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介紹5年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

2021-12-07 21:14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時間:2021年12月07日 14:30
  地點: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
  主持人: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
  出席人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魏士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小華,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宋淩雲,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閔輝,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
  內容:介紹5年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5年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 續梅:

各位嘉賓,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來參加教育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是12月7日,大家都知道,是大雪節氣,同時對於我們教育系統來説,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5年前的12月7日,也就是2016年12月7日,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並且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年來,高校思政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的進展和成效?今天我們請來了多位嘉賓,來為各位作介紹。這些嘉賓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魏士強司長、高等教育司武世興副司長、教師工作司黃小華副司長、社會科學司宋淩雲副司長。我們還特意邀請了一位省級教育部門和一位高校的代表,他們是: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閔輝副主任,還有清華大學向波濤副書記。

下面,首先請魏士強司長介紹五年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工作的總體情況。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 魏士強: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5年前的今天,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教育部黨組帶領全戰線久久為功,紮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在這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作出了積極貢獻。下面,我重點圍繞以下兩個方面作一介紹。

第一方面,5年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進展和成效

5年來,教育部黨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照當時出臺的中央2016年31號文件,臺賬式推進落實9大類108項任務,持續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實踐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5年來,我們牢牢把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一主線,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出臺了關於進教材的工作指南,分段分科推進,覆蓋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37家全國重點馬院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並作為必修課程。緊扣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考察高校時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致信回信精神,通過“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校園巡講、網絡巡禮”“我們都是收信人”等活動,廣泛開展全覆蓋、全方位、全融合的宣傳教育。

二是切實強化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牽頭修訂《中國共産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召開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就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明確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等制定印發專門文件,推動高校著力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實施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質量創優工作,培育創建全國黨建示範高校20所、標桿院係199個、樣板支部1655個。統籌強化高校黨建工作聯絡員、組織員等隊伍建設,推動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學術“雙帶頭人”配備比例超過95%。

三是持續鞏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5年來,不斷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持續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文明校園創建為抓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典禮儀式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師生日常。結合新中國成立70週年、抗疫鬥爭、建黨百年等重要節點和重大主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主旋律,深入開展“青春告白祖國”“共抗疫情、愛國力行”等活動。今年,我們圍繞建黨百年,廣泛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音樂黨史”等活動,通過情景體驗、社會實踐、藝術展演、知識競賽等形式,引導青年學子重溫黨的歷史、感悟偉大力量、汲取奮進力量。

四是全面推進育人體系建設。5年來,我們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著力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十大育人體系”。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遴選8個省(區、市)、25所高校、92個院係開展試點工作,引導各地各高校把工作重點和目標落實在育人效果上。推動高校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詳細規劃了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等7大體系建設任務,督促各地各高校以3年為週期臺賬式推進落實。結合教育評價改革,推動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標作為“雙一流”建設、學科專業等評估重要指標,納入各類巡視督察、幹部考核重要內容。5年來,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轉化、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培育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400個,2021年相關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對思政工作表示滿意,給予了較高評價。

五是著力推動思政工作改革創新。5年來,我們注重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強化“大思政課”善用之,組織開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領導幹部上講臺、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等工作,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互聯互動。創新推動網絡育人,連續舉辦“一節一推選”活動,引導廣大師生創作了百餘萬件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充分發揮200個高校思政公眾號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統籌推進教育培養模式、管理服務體制和協同育人體系改革,推動校院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務力量下沉,創新打造新時代高校版“楓橋經驗”。

六是不斷加強隊伍建設。5年來,不斷配齊配強高校思政工作隊伍,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數量大幅增加。截至今年9月,全國高校專兼職輔導員共有21.87萬人,比2017年增加了7萬人,師生比達到1:171。培養培訓更加系統,鞏固完善“部、省、校”三級培訓研修體系,教育部層面每年線上培訓7萬餘人、線下培訓5000余人。5年來,共遴選産生30名最美高校輔導員和70名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調查顯示,約95%的學生對輔導員等思政工作隊伍表示滿意。

