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介紹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2019-11-30 18:34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11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蘇克敬、副司長鐘斌出席發佈會,向媒體介紹了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在去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設立土壤生態環境司,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國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監督管理,組織指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土壤生態環境司蘇克敬司長,介紹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土壤生態環境司鐘斌副司長。下面,我先通報近期生態環境部幾項重點工作。

一、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10月28日至31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重點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並作出決定。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明確部署。

生態環境部把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和中央有關部署要求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政治任務,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制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著力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建設。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制定實施中央和國家機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二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曝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及整改情況。推進環保設施向社會開放。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規範健康發展。

三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執法司法制度。加快制定和修改長江保護、海洋環境保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監測、排污許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加大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懲處力度。

四是完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逐步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加快制定健全有利於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金融、投資等政策。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推動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開展大數據應用和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六是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著力培養選拔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

二、生態環境部與全國工商聯合力推動民營企業綠色發展

近日,生態環境部與全國工商聯聯合召開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交流推進會,進一步推動落實兩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在工商聯絡統大力支持下,將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嚴格監管與優化服務並重,引導激勵與約束懲戒並舉,持續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先後印發實施3份文件,對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等作出安排部署。天津、山東、內蒙古等11個省份生態環境廳(局)和工商聯出臺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或建立工作協調機制。

二是依法依規監管,營造公平環境。出臺統籌規範強化監督工作實施方案,將原有27項督查檢查考核事項減少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強化監督兩項。推動精準實施差別化監管執法。

三是減少審批許可,釋放發展活力。做好中央本級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的整合,該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全部下放。將環評相關的5項行政許可取消4項,僅保留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項。

四是加強幫扶指導,提供技術服務。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城市大氣治理,開展“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對長江幹流沿線和重要節點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派駐專家團隊進行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

五是傾聽企業訴求,穩定信心預期。在法規標準制修訂和實施過程中,廣泛聽取企業和行業協會意見。認真做好生態環境領域信息公開,鼓勵民營企業主動公開生態環境信息。

六是完善環境政策,提供支撐保障。推動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完成環境保護費改稅,健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大力推進綠色金融。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與工商聯合作聯動,把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作為政治任務,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企業關切訴求,發揚“店小二”精神,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以更加熱情的服務和更加有力的舉措,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綠色發展。

三、第二十一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在日本舉行

11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一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在日本北九州市舉行。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韓國環境部部長趙明來分別率團出席會議,交流了本國環境政策及最新進展,並就共同關心的區域和全球環境議題交換意見。

開幕式上,李幹傑部長髮表了題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主旨演講,總結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並介紹了過去一年來中國政府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紮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效,表示願繼續與日韓一道,圍繞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深化交流合作,用好包括“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在內的合作平臺,推動“中日韓+X”生態環保合作,將三國環境合作成功經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與更多合作夥伴分享。日本、韓國部長也分別作了主旨發言。

會議期間,三國部長審議了《中日韓環境合作聯合行動計劃(2015-2019)》實施情況,對工作進展表示滿意;聽取了青年論壇、企業圓桌會、城市脫碳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項目代表的成果報告。三國部長對中日韓環境合作的發展前景和未來方向進行了展望和探討,明確了包括生物多樣性、綠色經濟轉型在內的未來優先合作領域,通過並簽署了《第二十一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聯合公報》。三國部長還為中國的柴發合、日本的內田圭一(Uchida Keiichi)和韓國的李宗宰(Lee Jong-Jae)頒發了2019年度“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環境獎”。

下面,請蘇克敬司長介紹情況。

蘇克敬:謝謝主持人。各位新聞界的朋友上午好,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與大家就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進行交流。

土壤生態環境司是在2018年機構改革過程中,整合原環境保護部、原國土資源部、原農業部有關職責的基礎上組建的,職責涉及土壤、地下水、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三個領域。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這三方面工作的主要進展和成效。

一、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依法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針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薄弱的現實,按照“打基礎、建體系、守底線、控風險”的思路,依據《土壤污染防治法》,紮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在打基礎、建體系方面:

一是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生態環境部先後發佈實施了污染地塊、農用地、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三個部門規章;2019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自2017年開始陸續制定發佈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與風險管控技術規範,2018年6月發佈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二是紮實推進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主體工作已經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穩步推進,為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推動健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及支撐體系。組建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陸續成立負責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構。建設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與10個部委簽署數據資源共享協議,共同建立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平臺。

四是推進浙江台州等7個先行區建設和200余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與風險管控試點示範項目實施,為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探索管理經驗和技術模式。

