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王立彬)從逐漸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經濟三大板塊,到“十五”計劃期間實施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東中西互動、相互促進的區域經濟正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
專家學者認為,區域經濟的活躍和發展,將使中國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十一五”規劃期間迎來新一輪“雁陣起飛”,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政府職能的全面轉型。
區域經濟: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
“區域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完善的必然結果,未來20年將為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一股新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鋼明説。
區域經濟從字面上看也許不新鮮,“七五”計劃時期提出的“梯度規劃”以及東中西部劃分都包含區域經濟的概念。“但是只有中國發展到目前的水平,區域經濟才成為一種現實,並使區域經濟規劃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袁鋼明認為,從內容上説這是對封閉的自然經濟的真正超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市場發育結果。”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説,區域經濟崛起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也就是城市化、工業化從小板塊向大板塊集聚,市場發展産生了統一的需要、産業發展産生了規模集聚的需要、資源組合産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城市化標誌的人口集中、工業化標誌的産業集中將使我國現代化從“點”向“面”的發展飛躍和提升。
據介紹,戰後日本經濟起飛形成經濟區域化,歐洲從最初的歐共體煤鋼聯營到歐盟擴大後向東歐産業轉移,都為中國的區域經濟提供了可資比較的範例。從投入産出效率、産業鏈看,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區域經濟的強勢發展,資源配置、産業分工、基礎設施建設、原材料供應、勞動力轉移的規模、範圍都將越來越大。
“根據最新公佈的中國統計年鑒,目前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個經濟區域的規模已經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48.6%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佈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耀説。
“省際壁壘”:區域經濟的最大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各省區市之間的競爭有效增強了區域內經濟活力。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層次的提升,資源低效配置等負面問題越來越突出了。
有關部門發現,目前地區保護行為已經由過去禁止本地資源外流為主轉變為限制外地産品進入當地市場為主;保護手段則由直接下發“紅頭文件”轉變為制定一些只有當地産品才具備的所謂技術、質量、環保或安全標準,達到限制外地産品的目的;保護範圍也從産品擴大到勞動力、資金等生産要素。
目前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是典型的“競相讓利”,最主要的是土地價格“優惠”和減免地方稅。陳耀説,近年來地方政府間的“讓利競爭”愈演愈烈。土地方面,一般沿海地區“七通一平”後工業用地開發成本每畝地至少15萬至20萬元,競相壓價的結果是每畝地價僅為開發成本的一半左右。在稅收政策上,各地主要在地方企業所得稅減免時間長度上攀比:你實行“兩免三減半”(企業獲利前兩年免徵所得稅,以後三年減按50%徵收),我就實行“三免兩減半”甚至“五免”(即獲利前5年免繳地方所得稅)。
以鄰為壑、競相讓利,導致一些地區可利用土地迅速減少,有些地區幾乎已無土地可供,國家和地方稅收流失、在出口貿易中競相壓價導致企業利潤壓縮並頻遭“反傾銷”,並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危及可持續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秘書長張漢亞説:“珠三角剛開始時發展順利,因為廣州、深圳、珠海及東莞、順德等地同屬一省。長三角內各省市競爭就相當激烈,除了招商地價大戰外,還有在新機場布點設置上,沒有從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考慮。”
在長三角地區,約有15個地級以上城市、1445個鎮以上建制政府,這麼多政府密集在一個經濟區域中,但經濟上和市場中的“鄰居”,很可能在行政區劃上是“外地人”,這使省區經濟向區域經濟“成長”成為緊迫任務。
區域經濟與政府轉型相輔相成
記者最近在長三角地區某縣採訪時,發現審計局四個局長都不在崗,只有一個書記在家。原來局長都到外地“招商”去了,甚至有的幹部常年“駐外”招商。
實際上,目前招商引資等具體經濟事務,早就成了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許多省地市,每年要給各部門下達招商引資指標,層層分解到各區縣、委局、村鎮,甚至民政、教育、衛生、工青婦等部門也不能例外。
陳耀説:“發展區域經濟,不是要取消區域內競爭,而是解決政府和企業在競爭中‘錯位’,使政府從本來應當由企業資本主導的事務中脫身,去做合格的裁判員而不是當運動員。事實上,國際戰略投資家更多看中的不是政府提供的‘優惠’,而是當地優良服務配套環境、規範透明的制度和高效的行政運轉體系。”
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考驗著區域內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也考驗著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能力水平。“東部區域經濟騰飛的條件已經成熟,但是它們能否成為中國的‘火車頭’,很大程度上要看如何與中西部地區更好互動,否則無法形成新一輪‘中國雁陣’,也談不上起飛。”袁鋼明説。
他説,“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中,最重要是區域統籌,因為它能夠涵蓋所有其他方面。東部區域經濟是‘水桶的長板’,而‘水桶的短板’才是決定性的。在合理的區域經濟體系中,應該通過市場競爭形成‘龍頭’來推動整體發展,這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重大課題。”
王小廣説,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包括東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不斷擴大;外貿和利用外資不平衡,東部地區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不平衡,東部地區漸漸與國際接軌,中西部地區在所有制結構和産業結構上調整緩慢等等。
他説,國家制訂區域協調發展規劃應當從中部突破,承東啟西,使東中西形成合理的産業結構分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東部成為技術含量高的産品生産和研發基地,中部成為各種專業化的加工基地,西部發展基礎産業和旅遊業。這樣有利於區域間協同發展,有效發揮中國經濟整體效率,增強國家內在競爭力。
陳耀説,中國國土面積、經濟總量、人口規模與歐盟不相上下,需要強有力的中央一級區域經濟規劃。目前,東部經濟板塊的“雁頭”實際上已經起飛,中部地區起飛時機也已經成熟。東北地區也在為起飛熱身。他説:“區域經濟將促使中國政府向自身角色回歸,這將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又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