政治變化,已將它推到重構的風口。
    如何建設“美好的世界”?有人提出“霸權穩定論”,主張打造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國來統領國際事務;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論”,主張各國弱化主權,制定共同的規則來管理世界;有人提出“普世價值論”,主張推廣自認為“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一統天下。然而,這些理論帶來的,卻是近年來的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恐怖危機、文明摩擦,西方學者甚至驚呼人類正在走進“失序的世界”。
    “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著辦”。今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必須“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商量著辦”,簡單的四個字,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蘊藏著中國因勢而謀、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深刻思考。
    世界的事情,為何需要“商量著辦”?因為經濟全球化讓人們利益相互交融,社會信息化讓整個地球安危與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一方面,“獨行快,眾行遠”“一棵樹擋不住寒風”;另一方面,“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鬍子”。很多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
    世界的事情,為何需要“商量著辦”?還因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捩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範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正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係和利益的方式演進。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一家獨大或者幾個大牌説了算的路,走不通了。
    國際秩序的調整,遊戲規則的演進,涉入其中的國家註定難以“皆大歡喜”。但正如那句蘊含智慧的古老諺語所言,風向轉變的時候,有人築高墻,有人造風車,區別在於是否有眼光和胸襟。
    有學者視2015年為“國際秩序變革年”,在這樣的年份裏,我們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更有腳踏實地的責任與擔當。不久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一份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基本遵循了中國提出的“四步走”框架思路。拓展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的合作路徑,完善中國—東盟、中阿合作論壇等多邊平臺,推動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以更加積極的作為,弘揚“商量著辦”的處世之道,踐行“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2015年,中國繼續踐行自己的承諾:“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特別是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説話”“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年初,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華舉行,全面啟動中拉整體合作機制。4月,中國同廣大亞非國家一道思考,如何讓“萬隆精神”煥發新的光彩。9月,中國和聯合國共同舉辦南南合作圓桌會、全球婦女峰會,宣佈設立國際發展知    識中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12月,習近平同非洲50國領導人及非盟委員會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規劃中非未來各領域合作。會上,非洲國家領導人這樣感慨:“對於中方提出的倡議,我們無從補充,因為就連我們沒有想到的領域,中方都已經幫助我們想到。”
    從“中國方案”到“中國行動”,世界看中國的眼神正在明顯變化。時事評論家扎卡利亞在《後美國時代》一書中評析:“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證這樣真正的全球增長。在這樣的國際秩序裏,世界各國不再是被控制者抑或旁觀者,他們將是參與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秩序。”今天的世界,正在朝著這樣的國際秩序邁進,而中國正是其中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力量。
    (五)有怎樣的胸襟,就能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
    “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説過,中國以自己特有的視角來觀察現實,陰陽平衡、尊重智慧、眾生平等的理念被視為理所當然。以整體意識、全球思維、人類情懷打量這個世界,正是中國的大國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哲學,“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講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稟性,強不淩弱、富不侮貧的民族文化,在這種尋求和諧共存的世界觀念中,不會出現當代西方關於“歷史的終結”和“文明的衝突”的描述。當國際格局的變化為中國提供了難得機遇,凝聚古老歷史文化的東方智慧,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內涵。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主動發掘中華文化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著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這其中,“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深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性符號。
    葡萄牙歐洲事務國務秘書布魯諾·馬薩斯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認為“一帶一路”將開創歐洲振興時代,標題就是《我們都是“歐亞人”》。2015年,正是“一帶一路”構想完成規劃並啟動實施之年。在歐洲,英國探討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計劃和“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與“一帶一路”對接,德國協調建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對接機制……在亞洲,中韓推進“四項發展戰略”對接,中蒙商定“絲綢之路”與“草原之路”對接,中越磋商“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一年來,中國已同20多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一帶一路”建設得到廣泛認可、深入推進,體現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謀求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有學者指出,當今世界最激烈的競爭,是制度性權力的競爭。全球治理重在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國際制度的確立。在公正、平等的規則下互利共贏是各國所需要的。但目前,佔世界總人口七成以上的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國際話語權與自身規模不相匹配,西方國家對於長期擁有的國際事務主導權“戀戀不捨”。唯有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才談得上國際關係民主化、法治化。