在守底線、控風險方面:

一是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深入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三年排查整治行動,從源頭防控農用地土壤污染,保障糧食安全。積極配合農業農村部,做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試點等工作。

二是完善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範人居環境風險。各地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制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基本建立污染地塊準入管理機制。部署應用全國污染地塊信息系統,實現污染地塊信息從國家到基層多部門共享。

三是完善工礦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監管。各省(區、市)發佈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有序推進在排污許可證核發中納入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責任和義務。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搬遷改造過程中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二、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

發佈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聚焦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環境問題,推動攻堅戰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全國11個省份基本完成“千噸萬人”(日供水1000噸以上和供水人口在10000人的飲用水水源地)農村(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13個省份按季度開展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17個省份基本實現農村飲用水衛生監測鄉鎮全覆蓋。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十三五”以來,我部配合財政部安排資金222億元,支持各地實現10.1萬多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目標任務的77%。整治後的村莊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體系逐步健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梳理推薦適合農村實際的污水治理技術路線。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16個省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制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穩步推進。17個省份提前實現化肥使用量負增長,11個省份提前實現農藥使用量負增長,21個省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三、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穩步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

堅持強基礎、建體系、控風險、保安全,推動分區管理、分類防控,不斷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在制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規定。制定印發20余項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技術標準規範。

持續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初步掌握了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環境管理狀況。

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組織開展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包括地下水水源的水質監測工作。自然資源部和水利部初步建立區域尺度的地下水監測網絡。

“水十條”相關目標任務落實初見成效。全國1170個地下水考核點位連續兩年實現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的年度目標。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時代週報記者:《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經實施一年多了,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推動《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地見效?有何進展?

蘇克敬:《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8年8月31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堅持風險管控、分類管理,堅持明確責任、嚴懲重罰,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法律責任體系。《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壤污染防治無法可依的局面,為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提供了法治保障。

我部會同相關部門積極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

一是積極開展宣傳培訓。與全國人大環資委聯合召開土壤法實施座談會。利用電視、網絡、報紙、新媒體等多種渠道,積極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宣傳解讀,舉辦多期專題培訓班,推動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公眾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貫徹落實的自覺性。

二是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法規。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動解決突出土壤污染問題的實施意見》;正在研究制定建設用地、農用地土壤污染責任人認定辦法,以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及修復效果評估報告評審指南,計劃年底前出臺;在《土壤污染防治法》頒布實施前, 貫徹立法過程中突出強調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思路,制定出臺了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及一系列配套的技術規範。土壤法配套法規標準、制度框架體系基本建立。

三是紮實推進有關法律制度的落實。北京等14省(區、市)已公佈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涉及地塊340塊;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發佈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共計一萬餘家;完善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依法推進在排污許可證核發中納入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責任和義務;各地在環境管理中,依據《土壤污染防治法》查處多起環境違法行為。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法》普法宣傳工作,完善配套政策法規規範體系,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日常監管執法,通過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動凈土保衛戰取得實效,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請問生態環境部在農用地土壤治理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如何保障居民糧食安全?

蘇克敬:為了確保農用地環境安全,保障居民糧食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著重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強化污染源頭防控。近年來,我國先後發佈實施了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工礦污染防治;“十三五”以來,全國關停涉重金屬行業企業1300余家,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900多個,重金屬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實施後,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組織開展了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行動,共排查企業13000多個,確定需整治污染源近2000個。截至目前,已有近700個完成整治,切斷了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取得明顯成效。從日常工作調度和基層調研情況看,耕地周邊的工礦污染源得到有力整治,有效防範了耕地的污染風險。

二是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配合農業農村部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據了解,農業農村部牽頭組織在部分省(區、市)開展了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試點,及農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試點示範等工作,為推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探索道路、積累經驗。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通知,督促各地進一步分解落實任務,採取建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強化污染源管控、推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等舉措,推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今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現場推進會,進一步推動相關工作。

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主體工作結束後,我部配合農業農村部,督促指導各地依據詳查結果,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系統科學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前來看,到2020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的90%左右的目標預期是可以實現的。

路透社記者:在當前大氣和水污染攻堅戰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背景下,下一步是否會加大土壤污染的防治力度?有何具體措施? 土壤污染防治通常涉及巨大的資金投入,但地方政府往往沒有足夠的財力,企業也沒有足夠的動力,請問現在是否有土壤修復的財政支持機制?《土壤防治法》中提到將建立土壤防治基金制度,請問這部分資金投入每年有多少?政府將如何建立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投入土壤修復?

