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地方兩會展現新理念新作為

2016-02-02 07:4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地方兩會上,各地政府的施政綱領、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反映出發展理念更科學、發展目標更合理、發展思路更明確

擅自離會一小時以上視為無故缺席的“一小時緊箍咒”,通過微信公號查看議程和發言的“掌上兩會”……各地進入“兩會季”,令人稱讚的會風、提質增效的創新,頗受關注。然而,更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為改革計、為發展謀、為民生言的“兩會議題”。

在兩會這個參政議政的平臺上,與時俱進的“新”,求真務實的“變”,是一個重要特點。綜觀今年各地的兩會,“時代性”更加凸顯。GDP增速調整、轉型升級加快,是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要求;養老保障與全面二孩這“一老一小”的問題,是人口結構變化後的政策調整;治污、治霾、治“大城市病”,折射治理方式和路徑的轉變;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佈局謀篇全面小康,源於發展進入新的衝刺階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意味視野的開闊、格局的拓展。這些社會關注、公眾關切的熱點話題,商的是當下生活,議的是未來方向,背後是整個時代的潮涌脈動,難怪代表委員們會被“點燃激情”,一些地方“搶麥”“揮衣服”求發言,就是鮮明寫照。

發展目標上,“區間調控”取代了“速度情結”。例如,2016年GDP的預期增速,江蘇為7.5%—8%,浙江為7%—7.5%,上海為6.5%—7%……即使雲南的8.5%、寧夏的7.5%,也都在固定數字上加了“左右”“以上”的後綴。顯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地方經濟主動適應新常態。經濟增長的“區間”,也正是兼顧增長與轉型、應對壓力與挑戰的“空間”。

發展取向上,“追求數量”變成了“注重質量”。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參政議政,透出發展願景:北京聚焦“大城市病”,市委書記談首都變“首堵”的尷尬和“‘紅警’一拉,徹夜難眠”的壓力;福建念好“山海經”,充分認識到發展“丟了綠水青山最終會丟了金山銀山”;而甘肅聚焦簡政放權,要求放得下還要接得住……中央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各地根據實情對接,都是在“品質”上下功夫、做文章。

“變則通,通則存,存則強。”不是不要經濟增速,而是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速度;不是不要體量增長,而是要有質量的經濟結構調整。速度的轉變和質量的提升,都是要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常態下“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總體看,地方兩會上,各地政府的施政綱領、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反映出發展理念更科學、發展目標更合理、發展思路更明確。

新理念,還要配合新作為,才能實現新開局,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治理智慧,也是代表委員可以建言獻策之處。以處置“僵屍企業”為例,這是化解産能過剩的“牛鼻子”,是必須要做的手術。然而,倘若一聲令下就“關門大吉”,會不會出現職工失業、會不會引發社會風險、有沒有社會托底保障?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們從各個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更提示執政者從整體上、在全局中考慮問題。

“如何鑿開冰面?那就先用錘子集中敲打一個點。”“改革”是破冰的錘子,“改革落地生根”就是集中用力的那一個點。甘肅對接國家房地産去庫存政策,制定落戶城市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保障範圍的政策;廣東逐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青海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建立農牧民進城購房和租房財政補貼政策……在不少地方,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成為“去庫存”的重要手段。讓新理念落地生根,正需要借助改革之手,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份是“政府工作報告”,一份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前者是總結,後者是展望。今年各地的兩會上,這兩份重要文件有著繼往開來的意味。站在“十二五”與“十三五”的交匯點,來自全國各地的好聲音,正在匯聚成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滾滾春潮。(李洪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