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把好生態化作發展優勢

2018-03-15 07:2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好的生態,不僅有助於發展第一産業,還是發展第三産業、助民增收的重要條件。

——馬正山代表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石迎軍代表

要真正理解“藏富於林”,看到發展林業在固碳釋氧、旅遊休閒等功能上的廣闊前景。

——丁貴傑委員

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應在規劃上做好頂層設計,並監督指導各地落實。

——蔣齊委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圍繞這一話題,代表委員們展開了熱議。

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青山綠水釋放生態紅利

在過去的5年裏,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森林面積增加1.63億畝,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近2000平方公里,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青山綠水釋放出的生態紅利正在讓更多的人受益。

“生態改善給人們帶來的直觀感受之一就是山青了、地綠了。”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蔣齊委員説,“從林地面積來看,現在規模確實在增長,生態屏障的效果在廣大北方地區凸顯。比如三北防護林,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方面都産生了很好的生態效益。”

生態發展帶來的美麗蝶變,正惠及千千萬萬的村莊。“過去垃圾基本靠風刮,村裏環境臟亂差。”安徽省潛山縣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代表説,“現在村裏到處可以看到綠色,山野遍是花園果林,河塘清澈透亮,村裏白墻灰瓦院落整齊,硬化道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過去的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

“綠色發展理念正在成為大家的共識。”雲南省貢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正山代表介紹,“過去雖然生態底子好,但由於群眾貧困、生態意識不強,不少村民不得不在陡坡開荒,對生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自全面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貢山縣把退耕還林與荒山綠化、水土治理、生態與環境修復等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充分結合農村産業發展,通過改種核桃等林木來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先得有好生態,才能有好的宜居環境,才能有好的發展條件,順序不能顛倒。”貴州大學林學院院長丁貴傑委員説,“要真正理解‘藏富於林’。林業經濟,靠採伐來套現,是最原始、最初級的,要看到發展林業在固碳釋氧、旅遊休閒等功能上的廣闊前景,這在未來碳匯交易、鄉村振興中能産生巨大的價值,我們應當讓更多人看到並理解這樣的價值。”

綠色産業不斷延伸,走出一條生態富民的發展路子

“發展林業也能産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可以探索多功能林業,可以選擇多用途樹種。”蔣齊介紹,比如寧夏、內蒙古等地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種固沙型飼料灌木林做林牧結合,或者選種山杏等有食用、藥用價值的樹,又或者在梭梭草上嫁接生産中藥材等。要説明的是,這些地區發展林業的土地,許多是本不具備耕地條件的荒漠,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多功能林業,能提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好生態不僅有助於發展第一産業,而且還是發展第三産業的重要條件。”馬正山表示,“不管是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産業項目,生態良好地區都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發展旅遊等第三産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些年貢山縣獨龍江鄉大力發展草果、重樓等特色産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富民相得益彰、共生共贏的新格局,讓獨龍族群眾逐步走上‘不砍樹也能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林下種植成為貢山縣群眾的富民産業。“好生態本身就是好資源,不管是林下種植還是發展生態旅遊,都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馬正山説,“有的村單草果一項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我知道的種植規模最大的一戶,4口人草果産業人均收入高達七八萬元,不僅實現穩定脫貧,還取得了高收入。”

綠色産業正在向各個角落延伸。“稀稀矮矮的小老松變成了花果樹,成片的經濟林賞心悅目,村子100多畝的皖國葡萄園,僅僅一個夏天,就能吸引上萬人前來採摘。村里正建設成為美麗家園、綠色花園、産業果園、農民樂園。”王紹南説。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河南省濟源市市長石迎軍代表介紹,林業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帶給大家一條生態富民的發展路子。在濟源,路通休閒莊園、玉陽山鴻潤農莊的苗木花卉成為亮點;邵原蘋果、王屋花椒等特色産業形成品牌效應;大峪小橫嶺林下中藥材種植等成為林下經濟亮點,全市林下經濟總産值6.2億元。

在實踐中創新機制,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前提是保護好綠水青山。”在採訪中,不少代表委員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要想真正實現綠色發展,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機制來保駕護航。

丁貴傑介紹,這幾年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提高了,但森林質量還有待提高。“要進一步提高森林的發展質量,建議將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研發列入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加大中央專項資金投入,加強現有中幼林的科學經營管理,早期林地要重視及時撫育,中期要加強密度調控,不能造完林就不管了。”

“跨區域、跨流域、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有必要落實到位。”丁貴傑舉例説,比如上遊為了保護好生態,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失去了很多傳統意義上獲利開發的機會;下游地區享受了生態紅利,比如得到優質的水,但並沒有因此給上遊足夠的補償。“建議對於流域的上中下游,可以省為單位,多省聯動,探索生態補償轉移支付。通過出境斷面水質監測,流域內約定好水質達到Ⅲ類,一旦達標,中游、下游地區要按比例給上遊一定的支付補償。沒有達標,則不給支付。”

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這與我國的生態紅線、資源利用上限等環境保護舉措緊密聯絡在一起,對哪些地方能做何種開發、開發到何種程度、哪些地方禁止開發,都會有明確的管理、約束。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應在規劃上做好頂層設計,並監督指導各地落實。”蔣齊説,“對於‘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我認為在計算和方法上還需要完善。這些辦法我們是從無到有幹出來的,在實踐經驗上還需不斷優化,才能構建相對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制保障。”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強化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建設,構築生態屏障。一方面增加社會化投入,通過引導鼓勵工商企業、社會團體以承包荒山、認養綠地等形式進行投資,開展生態旅遊、休閒養生為目的的森林生態園建設。另一方面,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引導群眾發展林下經濟、觀光農業等,帶動鄉村旅遊,打造田園綜合體,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石迎軍説。(記者 邱超奕 楊文明 楊倩 孫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