蘇克敬:首先我回答第一個問題,土壤污染具有長期性、累積性,順應土壤污染防治客觀規律,土壤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與水、大氣污染防治不同,沒有明確類似的年度質量類目標,但是從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安全利用的角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設置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要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的階段性目標指標。

近年來,凈土保衛戰得到紮實推進,取得積極成效,但是部分重有色金屬礦區周邊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依然突出,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依然存在,土壤污染防治任務仍然很艱巨。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力度,持續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一是協調督促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抓緊推進重點工作,確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如期實現。二是進一步夯實基礎工作支撐,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優化土壤環境監測網絡。三是深入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和土壤污染防治試點示範項目實施,總結推廣好的經驗,有效提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水平。四是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貫徹實施,持續完善配套的法規政策制度體系,有效落實法律規定,加強監管工作。五是積極謀劃“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好頂層設計。

關於第二個問題。説到土壤污染防治,首先要澄清一個片面的認識,就是一説土壤污染治理就是要花大價錢去治理修復受污染土壤的片面認識,不能盲目的大治理、大修復,還是應該堅持風險管控的總體思路,真正需要修復的還是小部分。比如從試點經驗來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可以通過調整種植結構來實現,過去種水稻,現在可以改種玉米、馬鈴薯、紅薯、高粱、葵花等不易吸收重金屬的農産品,或者蠶桑、棉花、麻類、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花錢不多並且能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

對一些輕度污染的耕地,可以通過採取調整PH值、採用低累積品種的措施,推動安全利用、保障農産品安全,每畝的成本在500-2000元左右不等,代價也不大。對工業企業用地,如果依然要作為工業用地,或者轉為綠地等,根據情況也不一定要進行治理修復。所以,對於受污染耕地,應以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之上因地制宜採取多種措施,確保安全利用;對於建設用地,應以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重點針對擬開發為居住用地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用地的污染地塊,因地制宜採取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

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財政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6年以來累計下達280億元,有力支持了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土壤環境監管能力提升等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設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範圍也包括支持設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下一步我們將配合有關部門推動相關工作,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投入土壤修復。

紅星新聞記者:針對寧夏中衛市騰格裏沙漠污染事件,最新調查結果如何?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劉友賓:不久前,有媒體報道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騰格裏沙漠邊緣再現大面積污染物。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于11月9日派工作組連夜趕赴現場,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做好調查處置工作,11月13日,生態環境部對中衛市環境污染問題公開掛牌督辦。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度重視,有關領導同志及時趕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理。截至11月25日18時,現場累計已清挖污染物129264噸袋,14個污染地塊中已有11個初步清理完畢,完成總清挖量的93.2%。已確定了地下水監測調查方案,正在建設地下水監測井,開展取樣監測分析。

為儘快消除環境安全隱患,生態環境部已責成寧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督促中衛市人民政府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續清污,科學處置。繼續抓緊組織對現場污染物進行清理,加快污染物屬性鑒定,制定污染物處置措施、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

二是全面調查,嚴肅處理。依法依紀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及時公開有關情況,依法依規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

三是舉一反三,排查隱患。開展騰格裏沙漠及周邊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大排查,堅決依法打擊環境污染違法行為,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封面新聞記者:請問目前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進展如何?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如何?結果何時發佈?

蘇克敬: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是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經國務院批准,由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衛生健康委(原衛生計生委)共同組織開展的,是土壤污染防治領域一項非常重要的“打基礎”的工作。

2016年12月,五部委印發《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2017年7月聯合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全面啟動詳查工作。本次詳查,包括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兩個方面。

農用地詳查是在已有調查基礎上,以耕地為重點、兼顧園地和牧草地,進行全面深入、重點突出、針對性強的調查。本次農用地詳查歷時兩年,共布設了55.8萬個詳查點位,採集分析了69.8萬份詳查樣品,全國約3.5萬人參與這項工作。工作過程中,從國家到各省(區、市)切實打破部門界限,充分共享已有的調查數據和相關基礎資料,充分發揮各部門專業優勢,認真做好頂層設計,共同研究建立統一的技術體系,共同開展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管,共同做好數據分析與成果集成。經過各級各部門工作人員及諸多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農用地詳查主體工作已經完成,目前進入總結收尾階段。詳查結果表明,我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部分區域土壤污染風險突出,超篩選值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的任務依然較重。目前,各地正依據本次詳查結果,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推動安全利用。

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圍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對土壤環境影響突出的73個重點行業小類來開展,主要集中在金屬礦採選、金屬冶煉、石油開採、石油加工、化工、醫藥製造、金屬製品、電池製造、製革等行業;調查對象主要是一定規模以上或一定生産年限以上的企業。目前企業用地調查工作正在按計劃穩步推進。計劃到2020年底各省(區、市)要完成企業用地調查工作。

關於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我們將借鑒國際國內的通行做法,在詳查工作結束後,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合適的方式予以發佈。

南方週末記者:生態環境部和央視聯合製作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請介紹一下有關情況?另外,請問去年警示片中反映的問題整改進展如何?