七是更加提升工作合力。5年來,我們堅持協同聯動,不斷強化工作合力。一方面,強化部內協同,教育部各司局和直屬單位明確職責分工、主動對接溝通,共同推進工作,形成了暢通高效的協同機制。另一方面,持續加強與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及中央媒體協作,共同打造了一批品牌活動,構建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圍。

5年來,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調查顯示,99.4%的學生認為“中國共産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廣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制度自信進一步增強。

第二方面,下一階段的主要考慮

面向新起點新征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聚焦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不斷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質量和水平。

一是抓理論武裝,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明年,我們將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工作主線,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加強系統謀劃。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集中專家學者、一線骨幹等力量,為師生提供理論問答和熱點解讀。黨的二十大召開後,指導高校迅速興起學習熱潮,形成“領學、研學、聯學、互學”的立體式學習氛圍。

二是抓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立德樹人走深走實。在鞏固經驗基礎上,推出並全面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構建面向新百年新征程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新格局。統籌各方力量,搭建各類具有重大牽引功能的平臺基地,為高校提供優質資源供給和豐富實踐載體。把育人工作各項政策和舉措落地落細到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

三是抓隊伍提升,深入推進思政骨幹隊伍建優建強。首先將按標準配齊作為工作底線,對沒有達標的地方和高校進行督辦,督促他們落實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將工作重點放在思政工作隊伍能力提升上,制定專門計劃、打造重大平臺,圍繞基礎性建設、提升性扶持和示範性獎勵等方面,為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優建強提供支撐和保障。

四是抓機制創新,著力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效高質。進一步推廣“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創新,擴大試點範圍,今年達到100所試點高校,2022年建設1000所試點高校,2023年力爭實現全覆蓋。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賦能精準思政工作,運用大數據分析找準工作切入點,聯通學生資助、心理健康教育、學業輔導等工作形成系統解決方案,切實推動精準思政落地落實。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魏士強司長,接下來請武世興副司長介紹課程思政工作有關進展情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 武世興: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五年來,高教司和各地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所有高校所有課程都擔負起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第一,全國課程思政建設系統推進

一是頂層設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成立了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統籌指導、部署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二是選樹示範。推出課程思政示範課程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30個,從“點”入手,抓“點”促“線”,以“線”帶“面”。建設10個課程思政資源庫,將優質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已建設課程思政優秀課程1400余門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3700多個。三是建強隊伍。組織舉辦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文理工農醫等不同學科專業參訓教師67萬。正在組建課程思政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各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

四是構建機制。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教學成果獎評審等,構建了多維度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建立了高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聯動、院係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第二,地方課程思政建設各具特色。

一是各地“動起來”了。北京、上海、湖南、重慶等省份召開全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會、研討會,天津、吉林、河南、山西等省份出臺本地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意見或方案,組建專門工作機構,統籌推動本地課程思政建設。二是示範“樹起來”了。山東、湖北、安徽、廣東、寧夏等省份開展課程思政系列示範項目選樹,推出一批示範高校、院係、專業、課程、名師和教學團隊等,形成了國家、省級、校級三級示範體系。

三是教、研“熱起來”了。黑龍江、內蒙古、四川、福建、甘肅等省份開展省級課程思政建設師資培訓研討、教學大賽、案例展演等,充分激發教師積極性。一大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紛紛涌現,據統計,目前中國知網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的文章累計發表量近1.6萬篇。四是保障“建起來”了。江蘇、河北、陜西、廣西等省份建立本地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等,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課程思政督導檢查、激勵約束等常態機制。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切實加強政策配套和經費支持,上海累計投入上億元,用“真金白銀”支持課程思政建設。

