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再獲豐收,農民賣糧不難,但國家收儲壓力重重 寒冬時節,記者走進吉林省公主嶺市環嶺鄉張家街村,每家每戶大門前都有一個鐵網式科學儲糧倉,裏面整整齊齊碼放著新收穫的玉米。村民袁秀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去年玉米豐收了,不過現在我不著急賣,得等到玉米水分達到國家收購標準再賣,賣個好價。”袁秀華説。 農民不著急賣糧,糧食部門收儲壓力是不是變小了呢?“今年收儲壓力非常大。”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糧食市場面臨三大矛盾 糧食收儲壓力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認為,當前我國糧食市場面臨著三大矛盾: 第一個矛盾,是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的矛盾。一方面,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和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影響,“緊平衡”將成為我國糧食供求的長期態勢;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産連年豐收,而糧食需求增速放緩,出現糧食高産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現象,玉米、稻米等品種出現階段性過剩,銷售壓力增大。 第二個矛盾,是托市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的矛盾。目前國際糧食價格大幅跌落,而國內糧價受託市收購價格支撐長期維持高位,國內外糧價倒挂嚴重。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生産成本不斷抬高。在雙重擠壓下,單純依靠敞開收購、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現行糧食收儲政策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三個矛盾,是適度進口糧食與影響國內市場的矛盾。在立足國內的前提下適度進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生産和庫存分佈呈現向核心産區集中態勢,主産區收儲壓力巨大,政策性糧食庫存連年“滾雪球”,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主産區賣糧很方便 吉林省是我國糧食核心主産區,在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糧食收儲壓力很大。不過,記者在吉林省採訪時,並沒有發現各地糧庫出現排長隊賣糧的現象。“吉林農民沒有賣糧難的問題,現在農民可以常年常時賣糧,可以擇機擇價售糧,實現種糧收益最大化。”韓福春告訴記者。 韓福春説,為了緩解收儲矛盾,吉林省通過加大騰倉瀉庫、跨省移庫、糧食加工轉化等綜合措施緩解糧食收儲矛盾,騰出480億斤的倉容;通過建倉挖潛,建設房式倉、罩棚倉,增加收儲能力100億斤。 吉林還擴大糧食銀行試點,鼓勵國有企業開辦“糧食銀行”業務,為農民提供代儲、代銷服務,哪糧食矛盾突出,“糧食銀行”就開辦到哪。 為了緩解倉容壓力,保障秋糧收購順利進行,各糧食主産區通過建倉擴容、促銷騰庫、跨省移庫、騰倉並庫等多種措施,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積極參與糧食收儲,千方百計提高糧食收儲能力。同時改進和創新糧食收儲服務方式,為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提供烘乾、收購、存儲等産後服務。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主産區大力推動糧食就地轉化,促進糧食倉儲能力與加工轉化能力有機結合,激活糧食加工産業的巨大潛力。 主銷區增加收儲份額 糧食主産區面臨收儲壓力,糧食主銷區並沒有“作壁上觀”,而是從“全國一盤棋”的大局出發,加強産銷對接,幫助主産區化解糧食收儲壓力。 北京是特大型糧食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為16%。為此,北京市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糧源基地、委託代儲市儲備糧等多種形式,與河南、河北、黑龍江、吉林等糧食主産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據測算,通過省間採購、郊區生産、進口3個渠道,目前北京市直接掌控糧源400多萬噸,相當於糧食直接消費量的70%。 上海市通過各種政策引導支持企業在産區建立糧源基地,以口糧粳稻為重點,在東北、蘇北佈局糧源基地,發展收購、中轉、儲存、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經營,掌握糧源約200萬噸。 浙江省在穩定本省糧食生産、做好糧食收購的同時,鼓勵省內各類糧食經營主體到糧食主産區拓展産銷合作渠道。據了解,浙江省目前已在13個糧食主産省建立糧源基地352萬畝。(記者 劉 慧)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