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非公經濟
 
 
中國著手完善非公資本進入壟斷領域相關規定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0月12日電(記者蔡敏 盧堯)“看得見摸不著”,中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在國務院關於鼓勵非公經濟進入壟斷領域的政策性文件出臺大半年後,仍然只能觀望。為了打破這重因為配套措施欠缺而形成的“玻璃門”,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各級政府正在加緊制定非公資本進入壟斷領域投資的具體條件及相關規定。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司長王遠枝11日在合肥舉行的2005中國非公經濟論壇上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出臺《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的具體措施和配套辦法,其中關於非公有制進入礦産資源領域投資的準入條件及相關規定已經成熟並即將出臺。 

    王遠枝説,中央正進一步落實責任制,有步驟地出臺非公36條的實施細則,做到成熟一個,出臺一個,包括關於非公有制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壟斷領域的準入條件及相關政策規定,關於鼓勵創辦小企業、開辦新崗位的意見等。 

    截至9月底,已經有10個部門和單位相應配發了非公經濟36條的具體措施。國家工商總局在降低門檻等方面出臺了20幾項措施,商務部、鐵道部、民航總局分別制定了非公資本進入保險業、鐵路業、航空業的具體意見。在地方,北京、天津、安徽、山東、四川等也都相繼出臺了相關的實施意見。 

    分析人士説,這意味著中國非公資本開始真正進入“全面準入”的新階段,其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從一開始談私色變到中共十六大指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國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一直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提高。民營經濟也因此快速發展,創造了60%的國民生産總值、超過70%的城鎮就業、超過60%的出口貿易。 

    2005年2月,國務院正式公佈了非公經濟36條,這是新中國50多年來第一個專門規劃非公經濟的政策性文件,“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積累多年的民間資本已經按耐不住,其中今年6月首家民營石油集團的成立尤為轟動。 

    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方兆本説,隨著市場準入條件及配套政策的逐步出臺,非公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將漸成聲勢,不過受自身實力的限制,非公資本進軍電信、石油開採等特大壟斷行業目前還有待時日。 

    正在籌建中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浙江商人鄭先生,連日來忙於各項審批及彙報工作,“政府讓非公資本進了這個門檻,接下來就看我們自己如何大展身手了。”他説。 

    當然,方兆本也指出,非公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部分地方、部門觀念轉變滯後;市場準入方面還存在一些不當限制;社會服務體系不鍵全;部分企業自己素質有待提高等。因此,各項準入政策出臺的同時,還需要對舊有的政策進行徹底清理,加大信息的溝通以及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