第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開展。

一是校校推進重特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制定工作方案,啟動實施“熔爐工程”“思業融合燎原計劃”等,充分發揮各校辦學優勢和特色。二是名師帶頭重育人。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院士、長江學者、教學名師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引發社會廣泛積極反響。三是優質資源重共享。如對外經貿大學牽頭組建財經類課程思政聯盟資源庫,同濟大學牽頭組建交通運輸類聯盟資源庫,華中農業大學牽頭組建農林類、南京理工大學牽頭組建軍工類、南方醫科大學牽頭組建醫藥類聯盟資源庫等等,各學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深入開展。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重點抓好分類推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資源共建共享等,縱深推動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武世興副司長。接下來我們請黃小華副司長介紹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有關進展成效。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 黃小華: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5年來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主要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高度重視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教育部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主要做法是“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正確方向,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持續強化。突出思想鑄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組織廣大教師開展系統化、常態化學習,狠抓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列為首要任務,做出全面系統部署。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把“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列為首要目標舉措。

今年年初,教育部黨組將2021年確定為“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年”,印發專項工作要點,提出一攬子工作舉措。以建黨百年為重大契機,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線,開展覆蓋全體教師的師德專題教育,並依託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師德師風建設基地,開展海外歸國青年教師國情教育研修班,引導廣大教師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師德師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

二是堅持制度先行,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全面建立。依法依規健全師德規範體系,2018年11月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教師職業行為規範,劃定職業行為底線。同時,印發《教育部關於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建立違規行為的受理處理和責任追究機制。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方向、工作重點、任務舉措,與“十項準則”共同構建起國家層面關於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體系。

三是堅持德法並舉,嚴管與厚愛導向鮮明樹立。全面加強教師日常教育引導,推進建設師德全員養成體系,不斷健全師德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勵懲處工作長效機制。突出以德育德,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連續開展教師中的“時代楷模”以及全國教書育人規模、最美教師、模範教師、優秀教師的評選表彰,涌現出於漪、高銘暄、衛興華三位“人民教育家”和張桂梅“七一勳章”獲得者以及李保國、黃大年、鐘揚、曲建武、盧永根、劉永坦等一大批師者典範。同時,嚴肅師德違規懲處通報,在教育部官網累計公開曝光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典型問題8批58件,形成長效震懾。督促各地各校對師德違規問題嚴肅查處,進行分級公開通報,做到“零容忍”。

四是堅持第一標準,推進構建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落實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招聘引進、職稱評聘、評優獎勵、聘期考核、項目申報等首要要求,嚴格師德考核,強化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研製《關於完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文件即將印發。著力健全聘用引進、培養培訓、評價激勵、專業發展、流動退出等管理機制,最大限度激發教師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引導教師提升業務能力,努力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健全工作體制機制,培育弘揚高尚師德、推進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貫徹落實,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完善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相互促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努力引導廣大教師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黃小華副司長,下面請宋淩雲副司長介紹高校思政課工作的進展成效。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 宋淩雲: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建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總書記多次對思政課建設做出指示批示,特別是2019年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身指導、親切關懷下,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堅強領導下,教育部黨組統籌指導、精準施策,制定成套政策舉措,創設全新機制平臺,提供有力資源保障,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各地各校擔當作為、務求實效。5年來,高校思政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廣大青年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高度認同,“四個自信”顯著增強,高校思政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充分展現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我給大家介紹幾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長效工作機制不斷鞏固。

政策供給持續不斷。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中辦國辦印發多份關於加強思政課、馬院建設的文件,教育部出臺系列配套文件,設立了高校思政課建設專項,思政課建設的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政策供給更加有力。

專項工作接續發力。2017年至今,部黨組相繼開展了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教師隊伍建設年、新時代創優行動、改革創新先行試點、大中小一體化等5個年度專項工作,形成穩紮穩打、層層遞進的良好態勢。

現場推進會效果顯著。2018年起,部黨組先後在上海、天津、北京召開思政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産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

第二,思政課教師隊伍發展壯大。

隊伍數量顯著增長。經過各地各高校不懈努力,近年來,全國思政課教師數量大幅增加,綜合師生比已經達到中央要求。到今年11月底,登記在庫的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其中專職教師超過9.1萬人。與2016年相比,思政課教師總數增加了6萬人,其中專職教師增加4.5萬人。

