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上半年“成績單”今日出爐,諸多亮點惹人注目:7%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物價水平保持低位、就業指標保持穩定、結構調整繼續優化。專家認為,下半年經濟有望略好于上半年,全年實現7%左右的目標沒有問題。 ——7%增速超出市場預期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佈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296868億元,同比增長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 上半年7%的增速超出此前市場預期。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對中新網記者分析,外界普遍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會比較低,而上半年增速之所以能夠維持在7%的水平,主要原因一是受服務業、股票市場拉動,二是房地産市場回暖,房地産銷售出現回升。 數據顯示,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56萬億元,同比多增5371億元;全國商品房銷售額34259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2.9%。 “7%這一數字非常漂亮,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發展經濟學系主任曹和平表示,二季度以來穩增長力度加大,簡政放權、金融等改革不斷取得突破,財政和貨幣政策也雙雙發力,房地産市場出現回暖,這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出現企穩回暖的積極信號。 ——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這意味著繼一季度之後,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依然跑贏了GDP增速。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向中新網記者指出,收入上漲快於GDP增速,這與近年來勞動力減少、勞動力供求偏緊不無關係。“這些年勞動力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工資較快增長,一方面是經濟放緩,一定程度導致收入跑贏GDP增速現象。” “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同時也表明調結構、惠民生取得了積極效果。“曹和平表示,近幾年服務業增加較快,就業增加,工資也相應提高,此外,很多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這也就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據中新網記者統計,截至7月1日,全國至少已有14個地區上調了2015年最低工資標準。其中,上海、深圳兩地最低工資水平超過2千元大關。 ——物價水平繼續保持低位 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物價這一老百姓很敏感的民生指標則一直保持低位。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 雖然上半年CPI漲幅比一季度擴大了0.1個百分點,但仍處於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調控目標之內。 曹和平表示,受經濟下行、總需求疲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上半年通脹壓力並不大。通脹低,這也意味著老百姓的錢更加“值錢”。 范劍平認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物價控制得也比較好,這表明經濟協調性在好轉,平穩性在增強,惠民生的目標得到比較好落實。 ——全年就業目標完成71.8% 就業是民生之本。數據顯示,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調查失業率也在5.1%附近,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就業數字也非常漂亮,比預期的要好。”曹和平認為,政府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推進生産性服務業,這為吸納和擴大發揮了關鍵作用。 曹和平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失業率並沒有明顯上升,表明這一屆政府推崇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産生了積極效果。在産業結構深度調整的當下,就業的穩定,也是當前社會穩定和經濟轉型所需要的。 ——結構調整繼續優化 增速超出預期,經濟結構優化也進展不小。從産業結構來看,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 從內需結構來看,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 從新産業來看,高技術産業的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將近5個百分點。網上零售額今年上半年增長速度將近40%,新産品也是不斷涌現,像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鐵路機車增長速度有的在翻倍,有的是在50%以上。 祝寶良表示,服務業比重、消費貢獻率雙雙提高,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投資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這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所需要努力和達到的方向。 專家:全年目標實現料無問題 對於未來經濟走勢,受訪專家普遍認為,下半年經濟有望略好于上半年,實現全年的增長目標沒有問題。 “5、6月份不少經濟指標趨穩向好,去年11月份出臺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及一系列房地産政策的效應還沒有發揮完,對下半年經濟還有拉動作用。”祝寶良預計,下半年投資、消費、外貿出口都會比上年略好,實現7%左右的目標沒有問題。 曹和平認為,當前傳統經濟下行壓力大,新興經濟正在爆發。下半年在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的“組合拳”下,全年完成7%目標是個大概率事件。 范劍平也認為,隨著基建投資、新開工項目的落地,三季度經濟增速應好于二季度,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長7.1%,四季度增長7.2%,全年增速預計在7.1%左右。 不過,祝寶良提醒,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穩定,産能過剩、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化解,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仍不能放鬆,必須加速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同時,發揮減稅、公共支出等調節供給的政策作用。(記者李金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