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府建設>> 電子政務
 
 
“用網”服務社會 廣東省加快電子政務發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9日   來源:華南新聞

    投資大、見效微,一直是國內電子政務發展的最大困擾。各地的政務系統也因“好看不好用”而屢遭“雷聲大、雨點小”的指責。近年來,廣東結合政府管理創新的契機,進一步加快了電子政務的發展,如今已從最初簡單的政府“上網”和辦公自動化,過度到更深入地“用網”服務社會、服務公眾,走上了務實發展的軌道。

    織“大網”連通“信息孤島”

    上世紀90年代末,“網絡經濟”被熱炒,從民間到政府部門都爭先“粘網”。一時間,各種各樣良莠不齊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表面看各地各部門的政務網建設搞得風風火火,投入一個比一個“大手筆”,重復建設浪費了不少資金。而且,由於部門分割、多頭管理,還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為抑制這一現象,廣東使出“硬手段”,規定電子政務項目建設必須由信息化主管部門進行評估,績效差的項目一律不許建設。在廣東信息産業廳的主導下,全省統一“織網”,建起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杜絕了部門分散建網,不但節約了超10億元的資金,還連通了一個個“信息孤島”。

    如今,廣東的電子政務大網已從省直機關一直延伸到市、縣、鎮、區等各級行政單位。僅各級公眾服務網就多達2380多個,涵蓋了機構職能、法律法規、辦事指南(網上辦公)、信息公告、行政執法、工作動態等政務公開的各項內容。包括勞動、計生、民政、財政、打私、外辦、統計在內的22個部門依託于統一的網絡平臺,開展了跨省、市、縣,跨多部門的政務應用。

    在這一張張“網”中,2002年起建的應急指揮系統尤為“神通廣大”,它聯接三防、氣象、電力、疫情信息網和110等10個系統,上知天象,下紓民困,大大增強了廣東政府應對公共緊急事件的能力。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就是通過可視電話為一線醫務人員打氣、與他們“面對面”商討非典的防治。

    績效評估喚醒“冬眠”政務網

    建網、聯網,支起的只是一個個虛擬的“門面”,如何才能讓網站不致于成為“空架子”?近兩年,廣東通過網站評估工作喚醒了不少“冬眠”的網站,引導各級“網上政府”的服務朝更貼近老百姓需求的方向發展,不斷豐富網上的信息內容和服務內容。

    今年初,深圳市率先推行了電子系統績效考核工作,通過電子監察系統全程監督全市31個部門239項行政許可項目的受理、承辦、批准和辦結出證等各個環節,監督結果通過媒體對外公佈。這意味著,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時時刻刻都被“電子眼”盯住,各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都休想偷懶。這一招果然靈———如今,全市業務提前辦結率已從系統運行前的3%上升到現在的84.3%,政府辦事效率前所未有的高。

    作為政務信息化的高級形態,電子政務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由傳統政府的管理職能向現代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轉變。廣東通過“一站式”電子政務建設來推進行政管理創新。中山市政府以電子政務建設為驅動力,通過資源整合增強政府的服務職能,僅原有的1400多項審批事項就減少了1000多項,減幅達71.4%,剩餘的400多項則進行優化重組。大刀闊斧的整合過後,發展計劃局、環保局等審批項目創出了20分鐘辦結的驚人速度。

    “信息進村”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解決“三農”問題,幫助東西兩翼縮小與珠三角的發展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電子政務派起了大用場。從2003年起,廣東逐步把電子政務延伸到山區、農村,提出“網絡到鎮、信息進村”的目標。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縣為重點的省、市、縣、鎮、村多級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實現省裏與縣、鎮、村信息資源雙向交互,併為山區構建起一個招商引資、信息致富的平臺。去年下半年,全省通過山區信息化廣農網農産品交易信息平臺促成的交易額達3500萬元,截至2004年12月簽訂的2005年農産品交易合同額達到了7230萬元。

    自從去年開通了“三農”價格信息網,茂名的農戶每天都能接收到500多條更新的農産品價格。與外面的企業做起生意來,成天奔忙在田間地頭的“泥腿子”再也不會“被蒙在鼓裏”,他們甚至把農産品推銷到港澳和海外。掌握了及時信息的農戶更貼近市場需求,什麼好賣種什麼。去年一年下來,茂名水果總産量達194.13萬噸,同比增長5.8%,荔枝産量創紀錄地達到40.71萬噸,同比增長29.2%。在農産品豐收的同時,輔以及時的價格發佈,荔枝和香蕉每公斤的價格比前一年分別提高了0.5元和0.2元,增收超過1億元。

    “信息通了,我們的財路也通了!”德慶、樂昌縣的農戶通過信息化平臺,如今訂單自海內外不期而至,昔日閉塞的山區縣迎來了一批批投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