結構素質明顯優化。9萬多名專職思政課教師中,49歲以下的佔77.7%,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佔72.9%,具有高級職稱的佔35%。應該説,高學歷、年輕化已成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新特點。

社會影響不斷擴大。5年來,許多優秀思政課教師受到中宣部、教育部表彰,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多有報道。思政課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匯聚社會正能量等方面,日益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思政課工作平臺更加完備。

培訓平臺全面覆蓋。5年來,中宣部、教育部培訓思政課骨幹教師4800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從16個增加到34個,培訓量從每年的400人增加到4000人。舉辦了75期“週末理論大講堂”,收看量超過273萬人次。

展示平臺示範激勵。2019年起,教育部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已有近800名教師獲獎。剛剛結束的第二屆展示活動,直播觀看量超過25萬次。

管理平臺升級提效。教師信息庫、集體備課中心等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管理信息化水平,新設的思政課教師輿情監測研究中心,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基礎信息數據。

第四,思政課改革創新亮點紛呈。

集體行動效果顯著。2019年起實施的“一省一策思政課”集體行動,打造了一批省級品牌工作項目。湖南、四川、黑龍江、陜西、內蒙、雲南等把“一省一策”項目與課堂教學、教師素質提升緊密結合,普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大思政課”聲勢壯大。會同人民網分別以“抗疫”“四史”“9.18”“奧運”為主題,舉辦了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活動,觀看量超過1.5億次。

“後備計劃”精準培養。2018年起,教育部實施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後備人才培養專項支持計劃,累計增加近9000個博碩士招生指標,提升了後備教師的培養能力。

馬院建設快速發展。5年來,高校馬院由450余家發展到1400余家。中宣部、教師部重點建設了37家全國重點馬院,教育部支持建設200余家示範馬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馬院已成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

學科發展突飛猛進。目前,全國馬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由2016年的39個增加到104個、一級碩士點由129個增加到279個,學位點數量位居各學科前列,為推動馬院和思政課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我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宋淩雲副司長,接下來請閔輝副書記介紹上海市“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實施情況。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閔輝: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以來,在教育部指導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們發揮教育部、上海市部市共建機制優勢,全面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下面就有關情況作一介紹。

第一,以整體化、體系化機制創新破題。

一是強化省級整體統籌。全面加強黨對思政工作的領導,成立市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由5位市領導和22個委辦局負責同志組成,負責專門審議決策和統籌推進高校思政工作重大事項,省級區域整體統籌效能明顯提升。

二是堅持體系化佈局推進。橫向上創新構建“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體系,內圈抓課程、中圈抓校內、外圈抓社會協同;縱向上堅持大中小一體化,全面推進課程、隊伍、資源一體化建設,讓建設成果助力學生發展。

第二,以針對性、協同性舉措創新解題。重點介紹七項改革舉措。

一是以“思政課改革”引領學校育人。著力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突出課程協同。通過實施專項行動計劃,率先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本科高校全覆蓋,創新建設聚焦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課程群構架逐步形成、不斷繁榮。著力建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突出馬院協同。5年來,支持建成3家全國重點馬院,布點建設15家市級示範馬院,強化分類評價、協同發展的整體佈局,為思政課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著力推進思政課建設“優質均衡”發展,突出公、民辦高校協同。實施民辦高校思政課專項扶持計劃,不斷“抬高底部”,力爭思政課建設的省域“優質均衡”。

二是以“課程思政”撬動教師教書和育人並重。創新提出和率先實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不僅推動各門課在價值取向上與思政課協同育人,又為教師全員協同育人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上海課程思政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是以“易班網”服務全國大學生。在教育部的指導下,易班于2009年在上海誕生。不同往昔的是,今天的易班“芯”在上海,“身”在全國,已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加入共建的高校1774所,大學生實名註冊用戶2695萬人,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網絡協同育人空間。

