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滬滇探索産業扶貧“造血”新機制:讓“血液”良性循環

2016-10-11 19: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0月11日電(記者 李榮 楊靜)在滬滇兩地採訪,對於滬滇協作扶貧的探索,幾乎得到了相同的觀感和結論:早已越過“輸血”階段,穩定建立了“造血”新機制,並且讓“血液”良性循環起來。

在上海對口幫扶的雲南寧洱縣,有一家華宜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這是滬滇合作的一個成果。公司總經理徐建華説,不僅公司可以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而且更能與村鎮上的菌包種植戶形成共同體。“公司按照‘成本價+補助’的形式向農戶提供菌包和技術,木耳種植出來後,公司按照保護價全部收購。”同時,在滬滇合作中共同開拓市場。

這就是“讓血液良性循環”的造血機制的“落地”樣本之一。小衝子村農戶郭成書一家,就是跟著公司種植黑木耳受益的種植戶之一。兩年前,他開始試種黑木耳,沒想到當年就見效益了,扣除菌包的費用,凈賺了7萬元錢。

最近,第四屆“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在上海舉行。面對來自東盟各國的“村官”代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姚海介紹説,雲南與東盟多個國家相鄰,經貿往來頻繁,同時也是上海的對口支援地區。近年來,滬滇在小額信貸金融幫扶、“公司+合作社+農戶”利益捆綁機制等産業精準扶貧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根據滬滇兩地扶貧和合作部門的相關統計,自1996年9月滬滇建立對口幫扶協作機制以來,上海累計在雲南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超過3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近8000項;經濟合作項目1950多項,上海企業實際在滇投入合作資金645億元。

雲南省扶貧辦副主任羅曉平介紹,近幾年來,滬滇雙方企業、園區、行業協會等,率先實現了由“幫扶協作”到“合作共贏”的轉變,合作範圍覆蓋了現代農業、生物醫藥、能源礦産、基礎設施、文化創意、電子科技、旅遊金融等眾多領域。

以姚海在向東盟“村官”介紹情況時提及的“小額信貸金融幫扶”為例,“合作共贏”機制的探索就變得十分具體了。“血液的良性循環,形成了金融信貸所需要的信用,而信用又形成了新的血液循環,這才是真正的造血機制。”區域合作專家徐長樂這樣認為。

來自雲南省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從兩年前開始,上海金融機構在雲南富寧縣的農戶自立服務社累計為6700多戶農戶發放貸款6500多萬元,重點扶持羅非魚的養殖産業,當年就實現漁業年産值2700萬元,受益群眾超過3.7萬人,而貸款的發放,也讓上海企業得到了合作的實惠。

在“金融造血”中,上海太平洋保險集團正在雲南普洱市探索針對咖啡種植戶實施“安心農保”,一方面使得咖啡種植戶能“旱澇保收”,一方面也為政策性和扶貧式保險“探路”。

還有一個創新也不能不提起,在上海中心城區的商圈裏,建立了新型的對口支援開放性服務平臺“雲品中心”,匯聚各類市場主體,為雲南農特産品進入上海市場提供質量品質監控、物流倉儲、結算融資、渠道銷售等一條龍孵化服務。這種“平臺式、市場化扶貧”的“造血”新探索,也被各方看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