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人民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
“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定會跌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在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關注民生,時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國務院的100次常務會議,研究食品藥品市場整治、艾滋病防治、安全生産、科教文衛、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議題50個。這50個議題,反映本屆政府把轉變職能、發展社會事業、做好公共服務、解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困難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協調前進,才能更好地抵禦風險。政府積極轉變職能,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的發展
歷史不會忘記2003年的那個春天。非典疫情在短短幾個月內,侵襲了我國20多個省區市。快速發展的中國突然間面臨著嚴峻考驗。
那一段時期,人們看到,哪疫情最嚴重,哪就會出現中央領導的身影:建築工地、商場、學校、醫院……那一段時期,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最頻繁的階段。部署防治策略,緊急出臺防治辦法,防治非典緊張有序地進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集體果斷的決策,堅定了全國人民同非典病魔進行頑強鬥爭的信心和決心,最終打贏了防治非典這場硬仗。
與非典抗爭的過程,有損失,也有收穫。“通過抗擊非典型肺炎這場鬥爭,我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要注意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就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的。”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深有感觸地説。
2003年5月7日,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建立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應急體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5年1月26日,國務院第79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105個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各省區市也分別完成了省級總體預案的制定工作,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全國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政府保障公共安全、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有了增強。2005年7月26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從執政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把這項安國利民的大事做好。
兩年多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討論加強社會管理的議題,在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加強食品藥品市場整治、安全生産等方面全面部署。
民以食為天。2004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對外發佈。糧、肉、菜、果、奶,從生産到消費,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細緻的監管,讓百姓飲食更放心。
安全生産搞不好,保障職工生命安全從何談起?本屆政府組建以來,先後有12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強安全生産。嚴肅處理安全事故責任人,加快煤礦安全技術改造,提高安全監察權威性,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出臺,安全生産形勢逐步趨於好轉。
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尤其要關注“短腿”。本屆政府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教育等薄弱環節。
2003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兩基”攻堅任務:到2007年,西部地區整體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讓越來越多的農家娃走進校園、拿起書本,在藍天下成長和進步。
神舟五號上天了,奧運賽場又奪金牌了,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上學困難有了解決辦法……兩年多來,各項社會事業突飛猛進。經濟發展為社會發展夯實基礎,社會發展又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環境。
夯實民生之本,為百姓編織一張社會保障安全網,成為政府的工作重點。“服務型”政府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經濟增長、就業、物價水平、國際收支平衡,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其中就業關係重大──不僅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本屆政府提出這個響亮的目標,並在第6次和第16次常務會議上,對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一系列再就業優惠政策相繼出臺,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小額擔保貸款”被許多下崗職工比作再就業的“及時雨”,到去年底已貸出10萬多筆,共21億元。與其四處找工作,不如鼓起勇氣去創業。免費的“創業培訓”,幫助全國23萬名下崗失業人員成功當上了“小老闆”。“退休尚早,創業已老”,“4050”人員一直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各地積極開發大量公益性崗位,使他們順利再就業。近兩年,全國每年新增就業都在800萬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就業595萬人,超過年計劃的六成。
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本屆政府關注著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也牽掛著廣大進城務工人員和大學畢業生。
四川農民朱信頭一次來北京打工就找到一份月薪800多元的工作。“是免費培訓提高了我的技能,讓我有了份好工作。”小朱説的免費培訓,就是被國務院列為重要工作部署的“陽光工程”。去年,“陽光工程”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250萬人,今年還將培訓280萬人。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促進農民工就業,並在第70次常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工作的通知》。農民進城就業各種障礙少了,還能享受到免費的職業介紹和培訓。欠薪難題也逐步化解。常務會議議題中,還多次涉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明確要求,要在三年內基本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的工資。兩年來,已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300多億元。
國務院第9次常務會議,還就如何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問題進行了安排。兩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
就業,是老百姓生存發展的現實“飯碗”,社會保障,則是解除老百姓後顧之憂的長遠保證。常務會議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部署,廣覆蓋、多層次、滿足老百姓切實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
農民工社保開始“破題”,工傷保險率先起步。今年上半年,工傷保險參保總數達7302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礦山、建築行業的農民工。在許多地方,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産許可證挂鉤,維護了農民工的權益。
到今年6月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職工均超過1億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達2000多萬。社會保障,真正發揮了“安全網”的作用。
有崗位,有保障,“服務型”政府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大的安定感。
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困難群眾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
兩年多來,重視民生、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關心貧困落後地區發展,成為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企業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有沒有按時足額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有哪些不足?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推進?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
本屆政府成立後的第2次常務會議,就把“解決困難群眾生産生活問題”作為主要議題,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針對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措施。
非典剛剛過去,國務院第14次常務會議立即對如何克服非典影響、增加農民收入進行安排。2003年底,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又專門討論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好政策相繼出臺,像和煦的春風,催生了大地的活力。“多予”,對種糧農民、糧食優良品種、農民購買農機具給予補貼;“少取”,取消特産稅,免徵農業稅;“放活”,讓糧食市場更繁榮,農民賣糧更便利。“天幫忙、市場旺、政策好、人努力”,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不斷改善。河南省鞏義市裏溝村80歲的農民石通,去年治療腦梗塞花費了1萬多元。當領到5000元的農村合作醫療補助金時,石老漢激動地説:“祖祖輩輩也沒聽説農民看病能報銷,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到目前,全國共有600個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覆蓋1億農村人口。
針對我國人口流動狀況的新變化以及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通過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並及時研究解決新辦法實施後社會治安、城市管理等問題。不要小看“救助”兩個字,這意味著一項根本性的變革,標誌著我國對在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更是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切實為弱勢群體謀福利的體現。
兩年多來,中央領導同志走向田間地頭,和老農共話桑麻;走進校園,了解貧困大學生的生活;走進洪水過後臨時搭起的帳篷,走進邊遠山區低矮的草房,走進艾滋病患者的病房,走進水庫移民的家中……他們在傾聽、詢問,及時發現困難群眾生産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法律援助條例》的出臺,明確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滿足了社會不同層面困難群體的法律需求。《信訪條例》重新修訂,強調行政機關對信訪事項不得推諉塞責、敷衍了事,暢通了信訪渠道,規範了信訪秩序,掃去了上訪群眾的擔憂煩心。打水井、送醫藥,貧困地區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修公路、建電網,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艾滋病防治“四免一關懷”──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費提供抗病毒藥物、免費匿名檢測、免費提供母嬰阻斷藥物、艾滋病患者的孤兒免費上學,對艾滋病患者家庭實施關懷救助,更體現出政府執政為民、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糾正土地徵用中侵害農民利益問題、糾正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問題、糾正企業改制中侵害職工權益問題,一件件,一樁樁,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國家政策措施是真正“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細數兩年多來的喜人變化──健全社會管理、幫扶困難群體、實現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文章已在實踐中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