四是以“文教結合”深化文化育人。打破圍墻,實施“文教結合行動計劃”,每年常態化推進近300場高雅藝術進校園,創新推出《望道》《錢寶鈞》等近20部原創校園“大師劇”,探索建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沉浸式思政模式。

五是以“醫教結合”做強心理育人。依託學生心理健康醫教協同機制,建設專職教師、醫院專家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暢通心理危機和精神障礙學生醫療轉介通道,健全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網絡,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干預轉介、康復治療的閉環系統,構建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育人長效機制。

六是以“教師思政”保障“三全育人”。在全市高校全覆蓋增配分管教師思政工作的校黨委副書記、全覆蓋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全覆蓋建立專門隊伍,率先出臺教師工作部標準,進一步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上海教育系統先後涌現了“人民教育家”“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等一大批受全社會認同的先進典型。

七是以“開門辦思政”融合校園內外。構建校際聯動、區校聯動、校社聯動、校企聯動等四個協同育人機制。全市2000多家社會場館成為“實踐課堂”,一批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成為“育人基地”,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成為“指導老師”。同時,上海市正在推進校外教育的地方立法,依法保障和弘揚社會各界承擔育人責任的良好風尚。

下一步,上海將對標對表中央、教育部新要求,進一步強化省級統籌機制和校級落實機制,鞏固好辦法、升級好做法,著力破解難點和瓶頸,整體推動上海高校思政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上海“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升級版,建設示範區。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閔輝副書記,最後我們請向波濤副書記介紹清華大學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的有關情況。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向波濤: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清華大學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教育部一系列部署要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下面,我主要介紹五個方面的工作情況。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思政工作頂層設計。成立黨委書記、校長任雙組長、雙主任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教師工作委員會、師德建設委員會,設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落實、院係主動作為、師生校友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大思政工作機制。召開全校思政工作會議和各院係專題工作會,以“1+X”方式全面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建設。出臺學校黨委意見和25項配套措施,制定思政工作體系建設臺賬,建立跨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協同性、實效性明顯提高。

二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三抓三促”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抓關鍵群體、促全體參與,形成全員育人自覺意識。書記、校長帶頭講授新生導引課、形勢與政策課,完善教育、管理、考評相關機制,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幹部職工管理服務育人的積極性。抓有效載體、促全面協同,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整合科研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推動形成育人合力。抓重要環節、促全線貫通,打造全過程育人體系。建立從入學到畢業就業的全過程培養體系,通過“第二成績單”全面記錄學生的各方面成長;堅持“充分選擇基礎上的重點引導”,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80%以上的畢業生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和地域就業。

三是注重思想價值引領,建設課堂內外一體融合的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必修課,設立思政實踐課,建立思政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推進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型教學和“翻轉課堂”,提升課程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一院一策”推進落實,組織跨院係“同行備課會”,推出“同行錦囊”,挖掘各學科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構建導學思政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導學互動全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育人作用。構建“社會大課堂”實踐育人體系。每年超過1000個支隊、1萬人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打造“鄉村振興工作站”“初心服務團”等品牌項目,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

四是大力弘揚“又紅又專”傳統,引導教師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實施新教師導引計劃,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專項行動,構建全週期教師職業發展體系。發揚“共産黨是先進科學家的光榮歸宿” 傳統,成立青年教師骨幹領航工作站。三年來,76名教師光榮入黨。強化“教書育人是教師第一學術責任”的理念導向,開展“新百年教學成就獎”“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老師”“研究生良師益友”等評選活動,廣泛宣傳王大中、趙家和、錢易等優秀教師事跡,引導教師成為“大先生”。

五是把握重要契機開展教育工作,鑄牢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拓展思政教育場域,打造參與式、體驗式實景課堂,結合國慶70週年、慶祝建黨100週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開設“國家意識與青年責任”等系列課程,廣泛開展主題黨團日、文藝作品創作等活動,讓師生在“我與國”“我與黨”的親身參與和體驗中接受生動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活動內容載體,融入理論性、價值性思想內涵。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拓展“雲思政”,書記、校長3次為5萬餘名師生雲端“同上一堂課”,輔導員工作、黨團班活動全方位上線開展。在11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中凸顯家國情懷,聯歡晚會中設立“致敬”“向母校報告”等環節,讓學生深刻感悟傳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傳統,自覺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

