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好貨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探訪一站式直播電商供應鏈基地

2020-07-09 21:0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題:讓好貨離消費者越來越近——探訪一站式直播電商供應鏈基地

新華社記者 高亢、高博、王雨蕭

今年以來,以網絡“直播帶貨”為代表的“宅經濟”蓬勃發展。企業紛紛觸網轉型,傳統行業積極探索直播“圈粉”,上百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土特産“代言”……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直播+電商”正從過去的小打小鬧、嘗鮮體驗,逐漸向主流發展。

“直播”帶來新機遇 商場轉型電商基地

來到河北石家莊樂城國際貿易城,從外觀看,這裡和其他傳統商場並沒有什麼不同。

記者走進貿易城裏一家直播供應鏈門店,款式多樣的服裝、各地特色零食、五顏六色的化粧品擺滿了貨架。佈局簡單樸素,商品種類齊全,乍一看,這裡更像是一家“超市”。

“直播機構、主播可隨時在店裏便捷地選擇各類商品,選好後拿著樣品就可直接‘直播帶貨’。”門店負責人于磊告訴記者,選貨、直播、發貨、倉儲、物流等直播電商需要的所有環節在這裡一應俱全。

據樂城國際貿易城電子商務總監楊傑介紹,2019年,貿易城開始轉型探索構建直播電商供應鏈基地。基地如今能夠提供電商供貨、直播帶貨、主播培訓等一站式供應鏈平臺服務。

記者在這裡看到了風格各異的直播間和直播供應“超市”,有的主播乾脆在貨架前架起手機直接開播,帶貨推銷聲、發貨打包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直播間內,主播彤彤正在手機前直播,向網友推介展示産品,她的同事們則在旁邊將分揀好的包裹打包發貨。

“大家往往只關注鏡頭前的主播,其實直播帶貨有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彤彤告訴記者,直播幕後還有助播、選品、訂單運營、倉儲管理等一系列重要角色分工,缺一不可。

“目前,入駐基地參與直播的商戶企業有230多家,電商帶貨日出貨30萬單左右,總貨值最高達3000萬元。”楊傑説。

渠道成本更低 好貨離消費者更近

“隔著手機想跟網友産生共鳴,既不能誇大事實,還得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産品亮點。”彤彤説,直播前研究和熟悉産品的準備時間要遠遠長于直播時間。

“産品質量和價格是關鍵。”彤彤介紹説,因為基地裏有供應鏈公司提供商品,她省去了大量去一線市場篩選商品的時間。

彤彤合作的供應鏈公司負責人王海彥表示,供應鏈平臺的作用是整合上下游,選出品質合格、物美價廉的産品,“環節越少,渠道成本降低,好貨離消費者就越近,消費體驗也會更好。”他説。

“我們組織採購專家深入全國各地,在貨源地親自驗貨,確保商品的品控、物流、售後等各項環節。”據王海彥介紹,目前入駐其供應鏈的産品有1000多個品類,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企業開始主動上門推介自己的産品。

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農産品出現滯銷等問題,部分供應鏈公司走進田間地頭,將這些農産品納入直播供應鏈,推動農産品實現標準化、電商化。

前不久,基地供應鏈公司為河北懷來縣葡萄酒品牌進行了專場直播,售出近3000單。一位葡萄酒零售店負責人感慨,“一場兩三個小時直播的銷量相當於實體店一年的銷量。”

河北省商務廳數據顯示,1至5月,河北省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1845億元,同比增長20.6%。

王海彥表示,直播電商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從4月份至今,他的公司直播帶貨量在成倍增長,以前一個月是十幾萬單,現在好的時候有上百萬單。

行業規範發展 激發消費新活力

樂城國際貿易城轉型“加速跑”並非個例。今年以來,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為促進直播電商發展出臺了各類産業扶持政策,推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

商務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宅經濟”成為市場熱點,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家居用品、廚具、健身器材等銷量同比增長超40%。

培育新業態的同時,直播也創造了更多新就業。據統計,僅直播間裏就産生了直播助理、選品師等14個新職業。去年一年,淘寶直播相關産業在全國帶動就業達400萬人。

社交新零售資深從業者、北京視銳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岩認為,網絡直播正在深刻改變商業流程和形態,成為企業營銷和數字化轉型“利器”。

直播電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刷單、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問題産生。近期,中國廣告協會發佈了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

“網絡直播營銷會越來越規範,發展會越來越有序。”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表示,規範通過指引主播、平臺、商家、機構等主體行為,助力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電視購物聯盟4月發佈的《2019中國電視購物行業白皮書》顯示,近年來直播電商快速發展,企業借助“直播+電商”減少營銷環節和成本,有助提升品牌認知度,為零售業帶來了多重發展機遇。

京東內容生態負責人張國偉表示,直播電商健康有序發展,新業態激發消費新活力,有望助力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加速“回血”,為經濟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