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韓潔、申鋮)一邊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地方財政迫於收支壓力不斷舉債,一邊是趴在國庫上的3萬億元財政底賬居高不下。如何更有效管好“國家金庫”?如何提高財政資金支付和使用效率?這些問題使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成為時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 2014年8月31日,歷經四次審議的預算法完成了20年來的首次大修,為全面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礎,也為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年快過去了,伴隨新預算法的實施,我國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如何啃下改革中的諸多“硬骨頭”?記者採訪了有關權威人士。 財政撥款“中轉”變“直達”改革方向獲肯定 我國今年全口徑財政預算收入接近25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要想順利支付到位,離不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有力支撐。 記者了解到,財政部2000年設立國庫司,地方各級財政部門也陸續設立國庫機構,主要任務是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進一步提高預算執行的安全性、效率和透明度。而新預算法中,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方向得到肯定。 新預算法第61條規定,“國家實行國庫集中收繳和集中支付制度,對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實行國庫集中收付管理”,不僅進一步確立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法律地位,也要求儘快修訂現行《預算法實施條例》和《國家金庫條例》中與國庫管理改革實踐相背離的內容。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説,傳統資金支付模式下,國庫資金是逐級往下撥付的,鏈條長,環節多。2001年開始推行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最大亮點是實現了資金支付的扁平化,將財政資金撥付程序由過去層層“中轉”變為“直達”,切實提高了財政資金運行效率。 財政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央172個部門、近1.6萬個基層預算單位,地方58萬多個預算單位都已實施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配套建立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更是為管好國庫資金安上了“千里眼”。 財政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包括在鄉鎮層面全面推行這一改革;研究將社會保險基金及其他向個人直接發放的預算資金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範圍;創新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等。 規範財政專戶管理設置更高的“防火墻” 我國一些特定專用財政資金需要存放在專門設立的財政專戶中進行核算,如單位和個人繳納的社保基金、國際組織給中國提供的贈(貸)款、以外幣核算的財政資金等。 前些年,財政專戶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成為新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著力規範的重點。 新預算法從法律層面嚴格限定了財政專戶的設立權限、作用,明確了違法開設財政專戶的法律責任。《預算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則進一步規定了財政專戶的定義、設立程序、資金管理等內容。 據介紹,早在2011年中央財政就開始清理財政專戶,截至2014年底,累計撤並地方財政專戶約8.5萬個。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明確提出,要全面清理整頓財政專戶,各地一律不得新設專項支出財政專戶,除財政部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予以保留的專戶外,其餘專戶在2年內逐步取消。財政部透露,目前正在採取分步分批的方式,對地方存量財政專戶逐個進行審核,全面清理撤銷不合規專戶。 此外,以前省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審批設立財政專戶的權限已收歸財政部。新預算法則將財政專戶設立權限上收到國務院,並進一步嚴格專戶設立審批程序,無疑為規範地方財政專戶管理設置了更高的“防火墻”。 推進國庫現金管理盤活“沉睡”資金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後,資金收繳和撥付效率提高了,但也帶來了居高不下的庫款如何盤活和提高使用效率的新問題。 白景明説,目前我國趴在國庫中的財政資金大約3萬億元。“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一些配套改革措施必須跟上。” 經國務院批准,中央財政從2006年起正式啟動國庫現金管理操作。目前主要採取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通過市場化招標形成,並要求存款銀行提供國債或地方債作為質押。 財政部國庫司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累計實施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操作82次,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降低了財政籌資成本,全面提升了政府資産負債管理能力。 不過,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國庫現金管理操作規模較小,大量庫款仍閒置在央行國庫。對此,新預算法也對加強國庫現金管理作出了規定。 為加快落實國務院關於盤活財政庫款存量、創新資金管理方式的指示精神,財政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12月正式印發《地方國庫現金管理試點辦法》,北京、上海、黑龍江、湖北、廣東、深圳6個地區也在全國率先啟動地方國庫現金管理試點。 “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權的條件下,3萬億哪怕挪活1萬億,對現在化解財政風險、穩增長都是極大的貢獻。”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説。 財政部表示,下一步將在借鑒國際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制定《財政庫底目標餘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從制度機制上確保有效盤活財政庫款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宏觀政策調控協調性,促進經濟發展。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