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真求實、突破陳規、越挫越勇——北京團人大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精神

2016-03-09 21: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 王卓倫、丁靜)“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今年全國兩會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這一內容讓北京團科技界的人大代表們興奮不已。他們紛紛表示,強化科技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必須在全社會培養起科學精神。

為真求實,科學精神為依託

“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塑造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説,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核心是要有新技術作為新的動力。

“科學精神的第一要義應該是為真求實,因為科學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科學的每一個結果都是可實驗、可檢驗、可重復的。同時,科學精神也是批判的、進取的,常問為什麼的。”方新説。

方新説,“十三五”期間的2019年,我們將迎來五四運動100年。五四運動倡導科學、民主,但百年來我們講科學知識多,講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不夠,需要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

方新的觀點得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所長張大勇的大力贊同。他説,談到科學,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科學知識。實際上,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更重要。

“相比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難普及得多。知識可以教授,但精神是一種傳承。”張大勇説。

張大勇説,歷史上,科學在我國是一種薄弱的存在,直到五四運動“賽先生”作為舶來品走入國人眼中,科學精神才被喚起。

“在我眼中,科學精神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性邏輯、實事求是。簡單來説,就是邏輯+實證。”張大勇説,這種精神,不只是科學家該有,普通人也是一樣的。因為,這種對“真”的追求,是人心底最樸素的存在。

突破陳規,關注行業新進展

“當有一天,創新像衣食住行一樣,成了人的必需需求,那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就形成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説。

“傳統教育強調中庸和一致,小孩子考試只要考會的範圍之內的知識就可以了,這就抑制了科技創新的原始勁頭。”鄧中翰説,培養科技創新,必須要敢於突破陳規,探索眼界範圍以外的世界。

1987年,25歲的巨曉林走出陜西農村,成為中鐵電氣化局一名普通的接觸網工人。如今,他是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近三十年來,他設計研發和革新工藝工法98項,創造經濟效益900多萬元。

“如果不能時時了解行業的最新進展,學習最新技術,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巨曉林説,一線工人最了解技術更新在操作層面的需要,擁有創新的動力和環境。因此,一線技術工人更需要加強學習、勇於創新。

“近年來,我作為人大代表,有意識地收集企業青年職工的想法。”巨曉林發現,企業青年技術工人最希望在企業長期、穩定工作。但鐵路行業技術更新快,不少技術工人因為知識更新慢或者學習動力不足,跟不上技術變化。

“一些技校為了確保學生就業,讓學生同時學習多門課程。比如鐵路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同時學習電力、變電、信號等多個專業,導致課程都不能學精。”巨曉林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找到自己適合的崗位,將這個崗位相關的技術搞明白、能上手,就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機會。

越挫越勇,敢面對“創新泡沫”

“如果説科技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那麼科技創新就是非常艱苦的。很多時候,吃了很多苦,可能都沒什麼成果。”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小珂説。

王小珂説,科技創新精神其實沒有聽起來那麼“高大上”,它和我們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

“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可能帶來淘汰過剩産能等一系列問題,但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方新説。

“很多滿懷科技創新熱情的人,投身創業大潮,最後以失敗告終,這種狀況很正常。鄧中翰説,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的過程,都會涌現大量的‘泡沫’,而正是因為這些‘泡沫’,優勝劣汰出了更好的技術,也積累了可貴的經驗,這對創新來説,不失為一件好事。”

“真正的科技創新精神,應該是寬容失敗的。創新一旦失敗,可能對投資者、研究者和創業平臺造成重創。希望今後,能形成相應的機制,讓失敗的創新資源,可以被再利用,鼓勵科研者、激發更多的創新力量。”鄧中翰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