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宏觀經濟
 
 
新華社評論員: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應當轉變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新華社評論員)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這是“十一五”時期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

    儘管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比較粗放的特徵。我國重要資源的産出效率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國GDP約佔世界的4%,但資源消耗佔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原煤為31%、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1/8;消耗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從近年來部分地區頻繁發生的“電荒”、“油荒”中,人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産出的老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未來,資源供給的制約越來越突出,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

    不轉變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帶來自然災害增多,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全面發展。

    不轉變增長方式,國際競爭力將難以提升。進入新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不提高産業和産品的技術含量,我國面臨著被發達國家越拉越遠的可能。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轉變困難,有著深刻的體制和政策原因。在現行體制下,各級政府具有很強的投資和發展衝動,不少地方熱衷於擴大經濟規模,盲目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項目。另外,投資體制和價格體系不合理,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不健全,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力度不夠,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導致我國經濟粗放增長的重要原因。

    “十一五”時期,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關鍵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於經濟集約型增長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各級政府必須強化危機感緊迫感,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制定“十一五”區域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通過多種形式,引導企業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環境。同時,對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進行配套改革,增加資源消耗水平、環境質量等考核指標,引導地方政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協調推進投資、財稅、金融和企業體制改革,完善生産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形成機制,提高各種稀缺生産要素的使用效率。

    要發展規模經濟,推進結構調整。通過完善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推動企業改革重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生産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行業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要在土地、環境、技術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勵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産業,抑制乃至依法關閉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

    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廣清潔生産、綠色工業和綠色消費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促進自主創新,全面提高産業技術水平。

    只要全國上下共同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完)