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規模養殖種植有序調減 農産品合格率全國領先
小規模養殖種植有序調減,農産品合格率全國領先
市民“菜籃子”三分之一靠本地
北京市日前召開“十三五”城鄉發展一體化整體規劃新聞發佈會。記者自會上了解到,2014年以來,北京市調整農業結構,轉變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小規模分散養殖的生豬、肉禽、水産等有序調減,菜籃子産品的供應穩定在總需求的1/3以上,農産品合格率也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北京市委農工委新聞發言人李海平表示,調結構轉方式是供給側改革很重要的方面。他舉例説,北京每年都有某一類別的産品價格比較低,這個現象很值得深思。“離城區這麼近,為什麼東西賣不出好價格,説明産品結構跟居民的需求有差距,流通方式還不足以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
調整産業結構因而成為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方向。經過兩年的調整,北京市種植業、養殖業結構獲得改善。生豬存欄量2015年比2014年下降5%,調出的主要是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小而散的養殖戶。同時,家禽出欄量也下降了11%。在良田調整方面,去年夏糧下降了10%左右,秋播的小麥麵積減少了將近30%。“這樣在佈局上更加有利於穩定産業結構,同時我們也劃定了基本糧田和菜田。”
種植養殖減少了,農民收入並沒有下降。李海平介紹,目前北京市農民的收入結構中,超過75%為工資性收入,農民的經營性收入佔不到10%,“在這10%裏,一産的經營性收入佔比例更低。所以調整結構對農民收入來説,不會有很大影響。”
“調結構轉方式絕對不會以影響農民的收入為代價。”李海平介紹,即便對於北京市30多萬從事一産的農民來説,通過調結構轉方式,讓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也會讓他們的産出更高。“調結構轉方式也不僅僅是為了更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更加符合包括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長遠看有利於産業發展,有利於農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然而,北京發展節水農業的這一調整與目前市場的菜價肉價上漲並沒有直接關聯。李海平介紹,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我們以生豬為例,北京出欄290萬頭豬,我們只調減了6%。而北京一年消費掉的豬大致應該在1200萬頭,下降的5%不足以産生影響。”早在北京市農業調整之前,就已定下“調糧、保菜、做精畜牧水産業”的目標。按照規劃,菜田將增加到70萬畝左右。“目前北京市菜籃子産品供應穩定在總需求的1/3以上,合格率也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記者了解到,經過農業大力度的“調轉節”,2015年全市農業節水4000多萬立方米,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們計劃再減少2億多立方米的農業用新水。”李海平介紹,首先將繼續調減給資源環境帶來較大壓力的不合理的供給結構。具體到今年,北京市將新增改善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農業用新水下降5%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1以上,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為適應市場需求,穩定首都菜籃子供應,北京市農業部門還將擴大優質安全農産品的有效供給,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引導農業生産經營單位發展預售式、訂單式等以銷定産模式及農産品個性化定制服務。(記者 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