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加強保護利用 讓文物活起來

2016-03-09 07:5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圖一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充分發揮文物作用,開發更多文博創意産品,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

“讓活化的文物開口講話,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文化成果。”

——江蘇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代表

“新的文物活化形式、方法、技術會不斷涌現,在提高文化軟實力中,文物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委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物活起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又要注意什麼?

3月7日,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圖一,左二)、江蘇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代表(右二)、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委員(右一)做客人民日報“兩會e客廳”,探討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訪談由本報記者王玨(左一)主持。

擴大文物資源向公眾開放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

劉玉珠:國家文物局重點在系統梳理文物資源、基本摸清文物家底、發揮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功能、擴大文物資源向公眾開放、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開發文博創意産品等方面開展工作。“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重點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國家記憶工程,鼓勵扶持文博單位和各類市場主體,開發更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産品和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促進文化消費。

姚曉東: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記憶,也是民族基因的載體。對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激發廣大市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也可豐富城市精神、激發正能量、增強軟實力。近年來,我們圍繞找出來、護起來、用起來三個環節,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我們對淮安的文物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政府切實承擔起責任,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作用;充分依託紅色文化、大運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認真研究、解讀、展示。

如何更好開發文博創意産業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開發文博創意産品?

劉玉珠:我國文博創意産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加大博物館文化創意資源開放力度;鼓勵博物館與社會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推動社會資金與博物館文物資源相結合,拓展開發投資、設計製作和營銷渠道;發揮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和省級綜合博物館的引領作用,打造更多的創意品牌。

主持人:國務院法制辦向社會公開徵集對文物保護法修訂的意見,引發各界關注。能否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劉玉珠: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于2013年啟動了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研究起草工作。經過兩年半的調研、論證和徵求意見,形成了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上報國務院。社會各界對草案中將文物保護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加強執法督察等內容,表示贊同和肯定。同時也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比如建議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應當以公共利益為前提,而不是“因建設工程需要”。實際上,現行文物保護法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遷移、拆除,並沒有明確審批程序,草案明確了相應的政府事權,使法律條款更加嚴謹。

動員社會力量保護文物

主持人:如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姚曉東: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們在文化遺産特別是文物保護利用過程中,注重分類指導、精准保護、科學利用,對原有功能已經完全喪失的,主要以原貌展示為主;對原有功能依然存在的,在保護的同時延續其原有功能;對保存狀態較為脆弱的文物,研究核定遊客承載量;對文物保存狀況較好且有條件的,進一步豐富其利用內容和形式。

張廷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首先要動員人民群眾。其次要鼓勵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企業家捐贈文物保護利用的項目資金,鼓勵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捐贈流失海外的文物。此外還要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文博行業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記者 王 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