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向波濤副書記。我們六位嘉賓的介紹就到這裡,下面進入答問環節,看看記者朋友們有沒有問題。

新華社記者:

我們注意到,5年來,很多高校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系統化、模塊化和精細化,推出了創新情景教學、主題班會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請問教育部下一步還會有什麼樣的舉措,來使我們高校思政教育更加具有時代性和針對性?謝謝。

魏士強:

好,我來試著回答一下你的問題,首先感謝你的提問。關於這項工作,我想用這樣四句話來回答。第一,要精準對接需求。第二,要深化優質供給。第三,要完善落實機制。第四,要轉變教育方式。

首先是精準對接需求。我們要結合重大時間節點、重大主題等組織開展年度性調研和專項問卷調查,深入了解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精準把脈他們存在的思想問題、實際需求,了解真問題,把問題搞準以後,才能精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是深化優質供給。就是以建設重大平臺為牽引,堅持體系化建構、網絡化聯動、精準化供給,加快建立各類具有重大牽引功能的平臺基地,為高校培育時代新人提供優質資源供給和豐富實踐載體。比如,成立若干區域性理論宣傳闡釋平臺,聚焦正面引導、典型引領、錯誤思潮批判等重點,實時為區域內高校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理論問答和熱點解讀。還比如,我們可以設立立德樹人大數據賦能中心,運用大數據分析找準工作切入點,聯通學生資助、心理健康教育、學業輔導等工作形成服務大數據解決方案,為精準思政提供平臺和支撐。

第三是完善落實機制。要壓實立德樹人任務,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切實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標準,推動學校三級黨委書記聚精會神抓立德樹人工作。比如,我們要完善評價體系和預警監測,從行業影響帶動、推動區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先進標桿示範、學生全面成長等維度評估高校立德樹人成效,把握育人方向,並及時校準偏差。

第四是轉變教育方式。剛才向波濤書記説了,鹽融于水,是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教育方式是影響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要以學生樂見的方式,比如情景式、互動式教育;用他們易於接受的語言,比如體現時代性的話語;營造他們易於接受的氛圍,比如平等對話、互動參與等,來提供供給,使他們能夠在喜聞樂見、易於接收的情景和方式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短時間內強制灌輸和持續重復説教等方式,已不適合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強制灌輸,持續不斷的、重復的説教等方式,可以使學生短期內轉變一些思想認識,但既到不了學生血肉中,更進入不了靈魂,正如一棵樹長不好,出現一個大的結疤,樹的結疤還可以成為根雕等方面的藝術品,但是人的思想上長了結疤對學生健康成長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力求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我就回答這些。

南方都市報記者:

課程思政建設是要讓每門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教育部如何針對不同學科的專業課程,推動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另外,清華大學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謝謝。

武世興:

謝謝這位記者。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對於不同的學科專業來説,就必須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所以我們必須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從我們教育部來講,我們主要是從5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第一,通過政策引導。大家都知道,我們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在這個《綱要》裏面,明確要求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並且對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學、醫學、教育學、藝術學等七大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做了重點要求。

第二,做好示範引領。我們面向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推出文理工農醫各類型的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做到了學科門類全覆蓋。

第三,我們對老師進行培訓,來推廣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剛才我也説到,我們舉辦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邀請了文理工農醫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專家,來介紹他們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和做法,來解釋這些老師心中自己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疑惑和問題,跟老師直接交流。這樣的話,這些老師看到同一專業的課程是怎樣講的,舉一反三來講好自己的課程思政。

第四,我們做資源共享。剛才我也説到,我們建設了10個課程思政資源庫,把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形成了包括財經類、交通運輸類、農林類、醫藥類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系列資源庫,我們的老師都可以從資源庫裏看到課程怎麼講,怎樣來挖掘,然後來講好自己的課程。

