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為6.9%,這也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7%。
長期以來,7%似乎已成為學界對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預期,保住7%,似乎經濟就前途光明;跌破7%,呼籲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的聲音就紛至沓來。這一次,當GDP跌破7%之後,卻出現了更多元的聲音。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執行副董事長張曉強説,如果看一下今年年初全國人大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可以知道,我國的年度主要預期目標有9項之多,GDP只是其中之一,新增就業、居民收入增長也都是衡量經濟健康的重要指標,從“一攬子”的數據來看,新增就業等目標已提前完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提高,這些都顯示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好的質量。
與經濟增速指標相比,和民生相關的就業、物價、居民收入等數據讓人眼前一亮。國家統計局今天發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就業人口為1066萬,超額完成全年的計劃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9月只上漲1.4%,而且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高於GDP。
張曉強認為,在守住就業、居民收入底線和提升發展質量的前提下,不必刻意去追盯7%左右的GDP目標。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密切關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他説,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4次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從年初的3.8%,下調至不久前的3.1%。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下調了歐元區,尤其是德國的經濟增速預期,但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期,依然保持了年初6.8%的預期。
在朱光耀看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和分地區經濟增速預期的調整,至少傳遞了兩個信息:一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甚至已經到了經濟學界認為的警戒線,這對中國經濟有著非常複雜且不確定的外部影響;另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維持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説明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和團隊也對未來我國經濟有較高的信心,他們給出的判斷是,我國“經濟增速企穩可期”,有望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觸底回升。
李稻葵分析説,當下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既包括自發增長動力尤其是投資不足,也包括傳統經濟增長點回縮太快而新增長點尚未形成足夠産能。具體來説,1~8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9%,創下近年新低,其中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下滑至3.5%,嚴重拖累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工業生産方面,汽車、水泥、火力發電、粗鋼等重要工業品連續負增長。
在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潘璠看來,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但新的模式和增長點還未完全形成。所以,要儘快改變對少數行業、産業和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發展的質量。
傳統支撐經濟增速的行業衰退了,但新的産業還在孕育發展中。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不少經濟學界人士認為,衰退只是暫時性的,一旦孕育中的相關産業發展起來,經濟是有企穩向好基礎的。
李稻葵認為,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我國經濟觸底回升的依據是,隨著房地産銷售端回暖逐步傳導到投資端,以及一大批基建項目相繼落實、國企改革措施推出、部分債務重組等穩增長措施逐步發力,中國經濟有望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觸底回升,明年全年中國經濟將呈現前低後高的局面。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魏傑也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今年三四季度應該是我國經濟的谷底,明年起我國經濟將有幾個拉動力:以國際産能合作為特色的出口將取代當下低迷的傳統出口業;“一帶一路”,尤其是陸路出口效果將顯現;戰略新興産業投資將彌補房地産行業投資下降的空間;教育消費等新型消費將更加豐富消費對經濟的貢獻。
不少經濟學家都注意到,儘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當前經濟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亮點值得關注。
首先是經濟學界呼籲了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出現了優化的勢頭。據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測算,我國消費佔GDP比重已經保持8年不斷上升,目前已上升到GDP的45%左右,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撐點。服務業佔GDP比重自2013年首次超過製造業之後,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
今天發佈的數據也顯示,1~9月,網上零售額增長近40%;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的産業結構升級在加快。
其次,雖然全國經濟相對低迷,但難以掩蓋部分地區和行業逆勢而上、迅猛發展的勢頭。
比如,重慶市工業集群發展、培植戰略性新興産業、渝新歐鐵路擴大運量等一系列重大穩增長舉措成效顯著,2015年上半年重慶市GDP增速11%,外貿出口增速18%,領跑全國絕大多數地區。
在區域經濟方面,長沙、武漢、成都、合肥等內地城市一方面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另一方面加速發展汽車、電子、互聯網等新興産業,李稻葵説,這些地區總體經濟表現非常搶眼,都是這一輪中國經濟下行調整中可圈可點的地方。
除了短期政策影響可能帶來的經濟企穩向好,李稻葵還認為,從全球已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體的經驗來看,我國經濟也具備了維持中高速增長的可能。
他解釋説,從12個已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體的成功經驗來看,必須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個穩定的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高素質的人口,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對發達經濟體開放。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有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但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要維持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還必須通過改革加大穩增長的精準調控。
事實上,目前學界爭議比較多的是,面對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壓力,應不應該出臺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經濟學界對這一問題的主導性意見是不應該出臺太多的穩增長政策,理由是增速下滑是經濟結構調整必服的“一劑苦藥”。只有經過增速下滑,才能夠淘汰落後産能,清除經濟“肌體”中的毒素,讓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在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斌開看來,城鎮化、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人的城鎮化釋放消費潛力;通過市場化放鬆管制,讓更多企業投資過去不能進入的領域;通過全球化加快産業升級和轉型;通過信息化推動制度變革和技術革新。
但也有像李稻葵這樣的學者認為,我國經濟還需要“點穴式”的精準刺激。他所認為的“點穴式”刺激包括:要想方設法解決實體融資成本過高的重大問題;給地方政府的經濟部門提供正面及正向激勵,鼓勵地方官員痛改“懶政怠政”的陋習,喚起他們招商引資、擴大投資的積極性;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推出一批有效的改革案例作為樣板,讓市場看得見、摸得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紅利。(記者 劉世昕、郝帥、史額黎)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