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農事、新希望——夏收前田間新動態掃描

2020-05-17 07: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題:新農事、新希望——夏收前田間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記者陳先發、姜剛、于文靜、吳慧珺


安徽省潁上縣種糧大戶羅應利在查看地裏的小麥(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一年一度的夏收即將拉開帷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最新信息顯示,今年我國夏季糧油有望再獲好收成,預計産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糧食問題格外引人關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被各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安徽省渦陽縣保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鄧保林介紹農機準備情況(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農業科技廣泛應用,農業機械化、智慧化快速推進……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黃淮海小麥主産區等地看到,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響,一派忙碌景象,展現出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


在河南省浚縣的麥田裏,一台噴灌機在進行噴灌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雲端”種地 科技豐糧

眼下,正處於小麥收割前的灌漿後期,安徽省懷遠縣徐圩鄉種糧大戶尚躍每天通過手機實時監控著地裏黃澄澄的麥子,仿佛看著即將呱呱墜地的孩子。1公里外,2200多畝麥田遍地金黃、麥穗低垂,豐收在即。


在河南省浚縣的麥田裏,一台噴灌機在進行噴灌作業(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今年疫情為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産帶來挑戰,科技抗疫惠農成為新潮流。

“今年的麥子是近些年長勢最好的一年,預測每畝地能收1100多斤,比去年高100斤左右。”尚躍説,近年來,他成了“雲端”種地的“嘗鮮者”,實時在線觀測小麥生長情況,及時做好田間管理。“科技推動農業發展,咱也要跟上潮流才行。”


在河南省浚縣的麥田裏,一名農業技術人員在查看小麥生長情況(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目前全國冬小麥長勢良好。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14日發佈信息顯示,綜合各方面情況看,夏季糧油生産形勢較好,有望獲得好收成,預計産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收購量穩中有升。

在河南省鄲城縣胡集鄉種糧大戶賈雲飛看來,今年的豐收格外來之不易。小麥春管的關鍵時期,接連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現赤霉病的苗頭,田頭去不了、勞力不好找,多虧了“氣象微農”等在線農業田管工具及時指導,植保無人機上天,解了燃眉之急。


河南浚縣一名種糧大戶用手機操作噴灌機(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賈雲飛説,2000畝地,過去光噴藥需要近一週的時間,可能藥還沒有噴完,病蟲害就大發生了,現在四五台無人機一天半就完成了。

植保無人機、物聯網等“黑科技”,給傳統農業裝上了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逐漸成為田間管理的“標配”,開闢出科技穩糧豐糧的新途徑。

大田安裝高清攝像頭,地裏埋藏傳感器……在安徽省農墾集團龍亢農場,工作人員通過物聯網技術能觀測到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各項信息,以便針對性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精準農業用藥等植保作業,探索實踐了“減肥減藥、綠色增産”模式。


噴桿噴霧機在青島平度市蓼蘭鎮勝利村的麥田裏進行噴灑作業(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過去,小麥查病、查苗需要外地農業專家到現場實地查看。今年受疫情影響,雖然他們沒有到現場,卻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在網上開展‘遠程會診’,指導病蟲草害防治,小麥生産基本沒受影響。不得不承認,科技賦能農業之後,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龍亢農場負責人馬振輝説,“根據田間測産,預計畝産超過530公斤,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糧食增産主要得益於單産提高,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説,今年將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的示範縣、示範村鎮,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繼續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給農業生産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島平度市蓼蘭鎮勝利村,當地農機合作社的“共享噴桿噴霧機”正轉場準備開展麥田防治噴灑作業(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共享農機” 智慧麥收

距離河南全省麥收全面啟動只剩幾天,“90後”王連杰已經開始指揮調動起他的“鐵牛戰隊”了。王連杰是河南連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大學畢業後他直接回老家開辦了農機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有各類農機40多臺。

“大家對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很熟悉,殊不知,現在農業也有共享模式了。”王連杰熟練地打開手機上一款農機調度App,合作社裏所有農機實時位置、運行狀態及各地割麥需求一目了然。

