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須提升産業鏈水平——補齊短板 韌性更強

2019-09-23 07:1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須提升産業鏈水平——
補齊短板 韌性更強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增強産業鏈韌性,提升産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産業鏈。

何為産業鏈的韌性?現階段,我國産業鏈的韌性水平如何,增強産業鏈韌性還需補上哪些短板?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我國産業鏈完備,上下游配套能力較強

“分析一條産業鏈,前端包括研發、設計、採購、材料,中端有加工和組裝,後端涵蓋物流、銷售、品牌等服務。”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業經濟所副所長馮媛認為,所謂産業鏈的韌性,可以理解為在面對內外部風險和挑戰時,産業鏈各環節所表現出的維持自身系統穩定、防止斷裂和缺失的能力。

就企業來看,産業鏈的韌性體現在採購和銷售兩端的“可替代性”。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介紹。

在國家層面,“經濟全球化時代,為尋求資源最優化配置,一國的部分産業鏈環節往往分佈在國外,應通過多種策略儘量避免這些環節集中到一國或一家企業,以提升産業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形成足夠産業鏈韌性。”繆榮説。

從中國的發展實際來看,目前,我國整體産業鏈水平是否強韌?馮媛認為,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産業鏈分工,有效承接國際産業轉移,逐漸發展形成了産業門類齊全、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應該説,我國産業鏈完備,上下游産業配套能力較強,産業鏈韌性較高。”

同時,我國的産業鏈已逐漸形成自身獨特優勢,擁有面向未來的巨大發展潛力。“一方面,近年來平臺化網絡組織、智慧供應鏈不斷發展,催生了協同設計、協同製造等新模式,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和資源整合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燕表示,“另一方面,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和居民消費升級為技術應用帶來廣闊發展空間,不斷吸引國內外新的市場主體進入,激發著産業鏈各環節的活性。”

産業基礎能力較弱,仍有“斷鏈”隱憂

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産業發展水平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顯著增強,這就要求不斷增強産業鏈韌性,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平。

然而,對照産業鏈現代化的要求來看,依然存在較大的補足空間。李燕分析了産業鏈現代化的幾個主要指標:從産業技術來看,産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能自主可控;從供應體系來看,産業供應鏈靈活高效,具有較強抗衝擊能力;從控制力來看,本國頭部廠商具有較強垂直整合能力,能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從要素支撐來看,産業鏈要和技術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撐。

“當前影響我國産業鏈韌性、制約産業鏈現代化的短板主要是産業基礎能力較弱,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存在‘斷鏈’隱憂。”李燕説,另外,基於品牌、技術、關鍵資源和市場優勢的産業鏈控制力和影響力也尚未形成。

從外部來看,當前我國面臨綜合成本上升、比較優勢變化導致的漸進産業轉移和産能被動外遷的雙重疊加效應,馮媛説,增強産業鏈韌性、提升産業鏈水平,對拉動經濟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逐一“補鏈”

如今,我國製造業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具備較為強大的産業配套基礎和産業鏈生態優勢。在此基礎上,如何更進一步,增強産業鏈韌性,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産業鏈現代化和産業基礎高級化相互支撐,前者為後者提供豐富的應用需求,後者為前者提供技術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提出,要通過産業基礎能力再造和升級,從根本上提升産業鏈的核心能力。

從産業鏈本身來看,首先要識別短板,對“斷鏈”逐一“補鏈”。繆榮解釋,需要瞄準産業鏈中配置在海外且替代性弱的關鍵環節,重點攻克,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短期內,可以從市場、交易、法律等多個方面,增加供應商毀約成本,如以專利互換的方式獲得穩定的技術供應。”

長期來看,想方設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是核心。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朱明皓認為,應開展全産業鏈持續創新能力建設,打通産業鏈各個環節,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與之相配套,要開展政策全流程創新支撐能力建設,注重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協同配合。“同時,不妨鼓勵支持一些龍頭企業。”繆榮説,大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是産業鏈的核心,對整個産業鏈擁有強大的掌控力。通過政策引導,提升其在上下游産業鏈的主導性地位,將有助於基礎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應用。(記者 韓鑫)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