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激發經濟蟄伏的潛能——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

2020-01-18 16: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激發經濟蟄伏的潛能——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

新華社記者韓潔、王雨蕭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站上新臺階,中國經濟如何進一步釋放增長動能?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未來該如何發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就此接受了新華社專訪。

“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上,未來釋放新的增長動能關鍵在於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把蟄伏的潛能激發出來。”劉俏説。

劉俏分析,按國際相關標準,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著中國距離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更加接近,這一指標讓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信心更足”。而從另一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增速基本與GDP一致,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很好。

成績來之不易,挑戰同樣不容忽視。2019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在劉俏看來,2019年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較大,但挑戰往往與機遇並存。以消費為例,雖然增長勢頭不如前幾年,恰恰表明工業消費品高速增長時期可能已經結束,未來推動消費增長的力量將來自服務消費,而這方面亟須補足的空白和短板還很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劉俏分析,這背後傳遞一個重要信號,基建投資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是穩增長的政策手段,但未來需要的新基建項目更多是與民生有關,是為了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也是我國部署加快老舊城區改造等新基建項目的意義所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劉俏分析,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GDP仍需保持一定增速。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很難再靠銀行信貸推動的投資驅動增長,未來增長動能要靠全要素生産率的進一步提升。

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並非易事,未來該如何發力?劉俏表示,一方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廣泛應用和數字經濟不斷發展,未來很多産業都存在數字化轉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在消費領域挖掘新動能,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我國消費佔GDP的比例,即消費率在未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佔比也會大幅提升。”劉俏認為,未來關鍵要通過産業變革滿足不斷提升的消費率,不斷改善消費結構,激活中國經濟蟄伏的發展潛能。

“隨著消費增長由工業品逐漸轉向服務領域,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對供給側提出嚴峻挑戰,企業要不斷提升産品和服務質量,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可以説,消費升級和産業升級是相互促進的。”劉俏説。

“激活蟄伏的潛能,也包含釋放出民營企業投資能力和投資意願,增強他們的信心。”劉俏説,伴隨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能轉換,民營企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經濟更需要新發展理念的指引。”劉俏表示,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善於化危為機,把國家戰略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效結合,加大創新投入,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加快轉換增長動能,未來中國經濟前景可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