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願將東盟作為開展國際産能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24 10:02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字體: 打印

    為期三天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會議包括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八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十屆東亞峰會。

    産能合作是重點

    在出席10+1領導人會議時,李克強總理就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提出建議,涉及加快經貿合作升級、推動發展戰略對接、探索開展國際産能合作等方面。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亞洲各國的産能和市場都不景氣,中國亦然,就算是亞洲區域內的發達國家也面臨著産能市場低迷帶來的挑戰。現在各個國家把過去這麼多年和市場結合的能力,放在亞洲區域內共享,形成互補的産業鏈,避免惡性競爭、重復建設的産能格局,不論是供給面還是需求面,産能的合作都能夠給市場帶來真正需要的東西,相互的合作會更為融洽。

    據了解,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我國與馬來西亞在産能合作上已有成果顯現。而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建立亞投行的構想,都是著眼于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産能合作更是重要一環。因此産能合作必然被當成重點推進,但是産能合作對於我國而言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

    業內人士表示,不少東南亞國家對人才和技術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説,單純“硬銷”産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合作方不只是要做成一個項目,更想要借此提高自己的工業水平。

    孫立堅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産能其實已經具有站在世界舞臺上的“性價比”,但是這種“性價比”還是要借助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如果可以不靠加工貿易而是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躋身世界平臺,那麼中國的産能才能進入亞洲或者是更大的合作平台中去,才能更具有持續性。長久地借助海外力量,會牽扯到知識産權等問題,非常影響我國産能在國際舞臺上釋放能力。打造自己核心的競爭力是未來我國産能合作的重要前提。

    RCEP帶來的機遇大於挑戰

    不管是10+1會議還是接下來的10+3會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始終是會議關注的焦點。RCEP亦是由東盟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通過削減關稅及其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國將推動其加快談判。

    在10+3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表示,願與各方共同努力,力爭2016年結束RCEP談判,建成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成員構成最多元化、發展最具活力的自貿區。

    “世界格局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在這場世界經濟危機中遭遇了很大阻力,如果亞洲國家沒有形成齊心協力的發展模式,只是依靠發達國家引領亞洲國家經濟,而這種發達國家在繁榮時期有的引領能力目前又不存在,亞洲經濟將無法實現穩定向好。”孫立堅説。

    他表示,發達國家制定的貿易標準不適合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的亞洲地區。通過RCEP倡導一個亞洲經濟圈,能夠很好地契合亞洲的特點,攜手打造亞洲的一體化格局。

    在他看來,RCEP是我國能夠主導、整合的亞洲力量,可以打造成一個後危機時代中重要的、活躍的市場區域,甚至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引擎。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以及在亞洲經濟區中的重要角色,促進RCEP談判很重要。

    那麼,RCEP又會為成員國帶來哪些利好?孫立堅表示,可從以下兩點來理解。

    其一,亞洲國家和其他經濟區不同的特點是,擁有世界最高的儲蓄。而發展最關鍵就是有資本,亞洲國家此前只能投資到亞洲區域以外的地方,例如美國的國債。現在通過RCEP可以把亞洲的錢投資到亞洲,利於各國的發展。

    其二,中日韓三大經濟體都在RCEP共同體中,這樣的聯手對於引領世界經濟非常重要,後加入的印度也是增長潛力很大的經濟體,因此亞洲將有可能是本次世界經濟危機過後的經濟引擎。經濟引擎的發育需要通過合作平臺來打造,如果亞洲國家各自發展,力量薄弱,故需要整合在一起形成大平臺的模式,就會有非常大的規模效益。

    同時,他認為,大市場建立以後,市場的規模投資需求會大於碎片化的市場和各國國內的市場,自然效益也會提高很多。亞洲的人口結構和其區域相比(除去非洲)比較合理,像越南人口趨於年輕化,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不像歐美國家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的時代,這可以讓亞洲地區多年來形成的好的供應鏈、生産的合作、企業的合作産生更好的經濟效益。不過,如何調整經濟利益和政治分歧的衝突仍是推動RCEP的難題。一旦政治利益上的分歧影響經濟的合作,會影響其提高效率。現在由於政治分歧使亞洲出現了碎片化的合作平臺,會特別影響亞洲區整體的合作。破除政治的壁壘,應更多地考慮老百姓的利益,才會利於各國的發展和幸福指數。(記者 張麗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林巧婷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