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薛亮委員: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讓知識青年回歸
農業生産

2016-03-13 15:35 來源: 光明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乎國之命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研究員薛亮日前在接受光明網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糧食總産量持續增加,但存在品種結構産需脫節矛盾和囯內國外糧價倒挂等問題,糧食産業出現糧食産量、庫存、進口“三量齊增”現象。薛亮委員認為,糧食問題在現階段的供過於求和結構性短缺是並存的。要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於糧食高庫存的問題,薛亮委員説,這主要是因為用糧群體不儲糧了,農民不存糧,糧食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都通過市場購買糧食,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儲糧成本。不存糧,糧食的生産能力如何保障?薛亮委員認為,保護糧食生産能力,第一位重要的還是要保護耕地。保證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一個非常重的任務,所以對於耕地資源必須加以保護。不能在糧食表現多或者少的時候,就輕易的來減少耕地,破壞耕地,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實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針對目前大部分的從事農業生産的群體都是老人,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的問題薛亮委員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説,未來誰來種地?這是當前農業發展一個突出的矛盾。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怎麼改革?薛亮委員認為,一個就是體制的創新,一個是科技的創新。通過體制創新,推動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的發展。特別是像家庭農場,這一類的新型主體的發展,逐漸擴大農業生産的規模。實際上家庭農場的這种經營方式也會變成一種類似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在這樣規模化經營的情況下,年輕一代的有知識的青年,就會願意重新回到農業生産中間來。通過科技創新,採用大型的機械,採用先進的技術。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就不是傳統的方式去種地了,不是拿鋤頭了,而是用大型自動化的機械,並且可以通過電腦、網絡來實現智慧化管理。希望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讓年輕人重新回歸農業生産、加工等相關産業中來。(記者 袁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