第五,研製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現在我們正在組織100多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製這些教學指南,立足各個專業類不同的育人特點和育人要求,明確各專業類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重點、方法、評價,我們還要求每個專業類做一個代表性課程的課程設計,這樣可以幫助不同專業教師準確把握本專業類課程思政要做什麼、怎麼做、怎麼做好。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讓課程思政建設在不同的學科專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謝謝。

向波濤:

我來補充介紹一下清華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因為這是落實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推動過程當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在學校層面形成抓好課程思政的共同認識。在學校教學委員會下面設立了專門的課程思政委員會,也成立了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都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主任。通過全校教育工作討論會,就課程思政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研討,促進形成廣泛共識,大家共同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到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不能硬融入,確實要“如鹽在水”,在各門課程有機融入價值塑造的元素。

第二,全校聯動,分類別進行探索建設。一是構建“學校-部處-院係-教師”的四級聯動機制,明確各自的職責定位。針對不同院係的不同特點,實施“一院一策”的課程思政培育建設方案,現在已經有兩個批次的院係啟動了試點。二是針對通識課程、專業課程、體育課程、實踐課程等不同課程特點,進行分類探索,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形成示範效應的引領性課程。

第三,加強對教師的全方位培訓。推出了“同行錦囊”三分鐘音頻課,有100多個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供教師分享借鑒。形成一個全方位的培訓模式,就是“1+X”,每次面向教師的培訓,有1位部處代表宣講學校整體的制度方案,院係還有一線教師的代表來講具體的方法和相關經驗。

第四,改進評價,深入研究。在教師評價當中,全面實施“教學檔案袋”制度,把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材料,包括課程大綱、講義、作業等等,都納入到教學檔案袋。一方面使得對教師的評價更加注重教學、更加注重育人的權重,另一方面,客觀上也給教師提供了反思教學的機會,引領教師將課程思政切實融入到課堂的教學建設。同時設立了一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專項課題,來加強對課程思政規律的深入研究,持續推動提升課程思政的質量成效。

我就補充這些。

光明日報記者:

我們一直都特別關注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問題,5年來,這支隊伍規模實現了突破性增長,請問接下來在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方面有什麼具體的舉措和部署?謝謝。

宋淩雲:

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我們考慮是這樣的,思政課教師數量大幅增加,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總體上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近幾年是以年輕化、高學歷為鮮明特點,應該説是適應我們現在教學的需要。但是,也有一些教師的素質還需要提升。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要聚焦打牢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理論功底和提高教學能力這兩個重點,堅持系統性思維,建設共建、共商、共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著力解決教師教學能力和理論功底不足的問題。

有這樣幾項工作:一是做實線上教研。以設在中國人民大學的集體備課平臺為網絡支撐系統,建設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的線上“大教研室”,就是“中央廚房”。二是聚力資源開發。以我們正在建設的8個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中心為教學資源的開發系統,按照各門思政課的教學專題,開發建設教學急需的問題庫、案例庫、課件庫、示範教學庫等教學資源。三是專家諮詢指導,發揮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審核評估把關作用,為教學資源開發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四是實現個性化推送。對接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基礎數據系統,加強移動網絡平臺建設,為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提供具有權威性、科學性、時代性,符合教學需要的個性化教學資源。五是分專題輪訓,組織34個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每年分專題開展輪訓,將理論研討、方法創新、教學展示、觀摩研討融為一體,助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目前,我們各個子系統已經建成了,明年初我們將推進系統的集成,使教研系統建成運轉。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要善用之”,請問上海的“三全育人”思政體系在建設“大思政課”上是怎麼運作和保障的?謝謝。

閔輝:

