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書香社會不能靠數字堆砌

2016-12-30 14:5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董建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向社會公佈《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推出約3000種重點主題出版物,全國將推薦3000家“書香之家”、500個“書香之村(社區)”等,為打造“書香社會”提供了量化指標。量化要求是抓落實的重要方法,但運用不好就會成為虛而不實的政績招牌。關鍵要看數字背後有多少幹貨。

全民閱讀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閱讀。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14年以來,“倡導全民閱讀”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推動全民閱讀”,並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我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公共文化服務更應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為準則,帶動全民閱讀的氛圍,讓讀書涵養我們民族的文化氣質和自信。

不容回避的是,在推動全民閱讀過程中,一些地方提供的文化産品與百姓需求錯位現象屢見不鮮。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下鄉常年“換湯不換藥”,無非是幾部舊戲、幾場舊電影;一些農家書屋提供的書籍不對群眾的路子,西北旱區擺放的是水稻種植書,以漁業養殖為主的地區卻擺放著牛羊養殖的書籍,供需南轅北轍。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相脫節,必然導致麻將桌熱熱鬧鬧,圖書屋門可羅雀的景象。

文化供給不接地氣,表面看,是因為一些部門創新能力弱,服務意識不強,根由卻是形式主義問題。比如建農家書屋、辦文化下鄉等項目,一些地方單純湊數量,不斷“吹政績”,應付上級考核,群眾期盼的好事被辦成了面子工程。更有甚者,在一些缺乏有效監管的地方,一些公共文化項目還成了一些人發財的“好機會”。

推動全民閱讀,必須祛除形式主義,擠乾“水分”留“幹貨”。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從群眾最現實的文化需求出發,在優秀圖書出版、合理配置圖書資源、改善閱讀條件等硬體上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集腋成裘,多方營造全民閱讀的濃郁氛圍,讓閱讀成為點亮生活的一盞明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