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補短板 破瓶頸 謀長遠——兩會內外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農村圖景

2016-03-15 11:0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涂洪長、許雪毅、孟昭麗、郭圻)“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建設發展任務最為艱巨和繁重的農村地區,成為兩會內外各方關注的熱點。如何補齊扶貧脫貧的短板?怎麼突破轉型升級的瓶頸?怎樣讓農村越來越富的同時也越來越美?圍繞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與會的人大代表和“躬耕”于農村基層的幹部群眾,看看他們眼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農村圖景是什麼樣。

凝心聚力打贏扶貧攻堅戰

正值春耕時節,記者在福建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山格村看到,村民們已經三三兩兩在田間地頭揮鋤松土、積極備耕。

山格村黨支部書記陳文爵説,山格村離安溪縣城60多公里,人均不足半畝地,一度是以家家戶戶做鞭炮聞名的窮村,近年來淮山産業的勃興逐漸改變了曾經的貧窮落後面貌,現在全村淮山産值超過4000萬元,畝均産值是水稻的10倍以上。

“對於我們基層來説,扶貧脫貧的關鍵就是把‘精準化’的要求落到實處、細處。”福建省福鼎市扶貧辦主任滕建軍説,為此,當地對農村貧困戶提出了“五看”: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五看有沒病人臥在床,掌握盡可能詳實的情況,因地因人施策。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委書記周聯清説,扶貧攻堅是各級黨委政府立下軍令狀的硬任務,現在全市正聚焦貧困人口,逐戶摸清致貧原因,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方式方法,分類施策,全面推進,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確保在2018年保質保量完成既定任務。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騰蛟説,過去企業參與扶貧,往往就是給資助、幫招工。在新形勢下,要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以“滴灌”代替“漫灌”;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比如在貧困地區投資興建農副産品的深加工和物流基地,為農民舉辦農業新技術培訓、營銷知識培訓等。

全國人大代表、華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仲川説,扶貧攻堅離不開金融支持,當前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優化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中的金融資源配置結構,發揮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積極作用,著力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對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

想方設法破除發展“瓶頸”

促進農業規模經營遇到哪些體制機制“瓶頸”?村鎮建設怎麼避免“有新房無新村”?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如何加大扶持力度?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改善,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既有獲得的喜悅,亦不乏成長的煩惱。

福建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説,現在新農村建設有政策、有項目、有資金,但就是缺人才,專業人才和年輕人太少。沒有人才,項目就會荒廢,政策就會“空轉”。因此,當前一定要把年輕人的個人發展意願和農村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做到用産業留人、用事業留人,用發展的機會留人。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佳美集團公司工人謝利英説,在國家政策利好下,自己身邊的許多工友都有自主創業或返鄉創業的念頭,但資金、經驗、能力和社會資源又跟不上,希望以後農民工創業能有更多的政策助力和實用幫手。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説,發展家庭農場是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受制于土地流轉不規範等原因,包括家庭農場在內的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做不大、做不強。

焦念志建議,當前要儘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土地流轉的“頂層設計”,比如加快搭建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形成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價格評價體系、完善土地糾紛調解機制等。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黨支部書記林和星説,現在農村富裕了,但村莊建設規劃不足、有新房無新村、環境臟亂差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農村違法、違章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失控傾向。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強村鎮建設的科學規劃,引導調控農村各類建設行為。

多措並舉喚醒美麗“鄉愁”

石頭厝,是福建平潭特有的海島民居,島上漁民就地取材用花崗岩和火成岩建造房屋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一棟棟質樸堅實的石屋依山面海,構成了極富個性特色的原生態景致。

平潭白青鄉國彩村村主任吳炎生説,隨著居民外遷和城鎮化推進,平潭不少石頭厝成為“空巢”,日漸損毀衰敗。近年來,平潭把全島兩萬餘棟石頭厝納入規劃保護範圍,並引入台灣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和團隊,打造別具一格的石頭厝民宿旅遊産品,既保護了老民居的“鄉愁”,更帶動了當地農村的人氣和財氣。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平市市長林寶金説,新農村建設要避免大拆大建、過度硬化的誤區,要讓農村更像農村。為此,當地政府引導村民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兩層半、坡屋頂,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理念建設新房;對舊房改造修舊如舊,就地取材,展現自然古樸風貌和村莊歷史肌理;同時加大對傳統古村落、古建築的保護力度,注重發掘和修復村莊原有的文化符號。

閩東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黨支部書記王周齊説,新農村建設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把優秀文化的傳承和文明鄉風的培育抓起來。為此,柏洋村立足當地實際,把畬族文化與孝文化、廉政文化相結合,新建了孝文化主題公園、文化活動中心、廉政教育基地,不定期開辦道德講堂、孝文化講堂,帶領和引導村民講道德、講文化、講和諧。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曾靜萍説,保護“鄉愁”,不能淡忘了珍貴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強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今天,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方言藝術、地方劇種、民俗形態等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參與記者李慧穎、鄭良、宓盈婷、董建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