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拓展價值鏈 産業新升級

2020-07-28 07:3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多部門日前聯合出臺意見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
拓展價值鏈 産業新升級

核心閱讀

近日,工信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支持包括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在內的多種模式發展。

服務型製造是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近年來,我國服務型製造快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製造業轉型升級,未來還將繼續助力企業形成新增長點。

服務型製造,是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自2016年《發展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指南》印發以來,我國服務型製造快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製造業轉型升級。

如何加速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近日,工信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將支持包括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在內的多種模式發展,到2022年,製造業企業服務投入和服務産出顯著提升,製造與服務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型製造究竟是什麼樣,又如何賦能製造業?記者進行了採訪。

從單一生産環節向價值鏈兩端拓展,助力企業形成新增長點

同樣一款快遞箱,依靠優化産品設計,實現整體節材率超過20%。通過為客戶提供整體包裝定制解決方案,浙江大勝達包裝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年節省材料費用超過4000萬元的成效,成功進入順豐集團供應鏈。

作為一家以瓦楞紙箱為主要産品的包裝企業,大勝達何以能在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秘訣在其提供的産品設計數字化服務。

打開公司的雅圖CAD産品設計與管理平臺,用戶只需將原始圖稿、結構要求等需求提交到雲設計平臺,設計人員即可進行系統建模,並通過3D成型模擬,實現所見即所得。

“通過提供優質的工業設計服務,讓客戶全程參與,不僅産品研發週期縮短80%,客戶滿意度也大幅提升。”大勝達公司副總裁孫俊軍説,以“製造+服務”為突破口,將産業鏈延伸至上遊設計服務和數字化管控服務,大勝達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製造包裝産品向服務型製造企業的轉型。

“不只是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製造、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全生命週期管理等共同構成了當前服務型製造的主要模式。”中國服務型製造聯盟有關負責人説,過去製造企業專注于生産環節,以把産品賣出去為目標,服務型製造就是實現從生産加工到製造服務的轉型,將産業鏈向上延伸到研發設計,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務,不斷拓展服務路徑,提升産品附加值。

“從微笑曲線來看,在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也就是設計和銷售,向服務型製造轉型將有助於企業向價值鏈兩端攀升。”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服務型製造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黃群慧看來,從世界製造業發展實踐看,國際知名製造企業已實現向服務提供商的轉型,服務型業務收入超過50%。“發展服務型製造,增加服務要素投入,將有利於我國製造企業降本增效,尤其在疫情影響下,向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延伸,有助於企業形成新增長點,有效對衝經濟下行壓力。”

大型企業自身開拓服務路徑,中小企業借助平臺完成轉型

走進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戶服務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躍著産品從交付使用到報廢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數據。

這是沈鼓集團圍繞服務型製造搭建的雲服務平臺,借助這一平臺,客戶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設備的設計、生産、安裝和運行情況,服務團隊則能實時為客戶提供故障預警、故障診斷等在線專業服務。目前已接入上萬台設備,為超過300家客戶提供産品服務,可降低用戶運維成本30%,提升運維效率45%。

“在主營業務市場發展放緩的情況下,公司服務型製造業務在過去5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達24.5%,目前已佔全部營業收入的27%。”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公司開拓升級改造産品服務市場,合作協議簽訂數量創歷史新高。

拓展服務路徑,增強企業競爭力,成為一些大型製造企業做大變強的“密碼”。但對於不少中小製造企業而言,要想從低附加值生産拓展到高附加值服務,仍是一場需要“踮起腳尖”的艱難跨越。

能力不足,需求卻強勁,在這一市場“缺口”的催生下,像深圳怡亞通供應鏈有限公司一樣的平臺企業涌現出來。

“製造業服務化、向産業鏈高端轉型,不少中小企業意願強烈。”怡亞通公司副總裁邱普介紹,以廣西賀州碳酸鈣産業為例,由於市場遍佈全國,過去當地企業以粗加工為主,産業鏈短、産品附加值低,極大限制了當地産業發展。“通過量身打造産業供應鏈交易服務平臺,將下游企業引進來,形成碳酸鈣産業集群,在有效促進企業從加工開採向銷售服務轉型的同時,也提升了當地産業層次,完善了産業生態。”

平臺企業競相涌現,正成為製造企業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的有力支撐。按照《指導意見》,到2022年,還將新遴選培育包括應用服務提供商在內的100家示範平臺,促進服務型製造不同模式深入發展。

人才支撐薄弱、信息化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服務型製造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支撐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標準體系、人才隊伍、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到2025年,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應用服務提供商,形成一批服務型製造跨國領先企業和産業集群,為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前景值得期待,但不少企業坦言,在推進服務型製造過程中,仍面臨高層次人才短缺、信息化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服務型製造仍處於初級階段。”在黃群慧看來,技術水平不足、人才支撐薄弱是主要原因。一方面,隨著數據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製造企業數字化水平不足成為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的技術掣肘。另一方面,服務型製造要求大量複合型人才支撐,這對現有人才培育體系也提出了新挑戰。

儘管面臨挑戰,但受訪企業普遍認為,我國擁有全球培育服務型製造的肥沃土壤——製造業門類齊全、具有完備的産業體系;超大市場規模,應用場景豐富;企業對新技術適應能力強,創新氛圍活躍;再加上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撐,為服務型製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服務型製造不應局限于某幾種模式,未來應該鼓勵企業在發展中不斷探索新形態,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黃群慧説。(記者 韓鑫)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