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告別千年轉場生活

2019-08-15 16:1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5日電(記者 丁建剛、郝玉)逐水草而居,沿牧道遷徙,風雪侵途,人畜困頓……漫長歲月裏,這是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過時至今日,這樣的艱苦轉場情形已日漸稀少。

8月中旬,正值牧區打草時季,走進地處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阿格達拉鎮,城市生活氣息迎面撲來:一排排褚紅色樓房映襯著藍天,相鄰的商業街裏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平直的柏油路四通八達,看不到牧人驅牛趕羊,老鷹卻不時盤旋在樓宇間。在這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北部的牧民安置點,800多戶哈薩克族農牧民住進小區,搬進樓房,告別了世代沿襲的遊牧生活。

33歲的庫麗森·加那特拜已經喜歡上“山下”的新居,83平方米的房間雖説不大,但被女主人打理得整潔明亮,電視、洗衣機、冰箱等家電歸置得整整齊齊。

庫麗森·加那特拜一家曾是新疆阿勒泰草原的牧民。過去,牧民跋涉在戈壁荒漠和山野林地間,每年從冬牧場前往春秋牧場,往返數百公里,有的甚至長達上千公里。聽起來充滿詩意的遊牧生活,實際上充滿苦澀。“我的祖輩以遊牧為生,每次轉場路上都要扎四五次氈房,風餐露宿,幾乎吃不到新鮮蔬菜,生了病也只能硬抗,孩子也上不了學。”庫麗森·加那特拜説,一旦遇到暴風雪天氣,轉場的牛羊傷亡慘重,牧民也常常身處險境。

和庫麗森·加那特拜的祖輩一樣,生活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哈薩克族牧民世代遊牧、居無定所,受自然條件制約,不僅生活水平相對偏低,而且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不少牧區兒童因為隨父母四處遊牧,難以像同齡人一樣坐進課堂學習。四季遊牧還造成超載過牧情形發生。一段時間裏,隨著不斷增多的牛羊啃食,新疆北部的草原嚴重退化,生態環境惡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下,新疆阿勒泰地區啟動了2817項目配套建設,哈薩克族牧民開始大規模定居。隨後,在國家支持下,新疆啟動了一系列牧民定居工程。2008年,牧民定居工程被正式納入國家規劃,新疆開始以人工草料基地為中心的牧民定居建設。各地在水土、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修建定居點,開發飼草料基地,讓牧民相對集中定居下來,同時開展配套的醫療、教育、文化、衛生建設。一批批牧民搬入新居,建起暖圈,種起飼草,不再頂風冒雪放牧牛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一批缺少住房和飼草飼料地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遷入城鎮社區,徹底放下牧鞭,開始務工、經商等,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

庫麗森·加那特拜分到的房子在四樓,“自己沒花什麼錢,政府還補貼了1200元搬遷費。”為了讓搬遷而來的牧民安居,阿格達拉鎮還引進了12家農副産品加工企業。在政府部門組織下,庫麗森·加那特拜和丈夫分別進廠務工,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有三四千元。

不用四處轉場,時間相對充裕,庫麗森·加那特拜又謀劃起未來,“看看能不能在鎮上開個店舖,銷售哈薩克族手工藝品,讓家裏日子過得更好。”

事實上,與庫麗森·加那特拜夫婦一樣,越來越多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正在迅速告別遊牧生活,向著小康生活邁進。根據《新疆實施牧民定居工程規劃》,在2011—2020年期間,新疆將有16.93萬戶、76萬多名牧民躍下馬背,過上現代、文明、舒適的定居生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