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産不再只關注年度産量,而是更注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同步實施,原來沒人要的豬糞、羊糞變成資源;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糧經、種養結構不斷優化……在夏糧生産實現“十二連增”之際,我國農業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取得顯著成效。 糧食産量與産能同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國夏糧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再獲豐收。今年全國夏糧總産2821億斤,比上年增産89億斤,夏糧生産實現“十二連增”。與此同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起步,高標準農田建設從點到面,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正式啟動,綠色增産模式攻關落進麥田,糧食高産創建再上臺階,糧食生産正在從關注年度産量為主轉變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 結構調整與佈局優化同步推進。各地立足資源優勢,農業結構正在逐步調優調高調精,優勢區域佈局和專業生産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農業部在三北地區開展了糧改飼試點,在東北30個縣開展了糧豆輪作試點。深入開展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創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50萬家農家樂,帶動農民超過3000萬人,一二三産融合速度不斷加快。 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同步實施。《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公佈,強化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農業部啟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向節約高效轉變。“原來養殖場的牛糞、豬糞沒人要,現在都搶著要,隨著有機肥用量逐漸增加,化肥用量減少了三成,小麥畝産卻從七八百斤增加到1300多斤。”山東省齊河縣種糧大戶趙金成説。 科技支撐與裝備保障同步升級。去年年底以來,農業部開展種業權益改革試點,給科研單位和人員“賦權”“讓利”。有了綠色增産模式攻關技術做後盾,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小麥只澆一次水,畝産1327.6斤,刷新了黑龍港流域小麥産量紀錄。在“互聯網+”的熱潮中,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試點,將推動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産的精準化、智慧化。 此外,適度規模經營與主體培育同步加快。截至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合同面積比重已超過30.4%;全國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1.2萬家。(記者 馮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