“這就像一張‘找農機’的導航地圖,哪有農機、哪要麥收、甚至哪臺農機出現故障,如何調動附近農機趕赴支援,都可實時掌握、在線調度。”王連杰興奮地説著,“過去説麥收像打仗一樣,時間緊,任務重,但有了大數據信息體系,我們很多工作都能提前做了。”

王連杰的合作社現在就已經聯絡好了有需求的麥農,提前規劃好作業行程,只要麥子一熟便可按線路圖作業。


植保無人機在青島平度市蓼蘭鎮勝利村麥田裏進行噴灑作業(5月7日攝)。植保無人機噴灑1畝地用時不到2分鐘,1000畝麥田四五台無人機一天半就能完成。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現在棗陽九成以上的農戶都可以打個電話或發條微信就把農機服務迎上門,真是方便多了。”湖北棗陽市隆興園豐合作社理事長阮聯平感嘆著。他説,疫情推動了更多農戶去選擇社會化的農業服務,合作社租了6台收割機,5月15日一天就收完400畝小麥,在以往這些活至少要40人幹上10多天。

一邊洽談小麥收割協議,聯絡保養聯合收割機;一邊指揮著60台新秸稈打捆機運送進廠……麥收進入“倒計時”,安徽智慧鐵牛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衝忙得不可開交。

在馬衝看來農業生産也可以推廣共享模式。“例如,我們公司的16台植保無人機正在內蒙古執行飛防任務;即將投入戰鬥的170台收割機,可以為全縣的麥農服務。”

馬衝説,過去信息交流不暢,有時農民著急收麥找不到收割機,而機手卻四處亂轉,找不到活幹,現在調度農機,只要一部手機就能完成。“一台機器的作業地圖、作業合格率等多項指標都能在後臺實時監控,麥收效率大幅度提高。”


工作人員駕駛農機在安徽省農墾集團龍亢農場給小麥噴灑農藥(4月14日攝)。新華社發(黃博涵 攝)

“我們去年收割了1.4萬畝小麥,今年已簽訂1.8萬畝收割意向協議。”馬衝説,該公司的收割機已準備就緒,等待小麥成熟,即可投入“戰鬥”。

各地夏收“鐵軍”已經枕戈待旦。今年河南將投入聯合收割機18萬台以上,確保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8%以上。山東今年本省可用於麥收的聯合收割機數量17.2萬台。安徽計劃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台,機收率穩定在98.5%以上,力爭用10天左右基本完成全省小麥搶收任務。

按“單”索麥 線上銷售

安徽省潁上縣,微風拂過泛黃的麥田,在陽光的折射下蕩起了金波。種糧大戶羅應利端詳著麥浪喜不勝收。原來,他的1200畝地的麥子,在半年前就被一家麵粉企業高價“預訂”。

“若沒有訂單保障,我哪敢流轉這麼多地?”羅應利深有感觸地説,跟當地麵粉企業合作,種植企業指定的品種,並和企業簽訂回購協議,這是“老把式”的新嘗試,“沒想到這樣種出來的麥子品質優,效益也好。”

按照雙方約定,羅應利只種了一個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所有産出的麥子由縣裏的一家企業統一收購。跟過去自己種植的多品種小麥相比,種植優質專用小麥每畝可增收100元左右,1200畝就增收了12萬元。“麥農不愁賣,買家搶著收”。

提起過去種地賣糧,羅應利至今記憶猶新。過去種的品種既多又雜,麥子品質不穩定,也賣不上高價錢,虧本賣也不是稀奇事。如今不同了,等到收麥子,訂單企業的貨車到地裏把貨就拉走了。

預約收購、訂單收購也在推行中。山東、吉林等地通過創新服務舉措,鼓勵種糧大戶通過手機進行網上預約賣糧,方便農民售糧,提高收購效率。

供需對接、訂單生産,促進了優質小麥的種植。2019年,安徽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2298萬畝,佔小麥播種面積的53.4%,較上年提高14.4個百分點。河南2019年秋播優質專用小麥麵積達1349.7萬畝,較上年增加145.7萬畝。

一頭兒盯著農田,一頭兒盯著市場。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説,各地今年根據市場需求調優種植品種結構,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參與記者:侯文坤、宋曉東、張志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