謝謝你的問題。經過前期的建設,上海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以一體化的理念開展“大思政課”的建設,具備了有利基礎條件和工作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內圈上,大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重點提升思政課質量。同時,持續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以思政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程為輻射的高校課程育人體系,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各門課在價值導向上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在中圈,抓好校內各類育人元素與思政課的融合協同。比如,將黨史學習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思政課;又如,充分利用高校紅色資源、紅色校史,創新推出原創校園“大師劇”,以鮮活的形式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又比如,在易班網絡平臺建設思政課教學和互動空間;還比如,引導學生社團成立”大學生理論宣講聯盟“等,讓學生在”學中講、講中學“,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校園內第二課堂和網絡空間豐富多彩的育人元素與思政課充分融合,賦予了思政課新的活力。

在外圈,通過社會資源為思政課提供豐富實踐場景。發揮省級黨委和政府的資源統籌優勢,有組織地建成了一批紅色研學路線、一系列紅色資源圖譜,共同為思政課服務,讓全市的革命歷史遺址遺跡和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成為”實景式思政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會説話的思政課教材”,讓勞模英模、能工巧匠等優秀人物成為“社會大課堂思政課教師”。前不久,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成立了高校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就是要把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所擁有的寶貴資源,用以立德樹人。

此外,上海思政課建設的一體化理念和實踐還體現在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上,通過組建一體化教學指導委員會、搭建一體化教研平臺、打造一體化集體備課基地、構建一體化“賽訓”機制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建好思政課。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各地一些學校正在不斷加強師德考核評價,完善教師招聘環節的師德表現、思想政治考察機制,請問下一步關於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還有哪些新的舉措?謝謝。

黃小華: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頭等大事。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取得更好更實的成效。

一是壓實主體責任,健全落細落實體制機制。我們將做好《關於完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壓實高校二級學院院長和書記的直接責任。同時,建實建強黨委教師工作部,理順黨委教師工作部職能和運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強化正面引領,深化師德宣傳和教育。我們將持續加大優秀教師典型宣傳,引領廣大教師增強榮譽感、使命感。同時,創新教育方式,持續推出一批教師題材的優秀影視劇,引導廣大教師提高政治素養,厚植愛國情懷。另外,充分發揮師德師風建設基地的示範引領作用,建立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教育常態化培訓機制,強化“四史”和國情教育,促進青年教師成長髮展。

三是保持高壓態勢,加大對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問題的查處和通報。對師德失范行為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教師,依法依規撤銷教師資格,清除出教師隊伍,實行教育全行業禁入。同時,指導各地各校完善分級通報制度體系,提高警示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

我們知道,之前關於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全國高校思政會中談及的重要問題,但是近年來社會上總有一些聲音質疑名校學生出國深造現象,擔心人才外流,為他人做嫁衣,請問我們如何回答好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謝謝。

魏士強:

我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工作的神聖使命。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重中之重。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是線上線下涵育。善用“大思政課”,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四史”宣傳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的長效機制,強化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理論認同。

二是榜樣示範帶動。多維度引導學生樹立為國成才的學習觀,持續組織好“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等先進人物走進高校,面向廣大師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善於用身邊的典型影響學生,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為國讀書,讀書報國。

三是走出校園感受。深層次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融入祖國需要作為行動選擇,持續開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部隊、西部地區、基層一線、科技前沿陣地等,建設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基層走訪、國情考察、用人單位調查等方式,大力宣傳選擇到西部、基層、艱苦地區和行業裏面的優秀畢業生,營造濃厚氛圍,引導學生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

至於社會上有些聲音質疑名校學生出國深造這個事情,我想説這麼幾句話,一是要全面理解留學政策。“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我國多年來的留學政策,進入新時代還是要一以貫之地實行。二是對出去的學生要充滿信心。比如,在抗疫中我們也能發現,留學生群體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我們是要樹立信心,他們這一代人裏面,也是可勘大任的。三是要放寬視野來看待這個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入推進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就需要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培養越來越多的國際化人才。

續梅:

好,我看記者朋友們也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們答問環節就到此結束,也感謝各位記者的提問和嘉賓的回答。立足立德樹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將繼續為此不懈努力。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楊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