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美科學家揭示寨卡病毒的基因進化過程

2016-04-16 13:5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華盛頓4月15日電(記者 林小春)中美科學家15日在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刊文指出,自1947年首次發現寨卡病毒以來,此病毒基因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這項研究有助了解為何寨卡病毒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症與其他出生缺陷。

為了解寨卡病毒的基因進化歷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41株寨卡病毒毒株,其中30株來自人類、10株來自蚊子、1株來自猴子。結果發現,雖然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但人類毒株與蚊子毒株存在很大不同。

研究還表明,非洲係毒株與亞洲係毒株也存在顯著差異。和從當前疫情中分離出的人類毒株最相似的,是1966年在馬來西亞蚊子身上發現的毒株,而不是1968年的尼日利亞毒株,這説明當前的毒株可能是從亞洲係毒株進化而來。

負責研究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程根宏告訴新華社記者,2007年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與2013年法屬波利尼西亞也曾暴發寨卡疫情。他們的研究顯示,1966年的馬來西亞毒株很可能是密克羅尼西亞毒株和法屬波利尼西亞毒株的“老祖宗”。

研究發現,當前流行的毒株與法屬波利尼西亞毒株更相近,這意味著現在流行的毒株很可能直接來自於法屬波利尼西亞。這一結論與今年3月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結論相似,即寨卡病毒很可能于2013年5月至12月間,由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航班攜帶進入巴西。

最新研究還顯示,亞洲人類毒株與非洲蚊子毒株之間存在最大差異的是一個病毒關鍵蛋白,這説明病毒結構可能發生了變化。程根宏説:“這些變化至少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寨卡病毒能在美洲人口中快速傳播,這些突變可能使病毒更有效地複製,逃避免疫反應並侵入新的組織。”

研究人員將繼續分析現在流行的寨卡病毒毒株,尋找潛在的藥物和疫苗研製標靶。程根宏説:“我們希望這項工作為科學界加速對寨卡病毒的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在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及2013年法屬波利尼西亞寨卡疫情暴發前,寨卡熱病例只在非洲與亞洲有零星發生。這種病毒不僅可以通過蚊子叮咬傳播,也可通過性行為及母嬰傳播。雖然絕大多數感染者病情溫和,但孕婦感染後有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症與其他出生缺陷,這改變了人們對蚊媒病毒的傳統認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