    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成立,開創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提升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過去的一年,中國利用國際話語權上升的機遇,主動參與規則制定,以積極作為促進國際體系向相對均衡方向發展。西方觀察家指出,“世界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新現實,那就是中國現在可以制定規則了”。
    這個來之不易的“新現實”,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今年2月,在中國主持的聯合國安理會公開辯論會上,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熱烈支持和積極響應。會議總時長達10個小時,10余個國家外長專程與會,80多個會員國和組織的代表踴躍發言,現場座無虛席,會議規模之大、級別之高都創下近年來安理會紀錄。這個令人感慨的場景告訴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的中國主張,世界的事“商量著辦”的中國方案,已經贏得廣泛共識。
    有學者認為,國際舞臺上的競爭,最終比拼的是思想、是價值。回顧世界大國崛起歷程,都曾遇到三大難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表達自己。對於中國,認識自己,就是要認清自己的多重身份——東方文明大國、新興大國、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大國;成為自己,就是要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變成意識自覺與行動自覺;表達自己,就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觀念、闡明中國價值。
    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最大限度地實現共同利益與共同追求,堅定地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當代中國從自己古老的文化中汲取精華,為人類文明走向提交了一份“中國方略”。
    (六)我們處身的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小”。過去,天花病毒用了3000多年才傳遍世界各大洲,艾滋病病毒只花了30多年就肆虐全球;而現在,一個新的電腦病毒,不到3分鐘時間就能感染世界各地的電腦。
    在這樣一個普遍聯絡的世界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我們觀察和規劃改革發展,必須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從這樣的角度考量,內政是外交的基礎,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必須將中國當作全球化體系一部分來治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未來中國五大發展理念,“開放發展”正是其中之一。
    2015年是中國深化改革之年,也是擴大開放之年。與20多個國家簽署産能合作協議,初步形成覆蓋亞、非、拉、歐四大洲的國際産能合作佈局;國家領導人出訪的步伐,帶動高鐵、核電等項目邁出國門。銳意進取的中國外交,極大拓展了我國的外部發展空間,促進了與眾多國家的合作,為國內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外交紅利”背後,內外相連、國民相通。2015年,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生效,關稅大幅下降,進口商品降價了;持人民幣“走天下”,對無數中國人來説將不再是夢想;多國調整對華簽證政策,赴英國、美國、智利等國更便捷;我國與英美拓寬人文合作,互派留學生數量進一步增加,出國留學的機會更多了……植根人民、胸懷人民、造福人民,中國外交才能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衝刺全面小康的“十三五”,需要我們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謀求中國的全面發展。
    從經濟角度看,我們利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加快自身發展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利用國際市場擴張增加出口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利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原有比較優勢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利用原有規則招商引資、促進發展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這五個“深刻變化”,是今日中國處理國內事務不可或缺的視野。
從政治角度看,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當一些人在國際秩序問題上肆意衝撞,當一些人在朝著有損地區安全穩定的方向步步突破,當一些人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不斷發起挑釁,當中國需要的和平不再僅僅是“家門口的和平”,深諳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智慧的中國人明白,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才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成功的政治領導人必須在參與國際事務與可用資源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兼顧對外承諾和國內需求。”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奮發有為,其背後有對世界前途命運的自覺擔當,也有對國家民族未來的主動把握。
    (七)今年7月,冥王星向人類揭開神秘面紗。上演“星際穿越”的探測器,名為“新地平線”號。當我們能夠飛躍48億公里, 觸碰到太陽系盡頭之時,地球上的人類社會,也呼喚著一條全新的地平線。
    過去的一年,中國在探索中完善發展之路,世界在調整中孕育全新變革;未來的一年,中國將展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征途,世界將推開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大門。
    非洲有一句意義深邃的諺語:“地球並非祖先給我們的禮物,而是後代交由我們保管的寶藏。”站在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交匯點,為了我們共同的美好未來,中國願與世界一道,凝聚新的力量、激發新的變革。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