劉友賓:製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是中央領導同志親自指示、直接交辦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部署的有效舉措,也是持續深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抓手。

我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8年首次聯合製作完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並在韓正副總理2018年12月14日主持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上進行了播放,同時分送長江經濟帶11省(市),以警示促重視、以警示促落實、以警示促整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較好的效果。

2018年警示片共披露問題163個,截至2019年10月底,已完成整改84個,到年底預計可完成整改129個,其餘絕大多數問題正按時序要求推進,效果明顯。

按照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我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簽訂了警示片製作協議,形成工作機制,約定自2019至2022年,每年策劃、製作一部警示片,通過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11省(市)統一思想,真抓實幹,解決問題。

2019年警示片已于11月12日在安徽馬鞍山市召開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進行了播放,披露了152個生態環境嚴重違法違規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工作緊迫性、抓好問題整改發揮了重要作用。

後續我部將繼續做好警示片製作工作,並推動長江經濟帶11省(市)加快問題整改,將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各項舉措落實落地。

除了《2019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之外,最近我們還配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了《美麗中國》專題片,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反映了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

在這裡特別感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有關部門和地方給予的支持,希望更多媒體朋友和我們一起,一方面大力報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成效,另一方面也及時曝光一些突出環境問題,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請問當前土壤修復工作進展如何?有哪些成功案例?

蘇克敬:這個問題請土壤生態環境司鐘斌副司長回答。鐘斌同志主要負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請鐘斌同志。

鐘斌:《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土壤污染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的原則。根據上述原則,我們抓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規範標準,積極開展治理修復技術研發和試點,有序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完成風險評估並確認需要採取風險管控或者修復的地塊550多塊,其中已完成風險管控或者修復的地塊460多塊。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在浙江台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貴州銅仁等地區開展了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組織在全國實施了約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通過試點示範,在源頭預防、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地塊治理修復等方面探索了經驗,形成一批成功案例:

——在污染源頭預防方面,浙江台州對重污染行業企業(化工、電鍍等)的污水等各種管道和生産設施採用架空方式設計和建設;湖北黃石在原材料或固體廢物存放等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隱患的區域,採取多級防滲防泄漏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污染風險。

——在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面,浙江、廣西等地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實現土壤安全利用,浙江某地結合當地花卉産業發展需求,將數千畝受污染農用地改種花卉,廣西某地結合桑蠶養殖發展需要,將600余畝重污染耕地改種桑樹;湖南、貴州等地採用低累積品種、農藝調控等措施,如貴州某地對200多畝汞污染農田開展油菜低累積品種篩選,降低農産品超標的風險;江西、河南等地採用超積累植物,通過植物提取方式去除土壤的污染物,如河南某地試點在200余畝受污染耕地上種植景天、龍葵等鎘富集植物。

——在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方面,結合土地規劃用途,重慶等地探索了“源頭治理-途徑阻斷-制度控制-跟蹤監測”的風險管控模式、北京等地探索了“合理規劃-管控為主-有限修復”的安全利用模式、江蘇蘇州等地探索了“原位為主-控制開挖-防控異味”的修復模式等。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總結提煉和推廣各地好的經驗和做法,持續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修復的水平。

澎湃新聞記者:我的問題是關於大氣污染防治的,今年秋冬季,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特別提到將重點行業企業分為A、B、C三個等級,想問一下三級劃分標準是什麼?如何保證其公平性?

劉友賓: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們越來越強調依法治污、精準治污。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2019年7月26日,我部印發了《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首次提出了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重點行業加快升級改造進程,全面減少區域污染物排放強度。

《指導意見》從工業設備、污染治理技術、無組織管控、監測監控水平、排放限值、運輸方式等方面,對鋼鐵、焦化等15個重點行業進行績效分級,將重點行業企業分為A、B、C三個等級,本著“多排多減、少排少減、不排不減”的原則,在重污染天氣期間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原則上,A級企業從生産工藝到污染治理水平上,基本屬於國家一流、行業帶頭水平,是同行業企業升級改造的範例。我們還對重點區域城市已實現超低排放、具有鐵路專用線的燃煤電廠,予以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對工藝水平先進、污染治理設施高效的1萬餘家涉及新興産業、戰略性産業、民生保障類企業,納入保障類企業清單,不採取或僅在高級別預警下採取應急管控措施。

