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自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後,庫區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長江上游水質無明顯變化,輸沙量減少,誘發的小地震沒有産生明顯影響,大壩施工區環境質量穩定。
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説,三峽工程壩區2004年11月公佈的水質監測報告顯示,2004年壩區水質均符合Ⅱ~Ⅲ類水質標準;三峽壩區長江幹流近岸水域水質無明顯變化,各測點水質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2005年3月14日呈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報告還談到,長江幹流和近岸水域各斷面水質良好,均達到或優於Ⅱ類。與2003年相比,監測參數中懸浮物濃度進一步有所降低,其餘參數含量水平相對穩定或變化不大。 這意味著三峽工程蓄水以來,長江上游水質沒有明顯變化,達到並維持了應有的飲用水標準。
對比最近10多年的監測數據,長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勢,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近年也有減少趨勢。國家水利部去年12月公佈的長江水土流失報告稱,與上世紀80年代比,長江水土流失下降了23.9%。三峽壩址的輸沙量,近年也有減少的趨勢。
2004年汛後統計得出泥沙觀測報告,表明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的三峽入庫泥沙3.72億噸,出庫泥沙為1.472億噸,水庫排沙比為40%,高於初步設計階段的預計值。今年3月呈送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2004年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質量狀況》報告説,全年平均輸沙率每秒2.01噸,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155千克,全年平均輸沙率和平均含沙量都比上年度有所下降。一年多的監測説明,三峽工程建築物佈置上採取的一系列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當的調度和輔助清淤,可以有效保障航道暢通和水電站正常運行。
三峽蓄水後庫內水位上升60至70米,地質構造應力重新調整;調整過程中會發生一些微小的地震。為了有效監測水庫誘發地震的發生,三峽工程建立了先進的數字化監測網。三峽地震監測臺網的監測範圍為北緯30度40分至31度20分,東經109度30分至111度15分。自2003年6月蓄水以來,在三峽壩區及周緣地區發生了一些小震群活動,記錄到的能定位的地震上千次,但大於2級地震極少,沒有對三峽庫區環境産生明顯的影響,目前小震群活動呈減弱趨勢。
截至2005年上半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水利樞紐施工區環境質量良好,而且自大江截流以來各項控制指標均趨於穩定。與2003年相比,2004年三峽壩區空氣污染狀況和三峽壩區幹流斷面水體中懸浮物含量水平均呈下降態勢。施工區二氧化硫年均值為每立方米0.024毫克,二氧化氮年均值為每立方米0.002毫克,分別符合二級與一級標準。(記者施勇峰、江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