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哈爾濱加快創新驅動從“製造”轉向“智造”

2016-12-03 16: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12月3日電(記者 強勇、閆睿)作為全國“智慧城市”試點、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近年來哈爾濱把創新驅動當作經濟轉型、後發爭先的核心,通過政府搭臺、“市校聯姻”、改善發展環境等方式,變自身科技創新優勢為發展動能,加速産業結構從“製造”向“智造”轉型。

創新引領老工業基地産業升級

12月的哈爾濱天寒地凍,但在哈爾濱電氣動力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車間裏,數臺出口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的1000MW軸封主泵機組正在加緊趕制。公司總經理仲維濱説,卡拉奇核電站屬於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工程,這批泵組將於2017年交付。

在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當地骨幹企業,面對傳統産業發展壓力增大、新興産業正在培育的轉型期,不少企業以技術和創新引領,闖出了廣闊天地。

佔據國內1/3電站鍋爐市場的哈爾濱鍋爐廠,是老牌國企創新求變的代表。圍繞國家推進清潔能源要求,哈鍋在超低排放、二次再熱節能領域走在世界前沿,多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産品成為“綠色煤電”標桿。今年以來,哈鍋銷量、利潤均同比增長約10%,訂單已排到2018年。

由機器人、新材料領銜的新興産業正在加速發展。在投資1億元成立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一款噴塗自動化機器人設備正在運行。通過模倣成熟工人噴塗流程,它將噴塗質量提升40%。集團副總裁蔡德章説,依靠先進的機器人研發平臺,集團成立1年半就吸引博士、碩士300余人,人才流動出現了“南雁北飛”。

“市校聯姻”釋放大學院所創新潛力

哈爾濱擁有高等院校49所,科研機構500余個,科技實力居全國前列。科技優勢如何變為發展優勢?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傑給出答案:瞄準科技資源富集的大學院所精準發力,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進行長效合作,搭建各類研發、創業平臺。

2012年,哈爾濱市科技局首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試點,每年投入1000萬元支持創新轉化,目前與其他院校合作已全面展開。

“市校聯姻”模式下,哈爾濱提供各種服務、資金支持,使高校團隊在註冊公司後仍可把精力放在研發上。近兩年,僅哈爾濱工業大學就有30多個創新項目由教師轉化實現創業。

“過去一些社會資本擔心風險,對不少創新項目初期轉化有顧慮。”蔡德章説,市校合作後,政府強化示範作用,機器人集團即由政府出資、推動高校創新落地。待項目轉化收效,社會資本自然會跟進來,形成倍數效應,帶動共同創業。

通過大範圍“市校聯姻”,高校畢業生因獲得發展平臺而選擇留在當地,同時也引導和鼓勵一批科技人員主動創新創業。2015年,哈爾濱新增科技型企業856戶,其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佔到1/5。

改善軟環境營造創新“好生態”

有位大學教授對註冊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時曾遭遇的一件事記憶深刻:辦手續時要哪些材料不一次性告訴你,跑一次説一些,整個註冊辦下來花了20多天。“這種情況現在少了。”他説,有時夾個公文包就能把事辦妥。

這些變化得益於2014年以來哈爾濱開展的優化審批事項流程和權力流程圖。市本級355個事項細化為699個,辦事路徑更明確,梳理出權力運行流程和一次性告知單,極大壓縮了時限。

哈爾濱市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軍説,哈爾濱把服務企業的行政權力對應落實責任,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設定“追責情形”。2015年有1311名不作為、慢作為公職人員因此被行政問責。目前,全市39個政府部門全部完成權責清單,政府事權大幅精簡52.5%。

哈爾濱市人社局人才工作處處長杜忠家説,大處室改革後,原來的人才流動開發處、外國專家工作處等4個處合併為一個人才工作處,企業辦事“走廊”縮短。

“發展環境好了,對留企留人就有吸引力了。”留法歸來的布衣佰軟體技術有限公司CEO潘聰説,他已説服幾位在歐美的大學教授,將歸國一起研究衣服、鞋子的數字化智慧製造和轉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