企業績效分級工作,按照“短板原則”執行,在評級時,需滿足該級別指標中規定的各項要求;當企業涉及跨行業、跨工序時,按所含行業或工序中績效評級較差為準。

目前,各地已完成企業績效分級及認定工作,相關結果將由省級相關主管部門公示。A級企業及保障、豁免類企業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將免除停限産措施、減少監督檢查頻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下一步,我部將堅持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細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標準,使應急減排措施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最大限度減少重污染天氣應對對人民群眾正常生産生活的影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我們注意到,國務院檢查組近日赴多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特別是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難點?下一步有何安排?

蘇克敬:200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不斷深化“以獎促治”政策,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累計安排專項資金537億元,支持各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目前共完成17.9萬個建制村整治,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近30萬套,2億多農村人口受益;其中“十三五”以來安排資金222億元,支持各地實現10.1萬多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十三五”新增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任務的77%。整治後村莊的“臟亂差”問題得到初步解決,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增強。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根據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生態環境部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推動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一是編制專項規劃。編制印發《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編制指南》,指導各地以縣域為單元,以污水減量化、分類就地處理、循環利用為導向,加強統籌規劃,指導各地根據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民俗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分區分類開展治理:靠近城鎮周邊的村莊,將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規模較大的獨立村莊或有條件的相鄰村莊,建設或聯合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位置偏遠、規模較小的村莊,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

二是制定排放標準。出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規範編制工作指南(試行)》,指導各地從實際出發,依照分區分級、寬嚴相濟、回用優先、注重實效、便於監管的原則,分類確定控制要求,制修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三是統籌污水改廁。指導各地將廁所糞污治理作為重點,納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採用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等模式,加強改廁和污水治理有效銜接:主要使用水沖式廁所的地區,將農村改廁與污水治理一體化建設;主要使用傳統旱廁和無水式廁所的地區,做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併為後期污水處理預留建設空間。

四是強化技術指導。聯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組成調研組,赴22個省(區、市)150個縣(市、區)的近400個村莊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大調研,總結典型地區治理技術路線,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手冊》,指導各地明確治理思路,選擇適宜的治理技術與模式。

五是抓好試點示範。指導各地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經驗做法,打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樣板。逐步建立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為管理主體、村級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確保設施“建成一個、運行一個、見效一個”。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強化對各省(區、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包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協調指導,確保2020年底前完成剩餘2.9萬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逐步推動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有外媒報道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請問您對此怎麼看?傾倒的海洋垃圾對水體環境影響如何?

劉友賓:根據生態環境部發佈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于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道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

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根據國際公約和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只有疏浚物、城市陰溝淤泥、漁業加工廢料、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天然有機物、島上建築物料、船舶平臺等7類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洋,可以説是“來自於海洋、傾倒于海洋”。而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垃圾廢物,主要成分有塑料袋、漂浮木塊、塑料瓶、玻璃瓶、飲料罐和漁網等,主要是來自於陸源,大部分屬於“産生於陸地、輸送到海洋”。

二是計量單位的混淆。廢棄物海洋傾倒的計量單位是立方米,而海洋垃圾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都是按照“個/立方米”的密度單位進行計量。

中國作為《防治海上傾倒廢棄物污染海洋的公約》(即《倫敦公約》)及其《1996議定書》的締約國,一直高度重視廢棄物海洋傾倒的環境保護管理,出臺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嚴格的廢棄物成分檢驗和評價程序,嚴厲查處各種違法傾倒不符合要求廢棄物的行為。根據多年的管理統計數據,中國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基本上全部為清潔疏浚物,僅有少量的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和天然有機物。

這裡,我還想介紹一下中國的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工作。中國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動環境無害化處置;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綜合防控示範;在煙臺、大連、日照等海濱城市組織開展海灘垃圾清掃活動,增強公眾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意識;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環境例行監測範圍,系統調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國際進程。我國自2007年起在沿海近岸代表性區域開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漂浮垃圾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對比全球其他區域,中國海洋垃圾污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中國將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維護全球海洋環境安全。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於很多記者朋友來講,可能是一個新的領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裏也有很多名詞術語,有一定的專業性。為了幫助大家了解相關知識,我們在“生態環境部”微博微信公眾號專門開設“海洋環境科普”欄目,向大家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名詞和科普知識,幫助大家更好更準確地報道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